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6-23 05:04:35于晓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思政课

于晓霞

摘要:分类考试成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主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有助于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本文基于对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思政课教学现状的梳理,分析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存在的困境,探索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路径。思政课教师应夯实理论功底、优化语言艺术、加强情感交流,不断提升亲和力,助力于构建高质量思政课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关键词:分类招生;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思政课亲和力是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更要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学习思政课,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随着分类考试的推进,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超过300万人,占高等职业教育录取总人数的60%以上。分类考试已成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主渠道。因此,在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显得尤为必要。

1高职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

1.1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一词最早运用于化学领域,后运用于人际交往领域。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是指教育主体通过极具亲和力的言语表达,在传授知识、传播真理的过程中,对教育客体产生一种感召力,凝聚力,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得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内心尊崇,对所学课程真心喜爱。

1.2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核心要素

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构成,一是教师的理论具有说服力。高职思政课不同于中小学思政课,高职思政课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得教学内容具有说服力,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是思政课教师的语言具有亲和力。思政课教师不是简单地传达政策文件,不是用冰冷的语言阐释理论,其教学语言必须极具感染性,用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思政课,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三是思政课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礼记·学记》中指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思政课教师德高为范的人格示范性和感召性下,高职大学生愿意走近教师,走近思政课,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感召下,学生产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获得感、亲切感,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2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困境

根据部分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和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分类考试招生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信息化素养高,但学习动力和深层认知不足,课内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在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也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维度。

2.1教材讲解深度不够,学识魅力待加强

思政课是一门“讲理”的课程,所谓的“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面对分类招生的学生,思政课教师首先自身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授课过程中,思政教师的话语才有说服力和穿透力,以其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获得学生的认同。分类招生的学生熟练使用网络,对热点事件十分关注,但缺乏对热点事件本质的认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事,熟知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向学生阐释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教会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教材讲解深度不够,学术水平制约着学识魅力的展现。

2.2教学语言缺乏艺术,语言魅力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与别的专业课老师不同,专业课教师在于传授知识,思政课教师在于塑造生命,而话语是塑造生命的重要载体。话语是思政课具有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其质量影响着育人工作的实施。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必须有“温度”。在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生源比较复杂,学生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00后,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分类考试学生的特点,精练准确讲授党的理论,用富有亲和力、幽默风趣的话语化解学生的心理拒斥,达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如果用刻板单一的话语回应学生的需求,必然会降低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单纯进行理论、概念式说教,教学语言缺乏亲和力。

2.3师生情感交流不深,人格魅力待增强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文化情操等方面所具有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人格魅力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更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话语的形象表达,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要用真善美的力量感染学生,用独立健全的高尚人格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独立健全的高尚人格。根据实地调查,部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关系淡漠,人格魅力展现有待增强,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对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需求,由鲜活的人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不利于思政工作的开展。

3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方法,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亲和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

3.1夯实理论功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理论功底,自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才能引导分类招生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有整体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的,片面理解某一点,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曲解。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要求,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政治定力。理想信念和信仰不仅展现在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展现在优秀的师德师风中。

第三,思政课教师要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作为形式而机械地工作,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从而产生职业倦怠,陷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之中,把自己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及他人关系相异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要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更要超越职业追求,用坚定的政治信仰与优良的政治品格感染学生,用富有亲和力的话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出一批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3.2优化语言艺术,促进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

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好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把生活语言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发挥语言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教学内容具有说理性,防止思政课堂“泛娱乐化”。随着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呈现出新的特点,新闻的严肃性被弱化,其带来最大的影响是网络泛娱乐化。大学生群体受到影响最大,对网络依赖程度深,囿于信息茧房,形成一座信息孤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出现泛娱乐化。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泛娱乐化”逐渐蔓延至高校思政教育场域之中。思政老师提升亲和力,既要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又要防止思政课堂“泛娱乐化”。在思政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教学内容具有说理性,引领学生辨明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泛娱乐化,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清事物本质。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溶盐于水”,以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以高超的授课方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而不是野史逸闻吸引学生,以广阔的通识知识面和深邃的知识探究贴近学生。将富有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的“盐”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中,达成价值引领、政治导向、思想启迪、道德涵养的教学目标。

最后,分类招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网络媒体影响较深,易形成碎片化学习方式,会使得在学习中无法长时间专注,对较严肃、严谨的理论学习失去耐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话语体系,杜绝照本宣科,把深奥的理论转化成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生活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激发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

3.3加强情感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分类考试招生的学生,其生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它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及以上的社会人员和中职学校、中等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对多元化的生源,思政课教师要关怀学生,对分类招生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加强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不仅源于自身的形象,更源于对学生的关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其一,教师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关心学生。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简单生硬的灌输,必然不被学生所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增强人格魅力,提升亲和力。把准分类招生学生的脉搏,以坚定的信仰、仁爱的情怀、创新的思维、宽广的视野感染学生,做让学生喜爱的教师。紧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把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做到“精准滴灌”。

其二,分类招生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把严谨的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将教学重难点同学生关注点紧密结合,摒弃教育者讲,受教育者听的单向输出形式,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教师通过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透视,对社会思潮背后的价值逻辑进行梳理,拓宽学生思想交流的渠道,引导学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4结语

为做好分类考试招生视野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既要在教学层面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学语言亲和力,又要在品格层面以身作则,发挥人格魅力的引领作用。打造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情感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彰显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底色,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华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32:22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51:58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4:20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