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传播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探究

2024-06-23 01:45刘星煜李美满王冬星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1期
关键词:去中心化信息传播网络文化

刘星煜 李美满 王冬星

[摘要]随着短视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短视频基于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碎片化的观看时间以及简单化的制作流程,在校园中实现广泛传播,并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带来新的机遇。高校需要不断更新网络文化育人举措,积极开展培训以提升师生媒介素养,通过采用打造校园媒体矩阵等方式坚守思政育人阵地,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传播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文化;高校;碎片化;去中心化;信息传播

当前,我国短视频的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占整体网民的91%以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流量洼地。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新兴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交互动的重要手段,但短视频平台中的内容繁杂多样,极易对认知体系尚不稳定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了指引,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利用短视频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实效,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方法。

一、高校中短视频盛行的原因

(一)传播方式去中心化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在高校这一青年学子聚集之地迅速传播开来。短视频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代表,其传播方式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参与者不再受地域、身份等条件的限制,能够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每个参与者都是传播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都有机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1]。通过短视频学生能够快速还原和重构生活场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的交互。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短视频为受众提供了新的社交模式,在这种社交模式下,传受双方的身份不再固定,可以平等地开展交流。短视频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不是强调没有中心,而是在传播中形成了无数个依赖于中心的节点[2]。每一个短视频用户都可以成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中心点,通过接收和发布信息,促进信息的动态传播。

然而,去中心化的传播特性也为短视频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信息的流动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分散化,短视频用户寻找真正的传播中心点变得更为困难。这种传播方式也意味着更高的未知性和难把控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加难以预测和掌控。

(二)观看时间碎片化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作为“网生代”,其接收、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显著提升。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学生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其注意力逐渐变得分散。在这一背景下,短视频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迅速获得学生的青睐。

短视频平台借助用户画像技术,将原本完整的信息进行精心裁剪和浓缩,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观看状态,同时也能迅速退出。短视频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定向推送,这种方式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信息,而是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轻松获取到感兴趣的内容。然而,这种碎片化的观看方式也导致学生的上课、娱乐休息的时间界限变得模糊,无论是在上课的路上、食堂用餐期间,甚至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浏览短视频,但这也使他们极易沉迷其中,影响学习和生活。部分学生长期浸淫在短视频构筑的“娱乐茧房”中,这无疑削弱了他们的专注力,从而减少了有效的学习时间。因此,短视频所传递的海量信息,虽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助力,但同时也成为增强教育有效性的阻碍因素[3]。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碎片化时代下的必然趋势。短视频以独特的形式,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碎片化信息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媒体平台的创新与发展。

(三)制作流程简单化

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迅速普及,除了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和观看方式的碎片化,在制作方面短视频也因制作流程简单、发布高效,使得用户能够轻松成为创作者并发布自己的视频作品。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美景、寝室发生的趣事、社团丰富的活动都是学生可以轻松获取的素材,借助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学生可以轻松化身为“记录者”,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

短视频平台界面设计简单合理,特效和模板款式多样,随拍随用,这些“简单化”的操作特性都符合当代大学生“惰性”心理特征[4]。随着短视频App的不断迭代,多数短视频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智能化的模板,这些模板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使得人人都能够参与到短视频的创作中来,学生在空余时间利用手机便可制作出一系列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短视频。短视频颠覆了传统扁平化和静态化的信息传播语态,可以将文字、图像、音乐等多种元素融合,对原本晦涩难懂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当下社会最受欢迎的媒介形式之一。

短视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式,为多元价值观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短视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二、短视频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带来的机遇

(一)内容丰富,时事热点及时共享

短视频平台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每日都有大量新视频在平台上更新,这些内容的时效性强,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归属为四种基本形态,即心理情感形态、思想观念形态、精神品格形态、行为规范形态,彼此之间有所区别又相互渗透[5]。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尽管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进行授课,但仍存在讲授形式缺乏创新、学习过程略显乏味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思考应对策略,将短视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展育人工作。

其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短视频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短视频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艺术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短视频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大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其二,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短视频素材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短视频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政教育工作者从短视频平台中筛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优质内容,同时以教师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确保教育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将短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通过展示相关案例、情境模拟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

(二)互动性强,打通师生沟通渠道

相较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用户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对视频发表观点。短视频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公开发声的渠道,发布者与受众能够平等交流,不受时间、空间和身份的制约。强烈的本位意识让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由话语接受者变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合体[6]。在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然而,短视频平台倡导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允许任何人对视频内容进行评论,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短视频开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能够极大地拓宽育人渠道。

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的身心发展规律,00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习惯在网络中输出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想法,也更渴望通过除课堂外的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在当今时代,学生的表达诉求已发生显著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以图文、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来发声。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短视频开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短视频开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学生的互动得到及时和积极的反馈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会得到增强。这种正向的反馈机制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行为,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三)直观立体,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面对校园生活时,他们不仅要应对学习上的压力,还可能面临恋爱中的困惑和交友中的难题。这些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段宝贵的成长时光。在这样的背景下,短视频更符合学生的表达诉求,凭借自身的“微”属性内涵,迅速赢得学生的青睐。短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娱乐,学生们都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即时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这些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不仅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展现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才华,对学生而言,这些短视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在全民刷短视频的时代,官媒也开始注重短视频账号的运营,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入驻抖音等平台,借助平台巨大的用户流量传播新闻热点、社会时事、核心价值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短视频新闻这一形式对高校学生也极具吸引力,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新路径,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了新环境。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优势,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内容充分融入短视频制作中,使得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3]。

三、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探究

目前,高校在短视频账号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账号注册混乱、视频制作质量参差不齐、账号维护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学校的官方媒体也很难吸引师生的关注。化解这些难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使短视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合理利用短视频资源,构建完善的账号矩阵,制作出更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并确立“短视频+育人”的平台导向,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播,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开展培训,提升技能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7]。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全面增强师生的媒介素养和短视频创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中的内容真假难辨,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其应反复甄别,从中选取知识性强又富有趣味的内容并分享给学生,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在热点事件或舆论发生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保持冷静,避免随意评判,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和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高校也应坚持“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面向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培训。一方面,高校应提升在校师生的网络素养,通过培训鼓励更多教师加入网络思政教育队伍中,充分利用短视频等网络资源,引导教师从新媒体的使用者转变为创作者,形成网络育人合力;学生作为浏览短视频的主要用户,通过转发、点赞等行为成为短视频的重要传播者,高校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短视频创作相关课程,组建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创作优质的短视频内容。高校也可以邀请新媒体公司的专业人员进校开展培训,提高视频制作团队的业务能力;或与其他院校开展经验交流,吸取成功经验;鼓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短视频选修课程,选取表现优秀的学生组建学生短视频制作团队。

(二)打造矩阵,多方发力

高校内部机构和组织众多,各部门都会选择注册短视频账号以发布信息,这导致高校短视频账号数量多但使用效率低、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高校须统筹管理短视频账号,形成矩阵效应,并加强内容审核,以提升短视频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创新的短视频内容生成模式,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高校应深入挖掘热门话题,设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栏目,确保短视频内容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并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征集活动,广泛征集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以解决内容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激发全校师生的创作热情,将内容创新的压力转化为师生们的创作动力。在短视频平台运营方面,高校应倡导“全员共参与”的理念,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创作,拓宽多元主体的共创渠道,从而构建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想环境。

此外,高校内部的各机构和组织应加强联动与协作,如团委、各二级学院、学生会等可以共同策划和制作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短视频作品,以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在迎新季、毕业季、校运会、游园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各机构和组织应联合行动,共同推出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联盟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应通过加强各院校新媒体运营机构之间的联系,实现精品内容共享,提升整个高校联盟在短视频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坚守阵地,文化育人

当前,短视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的影响日益显著,学生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娱乐体验的同时,其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因此,高校应当紧密围绕“大思政”格局,加强对校园网络生态的顶层设计,这是保证学校各组织短视频账号正常运营的前提条件,更是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环境的必要举措。通过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和治理体系,高校可以有效引导和管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加强对师生文明上网、合理用网的教育引导,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师生对网络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师生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做到文明上网、理性用网。

高校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促进校园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全方位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存在舆论风险的不实信息、表达有误的官方信息进行处理。面对短视频对学生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引导和管理,以保障校园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培育网络意见领袖、举办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以及加大监管和治理力度,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春晖.高校形象短视频传播现状及策略: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科技传播,2021(16):159-160.

[2]王萌苏.逻辑、困境与提升: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1):124-128.

[3]金蓓蓓,丁楠,潘昱文.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吉林教育,2023(11):82-84.

[4]李祖威.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抖音短视频文化特征探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1):129-130.

[5]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11-115.

[6]蒋占峰,娄博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抖音趣缘研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3):29-3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4-03-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人才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基于终身教育框架下中高本衔接集团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探索与实践”;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多维传承模式”。

[作者简介]刘星煜(1993—),女,山西太原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师,助教;李美满(1971—),男,湖南醴陵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冬星(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去中心化信息传播网络文化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