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类微短剧中的表现与传播展开研究,在分析微短剧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微短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注重文化类微短剧内容的创新与吸引力、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加强支持与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类微短剧中的传播策略,以推动文化类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类微短剧;文化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播优势,成为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喜爱的文化消费形式。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文化类微短剧崛起,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时代传承。这些文化类微短剧在题材、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增强和激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知和情感共鸣。然而,文化类微短剧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须面临一些挑战。文章从文化类微短剧视角切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类微短剧中的传播现状和发展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类微短剧中的表现形式
(一)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呈现
文化类微短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中华传统节日与习俗,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1]。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春节、温馨团圆的中秋节,还是象征爱情的七夕节、寄托哀思的清明节,文化类微短剧都能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家庭的团聚分离来展现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同时,文化类微短剧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与节日相关的各种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吃月饼、拜祭先祖等,使受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传统美德与价值观的体现
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类微短剧通过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生动地展现了这些美德与价值观。剧中人物或仁孝善良、坚韧不拔,或勤劳智慧、淡泊名利,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多元魅力。同时,剧中人物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所展现的正直、宽容、谦逊、担当等品质,无不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高的价值取向。文化类微短剧以小见大,将这些抽象的美德与价值观具象化,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感染,在欢笑与泪水中领悟人生真谛,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行。
(三)传统艺术与技艺的展示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艺术和技艺,在文化类微短剧中熠熠生辉。这些传统艺术技艺或是一段优美的古典舞,或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工笔画作,或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戏曲唱段,亦或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刺绣,均通过文化类微短剧的剧情演绎展现在受众眼前,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些文化类微短剧剧情大多围绕艺术传承、匠心精神等主题展开,讲述艺术家、匠人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对艺术孜孜以求的专注、对技艺精益求精的坚持[2]。
(四)传统服饰与器物的应用
当前,文化类微短剧注重在服饰、器物等细节之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剧中人物身着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或古朴雅致,或华贵典雅,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审美情趣。而屏风、瓷器、茶具、书画等传统器物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点缀剧中场景,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些传统服饰和器物不仅是剧情的背景,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儒家“君子如玉”的高洁情操,如“瓷之白、茶之香、书画之雅”的东方美学,令人回味无穷。
二、文化类微短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类微短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文化类微短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文化类微短剧时长短小精悍,通常在几分钟之内即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次,文化类微短剧题材丰富多样,其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幽默诙谐的喜剧、温情动人的爱情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经历中,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最后,文化类微短剧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互动性强,能够迅速触达海量受众,特别是吸引年轻一代受众的关注和喜爱,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文化类微短剧的受众分析
文化类微短剧的受众呈现多样化、年轻化、个性化等特征。各大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是文化类微短剧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成长于数字时代,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高的接受程度,乐于尝试和分享新的文化体验。同时,他们也面临文化认同的困境,渴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文化类微短剧以新颖活泼的表现形式,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成为他们了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3]。此外,文化类微短剧还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传统艺术的追随者,他们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期待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姿态呈现。文化类微短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讨论和反馈,也让文化传播更加立体和多元。
(三)文化类微短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文化类微短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将深奥晦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视听语言,拉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许多优秀的文化类微短剧,如“中国节”系列、《国宝档案》等,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和艺术呈现形式,展现了传统节日、非遗技艺、国宝文物的魅力,引发和增强了受众的文化共鸣和情感认同。同时,文化类微短剧也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人的视角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类微短剧中的传播策略
(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首先,创作者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广泛涉猎经典著作、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夯实文化功底,提升文化素
养[4]。其次,创作者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将其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既有文化深度、又接地气的作品。例如,其可以从传统节日习俗、民间工艺、戏曲音乐等方面入手,发掘鲜活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文化类微短剧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表达。最后,创作者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尊重文化的本真内涵,避免过度戏说、恶搞、简单化处理,力求在创新表达的同时,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注重文化类微短剧内容的创新与吸引力
首先,创作者要紧跟时代脉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热点话题巧妙结合,创作引发受众共鸣的作品。例如,其可以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反映青年成长、情感、职场等现实主题的故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其次,创作者要积极探索文化类微短剧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综合运用幽默、悬疑、反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微短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5]。例如,其可以运用喜剧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幽默智慧、机智巧思融入剧情中,让受众在欢声笑语中感悟人生真谛。再次,创作者要注重文化类微短剧的视听语言和美学品质,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别致的构图、唯美的色调等打造极具美感和意境的画面,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其可以借鉴传统绘画、戏曲、诗词等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美学元素,打造富有东方韵味、诗意盎然的视听盛宴。同时,其也要尝试融合动漫、游戏、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最后,创作者在创新表达的同时,也要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避免文化类微短剧内容过于肤浅、娱乐化,力求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引发受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三)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
首先,创作者要充分发挥和运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流量优势和算法推荐机制,提高文化类微短剧的曝光率和点击量。其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海报、预告片,设置吸引人的标题和关键词以及通过热门话题、流行梗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受众的兴趣和点击欲望。其次,创作者要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通过弹幕、评论、投票等功能,鼓励受众参与讨论、分享感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最后,创作者还要注重跨平台、跨领域的联动传播,与博物馆、文创企业等开展合作,开发衍生的文化体验项目和消费产品,以延伸文化类微短剧的传播链条和商业价值[6]。同时,创作者还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借助重大节庆、纪念活动等时间节点,策划特色文化主题系列作品,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创作者要主动拥抱变化,运用创新思维和传播技术,构建立体化、多元化、沉浸式的文化传播矩阵,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四)加强支持与引导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构建政策体系和完善激励机制,为文化类微短剧创作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版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打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例如,文化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优秀的文化类微短剧项目,奖励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创作团队和个人。同时,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类微短剧内容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评估机制,坚决抵制具有庸俗、低俗、戏说等不良倾向的文化类微短剧,引导创作者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导向。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类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相关部门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等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支持等助力文化类微短剧创作。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当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文化类微短剧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在创作和传播文化类微短剧的过程中,创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坚持创新发展和价值引领,以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神兼备的文化精品。同时,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相关部门、市场、社会、艺术工作者等多方需要协同发力,在政策扶持、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为文化类微短剧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文化类微短剧等新型文化业态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丁凤明,王丹丹.中华传统文化微视频的制作[J].参花(下),2020(06):56.
[2]袁小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传播实践及审美路径[J].电影评介,2017(24):93-96.
[3]张丹,张阳.国产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建构[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1(02):23-28.
[4]田瑞苗,李中杰.央视文化类节目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方式: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文化学刊,2021(01):36-38.
[5]苗润笛.自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2(09):74-76.
[6]孟莉莉.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与传播方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46-49.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再媒介化视角下文化类网络微短剧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KY1677)。
[作者简介]胡泽方(1990—),女,湖南湘潭人,桂林学院虚拟实验室实训室副主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