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优化路径与实施效果

2024-06-23 09:39刘丽菲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摘要]文章通过调研并分析市场上新形态教材的出版情况及其数字资源的应用效果发现,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存在教材编写团队对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认识程度不足,数字资源扫码率较低,数字资源设置不够合理,数字资源使用的导引不够清晰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与作者勤沟通,打造作者、编辑共创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需求;改进数字资源呈现形式的数字资源设计的路径,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建设;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发布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加快自主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其中,探索建设一批示范性新形态教材是《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新形态教材、数字教材等建设是教育数字化建设中的一环。《方案》对新形态教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建设坚持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先进性相统一,应做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体系完备、资源内容丰富,有效拓展教材功能和表现形态[1]。笔者通过查阅多家出版社官网发现,2023年,新形态教材的出版比例占当年新书出版品种的30%—50%(不含数字教材),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从图书相关介绍来看,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普遍以课件、习题解答、素材等为主。

一、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现状

(一)教材编写团队对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认识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存在教材编写人员认识不充分、教材编写队伍建设不完备、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教材编写人员不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新形态教材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教育部相继推进了MOOC建设、数字课程建设,如推进大学MOOC、雨课堂、易课堂的建设与使用,显著推动了慕课和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教育部先后举办了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并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数达3.7亿人,已有超过3.3亿人次的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基于此,教育部成功打造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并主动发起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这是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2]。2019年至今,在线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对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并不陌生,甚至部分教师展现主动将数字资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意愿。虽然在线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对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如何使数字资源融入新形态教材中,仍是教材编写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资源扫码率较低

对经过数字化升级的新形态教材,教材编写团队可以通过后台查看数字资源扫码情况,并通过后台数据情况分析二维码数字资源设置的合理性。从2020年至今,笔者参与了33本新形态教材的编辑出版,表1列举了其中7本新形态教材的数字资源二维码扫码数据。

由表1可知,扫码学生数量与销售情况不呈线性相关性,如图书1《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习题集(第二版)》是2023年出版的新书品种,相比图书3《土木工程导论(第二版)》及其他销售时间较长的图书扫码率较高,但是总净发售量却是最少的,说明其市场销售情况不佳。笔者通过对比扫码率和扫码学生占比发现,扫码率均高于扫码学生占比,也就是说,扫码的学生普遍会多次扫码,反复查看相关内容。此外,由表1可见,图书设置的二维码数量越多,学生总的扫码率会有所提升,但是平均单个二维码扫码率有所降低。

(三)数字资源设置不够合理

教材编写团队会根据课程特色设计不同展示形式的数字资源。由表1可知,图书5(《大学英语写译教程》)和图书6(《建设法规》)扫码率相近,但是单个二维码扫码率相差较大,说明不同二维码链接的数字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均衡,部分二维码扫码率较高,而部分二维码偏低,没有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作用。表2列出的是上述7本中的4本典型新形态教材的数字资源的类型及其扫码率。由表2可知,由于互动应用需要较高的开发以及维护成本,较少有新形态教材将其作为数字资源的展示形式,大多以音视频、文本阅读为主。在视频类数字资源中:图书1(《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习题集》)的视频为三维立体视频,每个视频时长在20秒以内,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因此扫码率较高;图书3(《土木工程导论(第二版)》)的视频内容主要为课程的补充知识,视频时长一般在10—20分钟,因此学生扫码率较低。在文本类资源中,图书4(《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第二版)》)的文本为教材内容的拓展知识,扫码率为4.37%;图书6《建设法规》的文本为对教材知识的深度解析,扫码率占比为11.16%,与该书音频的扫码学生量基本一致,比图书4(《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第二版)》)的扫码率超出一倍还多。

对比这4本典型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设置情况,笔者发现,这些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设置整体呈现以下特点:与教材关联度较高的、对学生使用价值较高的数字资源,扫码率相对较高;与教材关联度较低的、对学生使用价值较低的数字资源,扫码率相对较低。这表明学生在使用数字资源时,更倾向于选择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教材编写团队需要进一步优化数字资源的设置。例如,教材编写团队可以增加与教材关联度高的数字资源的比例,提供更多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视频和互动应用等数字资源。图1为笔者参与编辑的33本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浏览量和扫码学生的数量的情况,学生浏览最多的数字资源类型为视频,其次为答案、在线题库等。

(四)数字资源使用的导引不够清晰

在信息时代,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态教材虽然发展数年,但是教材中的数字资源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更习惯阅读纸书,对纸书中数字资源的使用还需要相应的引导。当前,大部分教材编写团队认识到了数字资源使用导引的重要性,一般会在教材封面、内容提要、前言等处介绍本书的数字资源情况,并在正文相应的位置设置醒目提示。笔者查看了不同出版社新形态教材的数字资源导引发现,这些新形态教材的数字资源使用导引大多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部分教材编写团队会在教材封底等处张贴防伪码并提供数字资源的使用说明。从收到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些教材编写团队虽然已经在封底说明了数字资源的获取方法,但是仍会有学生对数字资源的获取路径存在疑问,需要编写团队的指引才能找到对应的数字资源。第二,内容简介是学生了解教材基本情况的窗口。以材料力学课程为例,笔者调研了2022—2023年出版的20种材料力学新形态教材发现,其中简介有数字资源介绍的教材有8本,且多数介绍了本书提供的数字资源类型;部分教材在详情页中介绍了配备的数字资源,但是并没有在内容简介中予以介绍。第三,前言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对教材建设背景、内容特色、编写情况等进行介绍的最佳“场所”,笔者通过调研上述新形态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编写团队都对数字资源进行了介绍,但还不够深入细致。

二、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路径

(一)与作者勤沟通,打造作者、编辑共创模式

一本优秀的、学生适用的新形态教材,离不开作者和编辑共同的顶层设计。作者是内容提供者,编辑是教材呈现的“总设计师”。

第一,优选作者团队。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标志“双万计划”正式实施。该计划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旨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截至目前,教育部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三年评选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评选出姚期智、张伯礼、林毅夫等一大批在高校一线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先生”,有效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2]。一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课程建设以及资源积累,优秀课程的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会对课程有更多的思考,因此编辑要关注优秀课程的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寻找机会合作,挖掘他们成为新形态教材作者。第二,与作者团队沟通新形态教材建设的要点。针对新形态教材建设,编辑应在确立选题之初就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在作者确定教材内容的建设目标与重点后,编辑还要与作者沟通确定教材的内容、数字资源、版式的呈现方式。此外,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确保数字资源与纸书内容的紧密衔接。在此过程中,编辑应深刻理解,对作者而言,数字资源的呈现形式应尽可能简化,降低技术门槛,使内容转化过程变得轻松易行;而对编辑自身而言,数字资源的规划、上传、管理及审核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为了确保整个过程的顺畅和高效,编辑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系统的管理流程,以便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更新,从而确保其与纸书内容保持同步且准确无误。第三,充分挖掘作者现有课程资源。一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作者对课程资源的积累。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课程的变革必然会导致教材内容、形式的变化。新形态教材具有将现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等高度融合为一体的特点[3]。因此,编辑要深入挖掘作者现有课程资源,服务新形态教材建设,促进新形态教材的快速成型、系统呈现。第四,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数字资源。例如,图书6(《建设法规》)是法规类课程的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较为枯燥。编辑通过与作者进行沟通,梳理了相关内容,从而系统设置了全书的数字资源,包括引例(音频)、随堂小练(题库)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图2是图书6(《建设法规》)不同类型数字资源使用数据,从扫码结果来看,引例、随堂小练的扫码率较高。

(二)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需求

新形态教材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面向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不仅要满足知识的传授要求,更要解决教与学之间的实际问题,也就是需要解决教师与学生的痛点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教学是使这个理念落地的最后一步[4]。因此,新形态教材也应顺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教材编写团队除了要考虑教材的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还应当合理设置数字资源,确保教材的生动性、先进性,通过丰富的案例、项目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材编写团队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和数字资源。对教师来说,使用新形态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因此,新形态教材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以及教学案例,帮助教师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新形态教材涉及的数字资源较多,教材编写团队需要适时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的课后反馈进行内容的更新和优化[5]。此外,在新形态教材出版后,教材编写团队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资源的观察与维护,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改进数字资源呈现形式

新形态教材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的数字资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这些数字资源不仅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图书2(《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扫码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变化,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教材也属于新形态教材,从已有的国家标准《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

(GB/T41469-2022)来看,数字教材具有系统性的、科学性特征,是适用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电子图书。与传统教材相比,数字教材在互动性、生动性、开放性等方面优势明显[6]。学生可以借助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数字教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个性化。此外,数字教材拥有更好的互动性,学生可以在与教材的互动中探索和发现相关知识。编辑也可以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等多维应用场景,开发数字教材相关的授课备课、组卷阅卷、教学管理等系统,充分释放数字教材的教学效能[7]。

三、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效果

从新形态教材使用学校的反馈来看,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建设能够帮助教师管理学生、布置作业、评价教学效果;学生也普遍反映,数字资源让枯燥的课程变得更加有趣。从出版社的销售情况来看,图书6(《建设法规》)作为一本新教材,经过一年的市场销售,用书学校数量从上一学年的1所增加至6所。通过对本次新形态教材的编写,该教材作者也进行了课程的升级,其MOOC的选课学校也从编写初期的50多所增加到70多所。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的建设为学生、作者、编辑都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使得作者与编辑之间也互相增进了信任。

四、结语

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材体系,高等教育类共有399项成果获奖。同时,笔者所在教材编写团队将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实践成果引入教材中,提升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打破纸质材料的局限,创新教材建设理念与呈现方式,开发了一大批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更新的新形态教材[8]。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教材编写团队做好新形态教材、数字教材的建设,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过程,能够让教学更高效,让学习更有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3-11-20)[2024-04-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9662.htm.

[2]教育部这十年 1+1系列发布会 第二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EB/OL].(2022-5-17)[2024-04-0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53/.

[3]黄明东,蔺全丽,李晓锋.高校新形态教材的特征、发展态势与建设路径[J].出版科学,2022(02):32-39.

[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5]田曦,李红艳,刘红波,等.浅谈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J].互联网周刊,2023(23):48-50.

[6]张青山.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59-63.

[7]林异珑.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的障碍与解决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01):110-115.

[8]吴岩.锻造中国“金师”[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13-18.

[作者简介]刘丽菲(1987—),女,山西昔阳人,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钟绍春:教育数字化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
湖南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俄罗斯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
建设新型数字教育空间: 德国国家教育数字化平台探析
新西兰《学生公平数字接入计划》解读
信息技术与治理双向赋能高校教学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