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监测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4-06-23 16:18来越富李佳豪周嘉俊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微媒体困境对策

来越富 李佳豪 周嘉俊

摘要:微媒体打破交流的时空限制,拓宽信息辐射面和覆盖区,为高校舆情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围绕微媒体视角,根据高校舆情传播的新特点,从高校舆情监测难度大、高校舆情监测易发生误判、高校舆情监测处理方式亟待升级3方面分析目前高校舆情监测的困境,从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建立快速响应和研判机制,开辟人本化沟通渠道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微媒体;高校舆情监测;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25

随着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兴起,信息传播与演化日益复杂,高校舆情监测难度与日俱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在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月活跃用户超6亿,约有四分之三以上为18~35岁的青年人群。微媒体自由度高、信息量大,这为高校舆情事件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现有高校舆情监测研究,从高校舆情研究理论与方向、高校舆情监测现状与特点、高校舆情引导与治理等角度对国内外高校舆情监测研究进行梳理,具体见表1。综合来看,微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监测研究较少,研究深度不足。本文在微媒体视域下分析了近年来微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监测面临的困境并根据困境提出相关对策。

1高校舆情传播新特点

在微媒体视域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给公众的方式更多元、更生动。信息传播者主要是高校学生或社会公众,舆情事件大多是引起舆论的突发性事件,如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夹杂着主观情绪,舆情事件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给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测带来一定的挑战。

1.1舆情传播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高校学生需要。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具有多元化的舆情传播主题、渠道和表达内容。根据《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每月的短视频APP月活跃用户规模为9.5亿上下,活跃渗透率不低于76.4%。目前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知乎、小红书等微媒体平台频率较高,一旦涉及舆情事件,他们常常在微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对于校园事件、社会热点以及个人观点的评论。大学生们在微媒体平台上进行留言评论都有机会被他人关注成为焦点,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更想参与到舆情话题中去,这也为高校舆情监测带来新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应对这些来自不同渠道和主题的舆情信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扩散速度快、范围广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发布信息更便捷,这为舆情信息扩散提供了载体,同时也被更多人所关注和讨论,舆情信息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大学生偏好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转载舆情信息,加快了舆情信息的扩散速度以及扩散范围。这很容易使舆论信息与实际背离,复杂化,甚至场面不可控等情况。

1.3意见驳杂,情绪化发言

高校舆情传播对象不再局限于少数个人,而是面向公众。微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无需复杂审核程序,个人可以自由地表明立场和观点。不同人对于同一事件或话题可能持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会在微媒体平台上相互碰撞和辩论。微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可匿名性等特点,高校大学生在微媒体平台上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意见,但大学生在发布评论、转发信息等行为中更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当面对敏感话题或争议事件时,大学生往往会冲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立场,这将导致舆情事件传播过程中出现情绪化发言和激情争吵,同时也使得高校舆情传播范围更广,舆情更加复杂。

2高校舆情监测困境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都在使用微媒体。微媒体由于开放性特点,在内容上以及范围上存在一定监测难度。根据传统媒体和微媒体特点,从信息传播载体与速度、信息传播渠道与监测、信息传播内容与开放性等角度对高校舆情监测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比较见表2。根据微媒体新特点,对高校舆情监测困境特点展开分析。

2.1高校舆情监测难度大

微媒体平台上,信息发布自由,各类突发事件复杂多变,大学生们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高度关注,一旦触及自身利益,这将引起高校舆情危机。如今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交互的主流阵地,大学生们常常在微媒体平台上浏览、评论信息,而微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内容多元化,开放性程度高等特点,这也为高校舆情监测增加了难度。微媒体信息不再限于单向传播,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新的传播源。各类爆料者在微媒体平台上传播非官方的舆情信息,参与者也会随之转发,这将导致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监测难度大,进一步给高校舆情监测带来压力。

2.2高校舆情监测易发生误判

信息发布者为提高在微媒体平台上的关注度,往往将小事夸大,将事件过度包装。部分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中只记住标题,易被片面信息误导,严重产生极端情绪,这些大学生往往把正常信息过度解读产生舆情效应,高校在舆情信息监测过程中不认为这些正常信息会产生舆情危害,最后导致高校对舆情信息的判断出现了偏差。高校在学生思政工作过程中从思想上应准确引导大学生认识舆情事件的危害性,培养理性判断问题的能力。

2.3高校舆情监测处理方式亟待升级

由于舆情事件复杂性的,高校应对舆情事件处理方式有待提高,这和微媒体平台信息舆情传播特点有关,目前高校应对舆情危机的处理方式经验不足,技术手段薄弱,甚至高校内的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在舆情发生时,影响舆情处理的进程和效果。

3微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监测对策研究

微媒体平台为高校舆情监测增加诸多挑战。根据高校舆情传播特点,高校舆情监测困境,围绕通过健全舆情预警机制,构建快速处理机制,构建人本化沟通渠道等提出对策,加强微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管理。

3.1健全舆情预警机制

高校应对微媒体舆情事件,需从组织管理、高校工作规划等健全舆情预警机制。高校需有清晰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架构,制定舆情应急方案,以确保充分应对不同层面的舆情事件;高校二级学院需成立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多级人员联动机制,把握高校大学生群体微媒体舆情信息导向,及时行动,避免舆情事件失去控制。制定高校舆情预警机制需要列入高校工作规划中,做到时时监测,一旦发生舆情事件,随时启动舆情预警机制。

3.2建立快速响应和研判机制

高校应对微媒体舆情事件除从组织管理、高校工作规划等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外,应快速响应舆情预警机制。在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舆情危机时,第一时间采取主动措施进行遏制,比如,在出现负能量信息或谣言时,高校通过官方微媒体平台迅速发布正面信息澄清事实,遏制负面影响,弘扬网络信息正能量传播。

3.3开辟人本化沟通渠道

高校应对微媒体舆情事件除了技术监测外,需要开辟人本化沟通渠道。很多舆情事件过度解读,导致出现“变味”,沟通能有效缓解舆情事件的舆情效应。高校可以开设问题反馈沟通渠道,在回复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和需求,确保信息传递准确且具有针对性。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相约与校领导面对面活动,学生可现场与校领导面对面沟通遇到的问题,在沟通中有效缓解舆情危机。

4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从微媒体视域下开展高校舆情监测困境及对策研究,对高校舆情监测国内外现状、高校舆情传播新特点、舆情监测困境以及对策研究,深入分析高校舆情监测困境,加强高校舆情风险管理,促进师生和谐,维护高校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福山,祝兴平.微传播时代高校舆情管控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8,No.609(12):5658.

[2]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1):7982.

[3]吴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0,28(04):9497.

[4]王英杰,胡漠,张津赫,等.信息疫情下短视频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11):3844.

[5]杨柳,徐宇昭,邓春林,等.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05):6572.

猜你喜欢
微媒体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析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