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增信,厚植情怀

2024-06-23 04:36:12邓丽丽
高考·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邓丽丽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建立关键时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资源整合,基于学生身心成长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本文从家国情怀的内涵出发,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和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借助历史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知识记忆、忽视学生体验感悟的问题,给学生家国情怀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此,教师有必要积极改善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角度,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1]。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国家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包括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关注、对国家发展的思考等。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完善教育思想体系,促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家国同构。学生应当认识到家庭和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家庭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国家的建立是家庭稳定的保护者,形成“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意识。

二是共同体意识。学生应当正确认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学生也应当关注家庭以及国家的共同利益,将国家和家庭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

三是仁爱之情。学生应当具有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以及对国家的忠诚,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为家庭、国家做出贡献,正确认识自己承担的责任。

四是人文情怀。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吸收其中渗透的文化思想,体会中华文明的魅力,能够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是个人修养。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在提升自我方面的重要意义,努力锤炼自己的品格,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中去。

总之,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对国、对家的深厚情感,也是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理想的路径,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历史中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基础知识,能够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能够挖掘更多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体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看重学生理论知识记忆的问题。借助家国情怀培养,能够拓宽历史学科的育人途径,解决历史学科育人价值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2]。

二是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高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前,受到外来文化、新兴网络文化等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冲击,无法正确理解自己和国家之间的关联,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建立,给学生未来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借助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在历史本质的探索中形成对国、对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让学生在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正确理解自身承担的责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

因此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家国情怀培养策略的探索,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追求。

三、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情怀载体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家国情怀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情怀载体,促进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落实。

基于高中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挖掘情怀载体:

一是借助古代史来培养学生的华夏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谱写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传奇。在古代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应当让学生从文化延续、文化发展的角度来欣赏历史,用悠久的历史文化来滋养学生的心田,让家国情怀的思想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例如,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统一”这一角度,对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展开分析,并且促使学生展开认知迁移,让学生结合历史思考当下的事件,分析统一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华夏观念的建立,增强学生民族归属感[3]。

二是借助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朝代鼎盛、衰落的迹象当中认识到国家强盛的重要性,理解从新中国建立到发展至今的不易,解读当下中国面对的发展问题以及个人应当采取的措施,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团结力,促使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思考: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哪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鸦片战争之所以会出现,不仅仅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鸦片带来的贸易利益,还因为西方的科技对于当时的清朝占有明显优势,因此当时的清政府成为被威胁、武力镇压的对象,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关注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4]。

(二)借助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情感

在家国情怀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在历史教学中,过于强调文字的字面意思,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也无法使学生将学习历史得到的经验内化于心,影响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情境创设手段的使用,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国、家、个人的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的探索中来,感受历史中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中,针对“二次革命”这一知识点,教师借助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想自己和老师相处的场景,你认为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不同学生对此有不同的感悟,学生陆续给出了“平等”“朋友”“教导”等关键词。

接着,教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片段:在民国初期,北京大学在上课之前会进行行礼活动,在学生向老师问好之后,老师会拱手鞠躬,并且向学生说“各位老爷好”。学生看到这一情境,都产生了诧异之情,不理解这种风气。

之后,教师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在民国时期,北大校园内的一些“神奇”场景,学校不像是一个大学,甚至不像是学术机构,而是一个衙门……

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场景,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民主社会吗?如此,就引起了学生对旧思想的思考,让学生对民国时期国民的思想产生了好奇心,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索二次革命奠定好了基础。

借助这一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可贵之处,并且让学生认识到风气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情境的有效创设,借助情境来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实施问题导学,强化家国认识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获得了较好发展,在家国情怀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借助问题导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为学生深入探索家国思想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了解学生在历史探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递进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家国感悟。

例如,在《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教师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索:

问题1:日本侵华的背景是什么?

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索,能够让学生去回顾日本侵华的背景,为学生接下来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形成正确认识。通过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可以了解到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是利用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以此增强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问题2:在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带来了哪些帮助?

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强调这一事实,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当时胡孟晋的家书资料、历史图片等信息,让学生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问题3:在当时,如何才能够将四亿同胞团结在一起?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都有哪些?

借助这两个问题的探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我们为什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

问题4:结合你对当时历史的了解以及在当前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够让学生将历史和当下联系在一起,在亲身体验中真正理解抗日战争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家国观念的发展。

在学生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讨论中优化自身的思想观念,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四)重视实践体验,增强爱国意识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理论上,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和现实关联在一起,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当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目标出发,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探索方式,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意义形成更加透彻的认识[5]。

例如,在《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孙中山等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借此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以及对真理的追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诗歌朗诵活动,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我们了解到了众多革命党人浴血奋斗的历史,在当时,为了给中国谋一条出路,孙中山等人做了无数的努力,同时,他们也希望用自己的理想去唤醒国人的精神,让一些麻木的人可以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如果你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在宣讲的时候,面向早已麻木的国人,你会说出怎样的话语?学生可以使用网络、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的朗诵资料,展开朗诵练习,也可以结合自己从这段历史中获得的感悟,自主撰写相关的历史资料,展开诗歌朗诵的训练。在学生有所收获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可以去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电影配音、社会调查、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国展开思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体验中生成爱国之情,正确理解自己和国家之间的关联。

(五)改进评价方式,优化成长环境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过于看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不到充分关注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有必要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引,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评价,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例如,在《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学生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观察,从以下角度来了解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情况:学生是否能够将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与自己当前的生活关联在一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学生是否能够从历史中受到启发,获得对当下生活的感悟等。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之上,教师也应当立足“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基于评价的结果,对教学方式做出改进,实现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引导,落实评价的意义。

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教师也应当客观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特点。因此对于当前存在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稳定发展,适当优化评价的方式,实现科学育人。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自评活动,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思想上的成长。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对于呈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改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家国情怀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对教学方式做出改善,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将历史和当代关联在一起,从中汲取成长动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玉霞,廖术华.依托乡土资源涵养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6):32-34.

[2]宁海珍,朱日福.玉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5):21-23.

[3]徐晓明.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育实践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4):53-55.

[4]苏秀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4(3):94-97.

[5]李宇飞.论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4(3):16-18.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