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在新高考改革下的思考与实践

2024-06-23 18:06:41陆小华
高考·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高考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陆小华

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历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促使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思路,重视锻炼自身历史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也应根据新高考改革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转变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在文章中,教师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从知识建构、实践应用、深化考核三个维度入手,思考优化历史教学的策略,切实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高考;历史教学

新高考改革是对过往应试教学的优化升级。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对教学成效的关注应从是否完成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是否提升核心素养。这一转变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获得全面提升。且对学生而言,新高考改革能够使其转变依赖教师的心理,重视锻炼自身能力,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以自主驱动为主的学习者,切实提高历史学习成效。

一、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一)历史考核难度得到调整

在传统高考中,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文科综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考试难度一直居高不下,这对学生而言是较大的学习挑战。但在新高考背景下,由于高考学科搭配方式的调整,许多学生可能会不再选择学习难度较高的历史学科。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历史的考核难度也得到了一定调整,这对选择想要选择历史学科的学生是利好的消息。在历史考核难度得到调整情况下,日常历史教学活动也应得到适当调整,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新高考历史的题目类型,做到逐渐适应新高考历史的难度。

(二)重视考查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也需要做出调整,即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高考的历史试卷中,开放性的历史题目占比逐渐增加,这就意味着学生借助死记硬背方式就能获得高分的时代不复存在。对学生而言,面对新高考历史试卷,更应重视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性掌握,能够做到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新高考下的历史考试。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将核心素养融于日常教学,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得渐进式进步,促进学生历史综合水平的进步。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一)知识建构层面

1.立足课程优化,构建知识框架

根据新高考中历史学科考查重点的转变可知,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这是学生能够做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有效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基础[1]。基于此,教师应立足课程优化,以具备框架性质的方法系统呈现历史知识,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逐渐具备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在讲授本课程知识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框架式的方法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个阶段的内容,以及发展脉络。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关于“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对比思考,这样便可以形成相应的框架结构。对此,教师可以表格形式展示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对比,让学生按照具体对比条件完成每一项内容的对比学习。如在制度名称上,西周叫作分封制、宗法制,而秦朝则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官员产生上,西周是以贵族为主,且世袭,而秦朝则是官僚为主,且是朝廷任命。此外,还有最高统治者、国家构成、各自特点等,学生可以一一完成思考。再如,学习关于“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整掌握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如秦朝对应的是郡、县二级制,汉朝对应的是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在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能力时,教师采用的是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整合思考的过程,将应掌握的历史知识整理在表格中,以此做到对知识内容的直观了解。

2.立足课程目标,掌握重点内容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学生需要树立选择性学习的意识,即对繁多的历史内容,应采取重点掌握与非重点掌握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成效,也能够让学生做到扎实掌握历史知识[2]。基于此,以新高考为背景的历史教学,教师可立足课程目标,强化学生对重点历史内容的掌握,提高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能够做到围绕重点内容深度思考历史内容。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在讲授本课程知识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完成的重点内容为“了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相继与发展和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呈现的差异性”,难点内容为“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比如,在探索“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呈现的差异性”时,教师以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三个国家为例,并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对三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比。在给出的表格中,横向对应的内容是“机构设置”“权力分配”“运行(生产)方式”,纵向为三个国家的名称。以雅典为例,学生可以列出以下内容:机构设置部分如“公民大会”,对应的权利分配内容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策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应的运行(生产)方式是“全体男性公民”。按照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对“议事会”“官员”“公民法庭”等对应内容的思考。同理,学生可以准确列出关于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并完成对三个国家政治制度内容的对比。

在学生熟练应用表格的情况下,教师在讲授重点知识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掌握课程重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框架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践应用层面

1.立足学情,提高知识应用成效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间的学习差异会逐渐增大,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是否有效调整面对新高考的学习压力有关。基于此,教师在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学情,带领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历史知识的应用练习,以此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3]。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关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主政权”这部分内容时,借助对具体的历史材料的应用,为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如教师展示的材料来源为“金冲及:《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载《人民日报》(2017-07-07)”,其中展示的主要内容为“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生活》杂志的记者……报道:‘……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为了保卫这个目标,他得同任何敌人——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人——进行殊死拼搏。”根据这段材料,首先,教师设置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即材料中的哪些信息可以用来说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性质?这一问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即可,如“你真正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等。接着,教师适当提高了问题的难度,即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阶级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同第一个思考问题相比,该问题的思考难度有一定提升,需要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总结,并根据掌握的知识完善思考答案。

所以,在组织学生应用历史知识时,教师应重视设置难度不同的思考问题,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立足生活,提高知识实践能力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视角思考历史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实践能力的进步,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从而将生活与课程知识进行有效连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思考。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例。在讲解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思想内容,并适当列举代表性的人物。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提倡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再如,20世纪80年代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有时传祥、李素丽、张秉贵等,这些人都是生活中普通人的代表,真正体现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人物虽然离学生较为遥远,但从其身上学生也能发现其践行精神文明内容的一面,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接着,教师让学生尝试选择离我们生活时期较近的人物,来体现其对精神文明思想的践行。如学生较为熟悉的张桂梅、黄文秀等人,都是近些年走进人们视野的突出人物,且都在各自领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努力影响他人。对学生而言,这些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值得学习,也值得学生在生活中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积极践行,这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提升思想品质有重要意义。

这样,学生在学习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时,便可以对具体的知识内容有“落地”的认识,不会产生精神文明内容都是空中楼阁的想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思考,让学生能够做到在生活实际中理解、践行知识内容。

(三)深化考核层面

1.立足信息技术,细化知识考核要点

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考查的内容不仅广泛,且对知识点的考查也较为细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对知识点的细化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对此,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成效,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历史知识考核要点进行细化呈现。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为例。在讲解本课程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对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宋元至明清时期法治与教化的相关内容。为了让学生可以条清缕晰地掌握上述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上述阶段内法治与教化的重点考核内容按照一定结构进行整理,并呈现给学生。比如,以“先秦时期的德治和法治”这部分内容为例,其内容可以按照“德治”与“法治”两部分进行分别整理,在“德治”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背景、起源、发展,以及重点概念“敬天保民”,而在“法治”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有早期国家的法律(主要掌握可能具有法律的早期国家以及法律记载来源,如商朝的《汤刑》)、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以及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具体学派、主张、代表、思想。按照上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的形式呈现课程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细化知识考核要点,让学生在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视化呈现的功能,对历史知识进行了细化整理,让学生明确考核要点,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做到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具备从容面对高考历史的能力。

2.立足作业设计,强化知识考核成效

在有效应对新高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有逻辑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要提高学生切实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从作业设计入手,设计与高考历史同等水平的作业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高考历史题目的难度与强度[4]。这样,学生应对新高考历史的能力便会逐渐提升,而教师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为例。在围绕本课程知识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结合的形式,并适当对标高考历史的深度与难度。以材料分析题的设计为例,教师以“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主题,选择了三则材料并设置了相应的问题。三则材料分别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其中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为“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有逻辑的回答思路应将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民族国家阶段、15—16世纪民族国家具备雏形阶段,以及18世纪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而后再具体阐述两个阶段下国家演进的具体特征。如在前民族国家阶段,学生回答的知识中,应涉及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天主教会等不同势力的存在,使得国家主权被层层分割,以及对教权与王权的阐述等。

这样,学生按照民族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阐述对应的发展特征,便可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思路的清晰,从而保证作业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在上述形式作业的训练下,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这对提高历史考核成效也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在开展以新高考为背景的历史课程时,教师应从三个维度入手调整教学策略,第一,从知识构建层面进行课程优化与设计课程目标,第二,从实践应用层面,以学情和生活为主进行应用练习,第三,从深化考核层面,借助信息技术与作业设计巩固学生历史基础。这样,历史课程便完成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优化,能够让学生适应新的历史学习方式,具备扎实的综合实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学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穆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J].名师在线,2023(33):56-58.

[2]梁新颖.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高考,2023(31):39-41.

[3]程勇勇.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11):84-85.

[4]袁慧玲.新高考模式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7):13-15.

猜你喜欢
新高考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4:02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8:17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7: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