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景来文旅发展的民族志考察

2024-06-21 20:12付声晖张国蕊
新楚文化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存在问题

付声晖 张国蕊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勐景来作为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的一个热点地区,拥有较丰富的文旅资源,在多年来的旅游发展中获得了一定的美誉。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旅游发展实践中,企业、村寨和村民的开发模式中存在忽视村民的诉求、文化传承匮乏、旅游项目缺乏创新等困境,提出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新发展和实践方向的建议。

【关键词】勐景来;文旅发展;存在问题;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89-05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28

【基金项目】202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西双版纳传统村落活化与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PY202212)。

一、引言

二十大报告提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是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来说,文旅融合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历史信息和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传统村落逐渐消亡,乡村发展旅游是将农耕文化的“活动性”完整的保护起来,是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论实践。西双版纳是云南省南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州,聚集了13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和民族差异形成了风格多样的传统乡村。当前乡村文旅发展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这些乡村旅游开发的同时,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弱化、同质化、发展异化、过度商业化等文化厅日益突出,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受到阻碍[1]。如何完整保存这些传统风貌,延续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的同时实现其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基于此,文本选择西双版纳勐景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文旅融合实践中的互动,来说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和意愿。

二、田野概况及研究方法

勐景来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中缅边境,距离打洛镇5公里,与缅甸第四特区掸邦首府小勐拉遥相辉映。勐景来占地5.6平方公里(8400亩),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落,120户,581人,保留着传统的傣族生活方式,稻田百余亩,鱼塘若干,打洛河从寨子的东南流过,与缅甸形成天然的国境线,中缅边境229号界碑就立于寨中,素有“中缅第一寨”美誉。勐景来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傣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

选择这个寨子进行田野调查的原因,一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傣族村落,保留比较好的傣族传统文化,二是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重点村,当前的开发现状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笔者曾经于2018年4月7日—8日、2023年3月25日—26日、5月2日—5日三次前往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前后对村主任、民宿经营者、傣陶传承人、摊位经营者、农家乐、村民、旅游开发公司管理人员、游客等10多位进行了访谈。

三、勐景莱旅游发展的变迁

勐景来没有文字记载的村史,主要通过寨子里的村干部和老人口述史了解勐景来的历史发展与旅游的变迁。

勐景来村寨与缅甸国土仅一江之隔。勐景来可谓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和传说,始建于公元约640年左右,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州唯一一个称为“勐”的村寨,在旅游开发之前,勐景来是一个传统的傣族普通农业村落,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为主,种植水稻、黄豆、苞谷、西瓜等农作物,经济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低。村民住在简易的茅草房里,生产生活落后,物资匮乏,生活极度贫困。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西双版纳打洛口岸被批准为二类口岸。伴随出境旅游的逐渐兴起,打洛口岸出境游客发展迅速增长,1991年出境游客仅有2千人次,到1994年就达到20万人次,到1999年突破59万人次[2],借助打洛口岸出境旅游的发展,勐景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各种外来资本竞相追逐的投资热点。1993年,勐景来迎来了第一个旅游开发者,由昆明西山区工会商行过来承租以村口塔林为中心的18亩地,想以塔林为中心建立塔林公园带动整个寨子的旅游发展,使得勐景来成为小部分旅游者的选择。但是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一直没有把旅游业带动起来。2003年10月,勐景来迎来再次开发,塔林公园经营权转让给云南金孔雀旅游集团,该集团成立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将整个村寨纳入旅游开发,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对整个村寨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3]。勐景来开发旅游后,给这个边境村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景区从2003年运营到2004年底出现“井喷式”的增长,景区第一年在金孔雀旅游集团运营的4个景区中盈利排名第一。2004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禁赌和加强边境旅游管理的相关文件后,打洛口岸暂停了边境旅游,封关后,勐景来的旅游基本陷入了停滞。每天来景区的游客只有二三十人,景区管理公司每年亏损300多万[4]。勐景来大众旅游的时代是由于打洛口岸的出境旅游带动大量的游客纷至沓来,当出境旅游这个强大的核心吸引物消失后,勐景来的旅游业遭受到重大打击。

“如果要发展旅游还是要看政府相关政策,原来打洛口岸开通的时候来我们寨子旅游的人就多,有多少人去打洛口岸就有多少人来我们寨子玩,当时我们还搞漂流,120个漂流竹筏都不够用,可惜的是2004年底就闭关了,也导致我们的旅游业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村干部,男

2005年勐景来迎来了第一个农家乐经营者,由于修佛打公路,公路段的人要求原来的老村开了勐景来第一家农家乐,当时村民特别困难,政府还捐赠了8套农家乐桌椅。2012年随着缅甸勐拉禁赌形势的好转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边境旅游及跨境合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特别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勐海县正式启动恢复西线旅游。2015年由湖南卫视拍摄的亲子类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3》第二站在风景如画的勐景来拍摄,节目播出后,勐景来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年被评为“云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2016年初,勐景来景区与西双版纳宝翠香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宝翠香莲公司以每亩1500的价格把全村的土地承租下来作为打造“香水莲花稻田庄园”综合体项目。2018年,勐景来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年游客已突破52万人次。随后的几年,陆续很多村民随着勐景来旅游的再次兴起,开始用自家的房子来做名宿。截至2023年,勐景来民宿有16家,这些名宿的价格也不低,淡季100元以上一晚,节假日可达到500元左右每晚。伴随着勐景来游客的增加,寨子里“傣家乐”的发展也迅速,截至2023年,面向游客经营的“傣家乐”已经有13家。各种销售商品的小摊位也出现在沿着通往界碑的二条主干道上,道路两边的民居一楼几乎全部用来经营。

2020年初,国内外各行各业经济受到影响,旅游业更是遭受重创,至今没有恢复过来[5]。景区管理公司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使得面临着生存危机,村民在景区公司的从业人员也从高峰的几百人降调二三十人,也导致三年来村民没有从门票收入中获得分红收益。2023年初,勐景来在春节期间1月21日—26日,景区接待游客13815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51.4万元,是2020年至今收入最高的一次黄金周,乡村旅游以自然、健康、自由的优势得以迅速复苏。

四、勐景莱文旅发展现状

(一)公司+村寨+农户的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村民和村集体组织等,这种多元主体在参与旅游开发中追求经济、社会、文化利益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为利益相关者[6]。

勐景来景区是由西双版纳外来投资企业——云南省金孔雀旅游集团投资建设集体验傣家风情、田园风光、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和边境探险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在勐景来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公司+村寨+农户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相对较多的一种,是作为利益共同体把公司、村寨和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勐景来村民在景区旅游开发公司中从事保安、导游、保洁员、司机、卖票、服务等工作,每月平均收入达2500左右。有传统手艺的匠人被安排向游客展示榨糖、制陶、纺织、酿酒等传统技艺,每月除了得到固定的报酬400元之外,销售的产品直接归自己所有。每户村民每年还可以从景区门票收入中获得分红。村两委集体是景区开发公司与村民的桥梁,负责协调景区开发中与村民生产、生活、利益关系,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成本[7]。为了使“中缅第一寨”旅游资源更有吸引力,景区开发公司紧紧围绕旅游景区化、生态化、数字化、高端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冬季温润的天然资源优势,将体育旅游融入景区整体发展进行融合打造。2021年3月,勐景来景区迎来了第一批橄榄球冬训运动员,旅游产业再添助力,发展愈发欣欣向荣。

“我们寨子搞旅游之前主要是种地,黄豆、苞谷、西瓜和水稻等,太累了,现在有游客来可以赚钱,一天150-200元。不搞旅游就没有游客来,搞不到钱,还是要感谢旅游公司过来开发,旅游开发让生活变好了。”

——小摊主,男

可见,勐景来旅游的开发主要由旅游开发公司提供大量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项目规划和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参与支持下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就当前景区开发态势来看,这种模式的开发获得了各方利益的认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文旅发展实践

1.南传佛教文化

勐景来寨内南传佛教文化主要以塔林、神泉、佛像、菩提树、佛寺为核心要素组成。寨内的佛寺据传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2015年至2017年,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对佛寺进行重修,如今的新佛寺宏伟肃穆,清净庄严,是整个勐海县打洛镇33所佛寺的中心佛寺,成为当地节日活动傣族信徒的祭拜圣地。相传公元1082年勐景来干旱,人民生活异常艰苦。当时的傣王召烛拉翁就召集了101位高僧在神树下盘坐诵经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佛祖,降下甘露,并将最好看的植物和最美的风景留给村寨。傣王极为感动,于是在此立塔101座以表彰高僧功德。经过近千年的风雨和战乱洗礼,有一部分已经损坏,如今所看到的是后来修复保存下来的58座,即“塔林”景点。建塔至今,这里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信徒来此朝圣,据传人数最多的时候达3万多人。此外,寨内的神泉是泰国皇宫典籍中有明确记载的三大神泉之一,是古代王宫专用泉。泉水水质清冽,四季蓄水量不变。如今,每年赕佛时远近村寨的“佛爷”都会到此取水,用此水浴佛之后,滴撒在信徒身上,被当地的人们视为吉祥之水,幸福之水。寨内的神树“菩提树”亦有千年历史,在佛教中是悟道成功的意思。每逢重大节日,当地村民都要到此树下祭拜,求神灵保平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

勐景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2013年被评为“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基地”。景区把傣族传统技艺传承人组织到文化展示区向游客展示手工造纸、手工榨糖、慢轮制陶、傣族织锦等傣族传统技艺,游客只要支付15元就可以体验这些手工制作过程、享受这些精致的工艺品、也可以购买自己制作的产品,从而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体验。可以说傣族非遗都一直处于“活化”保护状态过程中,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8]。非物质遗产体验展示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也给村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收益。

“我们是昨天从广东来的,带了二个孩子,看了《爸爸去哪儿》选择来勐景来体验一天傣家人,小孩很喜欢体验制陶、榨甘蔗这些项目,很喜欢这里。整体感觉这里比傣族园少一些商业化,比较原生态,保留较好的傣族传统。”

——游客,女

“旅游公司每个月给我400元在这里展示传统傣族曼轮制陶,我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生意还可以,游客喜欢的话会买走,如果东西卖了钱就归自己。”

——非遗传承人,女

这种把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活态传承、动态演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场景中的最佳选择,既尊重文旅的发展,也是作为勐景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能够促进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3.农旅融合

农旅融合一般认为起源于1850年的德国的“市民乐园”[9],中国传统上是以农业立国,乡村是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蕴。勐景来在农旅融合中紧紧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理念,一个集特色农业、大众观光、康养休闲、体育训练等为一体的田园特色综合体正迎来发展新机遇。2016年初,勐景来景区与西双版纳宝翠香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手,引进“香水莲花稻田庄园”综合体项目,努力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体育康养、健康养生、扶贫开发、禅修文化、民族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通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小糯玉米、火龙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蔬菜以及香水莲花的1600余亩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建成落地,并逐渐形成了观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特别是香水莲花这种多年水生花卉,这种花型美丽,芳香宜人,全年可开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花朵、花柄、叶柄都可食用,有较强的保健、美容、药用价值。勐景来通过农旅融合的手段,构造丰富的乡村旅游综合产业链,把传统种植变成观赏、采摘、体验、旅游产品销售等多种形态。这种农业耕作背景下,不仅可以展示其农耕文化的原有特色,还能让游客在勐景来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习俗。

4.绿色生态的饮食文化

傣族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之一,饮食非常具有农耕民族的特点,加之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傣族人们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七集《节气》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绿叶宴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让大家知道了傣家人民至今都延续着食于自然的饮食方式。傣族饮食中以糯米为主,喜欢吃各种蔬菜、鲜花、野菜,肉类主要是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等,“凡绿就是菜,凡花即可食、凡动都是肉”的饮食理念。傣味菜品种类极为丰富,烹饪方法更是独特,有烤、炸、剁、蒸、腌、舂、煮、拌等,味道特点则是以香、辣、酸、苦为主,生吃也是傣族传统饮食特点之一。传统傣族菜肴有:香茅草烤鱼、香茅草烤鸡、包烧、菠萝饭、竹筒饭、炒青苔、豪诺索、剁生、血旺、各种凉拌等,很多菜肴是以“药入膳”。食材大多生态绿色,具有浓厚的乡野风味,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风味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物产的影响,也是民族文化长期沉淀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勐景来村寨内“傣家乐”遍布各个角落,游客可以在此吃饭住宿,做客傣家,体验傣家人原味的日常生活。

“我搞农家乐有10多年了,每天有10多桌,团队和散客都有,团队收他们350元一桌,一桌10人。我可以赚150-200左右。每天都有过来吃饭的游客,搞旅游比较富裕了,游客过来看傣楼,吃傣味,毕竟像我们这样的寨子其他的地方很少有。”

——傣家乐老板,男

5.民居建筑文化

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融合了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等基因,是现代人留住“乡愁”地方,是真正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10]。

由于受到旅游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加之木料获取不便等因素,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几乎都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大量异化建筑,基本抛弃了傣族传统干栏式建筑风格。傣族传统木楼是充分体现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和审美观念,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主要地位。勐景来在旅游发展中的主题定位是“中缅第一寨”,原车里宣慰司议事庭长,德高望重的老州长召存信为寨子匾额题写“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由于寨子的地理位置特殊,紧靠界河,229号界碑就树立在村尾。寨中依旧保留着傣族传统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整个村寨120栋楼房中保留传统木楼119栋,在整个西双版纳是不多见的。勐景来传统村落以寨心为中心,自东向西以条带状型布局,具有典型的傣族传统村落特征,木建筑在绿植衬映下显得格外和谐,将自然山水和民族建筑融为一体,从外部空间、传统建筑景观到傣族风土人情,无不彰显其醇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傣族先民在村落营造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其保留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而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很多村民用自己的木楼做成客栈接待外地的游客,游客可以通过住宿傣家木楼,体验傣族的生活习俗。

五、勐景莱文旅发展问题

虽然目前勐景来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旅游发展态势较好,也较成果塑造了“中缅第一寨”的品牌形象,改善了原住村民的生活和经济条件。但是,村寨文旅发展中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村民诉求关注不足

乡村旅游开发中,开发公司的追求在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原居民更多的是侧重考虑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如何提高自己的私利。这种多元主体追求的主要利益不尽相同,也造成在实践中参与的手段也不尽相同。为了开发村寨,景区在村寨的北面盖了一座轻奢半山度假酒店:香莲主屋,酒店占地15亩,共9栋独立二层建筑,82间客房,每晚房价为793—1518。酒店以勐景来千年古寨为卖点对外宣传,入住酒店的客人无需门票可以自由出入村寨,而村民并没有获得酒店的收益分配。村里曾经提出要获得酒店收益的一部分,但被酒店拒绝了。

“现在把经营权给了香莲主屋,他们现在酒店天天都基本住满了,来住酒店的人可以直接把车开到酒店,不用买门票。这样总门票收入就减少了,每年从门票收入中的分红就少,他们这样做我们村民很有意见。”

——村委会干部,男

“香莲主屋有90多间,基本都住满了。他们应该分给我们一点酒店的房费,毕竟门票受到了损失。1间都1千多,如果这样做下去是有问题的,有钱应该大家赚,这样大家都好。或者不要12%的分红,门票我们来管,像曼掌都不要门票就象征性地收10元的卫生费相当于门票嘛,如果我们按照这样收费,赚的钱更多,比每年12%的分红拿的还多。”

——客栈老板,女

从2017年4月开始旅游公司每年拿出门票的8%(5年)分给每户村民[11],2022年5月以12%作为本村的分红。目前,金孔雀旅游集团把寨子旅游经营权转让西双版纳宝翠香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一举措却损害了村民参与旅游发展主体的利益,使占有旅游吸引物权的村民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得不到应该有的收益分成[12],村民颇有怨言。

(二)传统文化传承匮乏

勐景来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但在旅游发展中,忽视了文旅发展中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践行主体的培育。在文旅资源开发方面,勐景来主要以静态为主,如:传统村落空间、傣族传统文化展示厅、傣楼、旅游纪念品等,但是忽视了在开发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傣族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的传承。寨中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多项,国家级非遗就有:傣族章哈、泼水节、慢轮制陶、象脚鼓舞、织锦技艺、贝业经制作技艺,省非遗有:手工造纸、壁画、传统武术、高升制作等。非遗在旅游中的展示主体最重要的是遗产传承人,也是非遗文化主要载体。由于大家对经济利益和物质文化的追求远大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寨中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艰难。

“现在整个寨子慢轮制陶只有我家做了,很少有人愿意学这个,感觉累,不感兴趣,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们也会教。很多非物质遗产都没有人做了,我们这一带人走了,不知道怎么办。”

——非物质传承人,女

寨子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村民参与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主动性参与保护的自觉性,大部分人关注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而忽视它的文化价值。

(三)旅游项目缺乏创新

文旅发展需要通过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旅游要素的内外融合,形成文化与旅游业态的相互渗透,实现向新业态、新功能、新产品转型升级的融合过程[13]。勐景来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还停留在早期的民族文化观光型旅游发展模式,强调傣文化本身的价值而忽视旅游的体验型。其旅游发展中定位为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通过传统村落、佛教文化、界碑、节庆、非物质遗产、民族文化博物馆等组成主要产品,主要向游人展示传统静态的傣文化元素。过分强调民族文化,文化转换及文化消费形式单一,虽然可以在寨子里体验榨糖、傣族慢轮制陶和泼水,只有这几项文化体验形式,旅游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绝大部分只是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门票经济”比较突出,缺乏旅游发展的高级形态文化的深度体验,需要深度进行挖掘。

六、结论

勐景来作为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的代表,目前的发展模式还处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文化观光型发展模式,这个浮光掠影式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旅游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游客放弃。应将傣族传统文化与旅游进行主动结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程度越高,旅游就更具有吸引力[14]。勐景来的傣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从外部文化到精神文化无不彰显傣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特色。需要创新一些文化的可消费性,将文化引入餐饮、住宿、农业、娱乐等行业,结合传统村落的“壳”,引入一些新的业态,需要向体验型旅游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将傣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时尚元素进行结合,这样既可以保证文化的传承性又可以满足现代人旅游的消费性。其次,吸引一些文化文艺爱好者、艺术家过来旅居到访或长期定居,甚至吸引文创企业入驻,艺术家和文创企业在乡村的文化实践可以促进文旅文化场域的丰富和发展。第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创意和艺术,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5]。传统文化资源只有在乡村旅游中得到更有效的挖掘,让文化“活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持续发展,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波,刘彤瑶.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08):161-168.

[2]高俊,王灵恩,黄巧.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J].地理研究,2020(10):2233-2248.

[3]保继刚,陈求隆.资源依赖、权力与利益博弈: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会关系研究——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2022(01):43-53.

[4]张瑜.关于西双版纳勐景来旅游社区的展演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5(04):48-50.

[5]廖祖君,冯倩,杨加裕,等.新冠肺炎疫情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以成都为例[J].中国西部,2021(01):111-120.

[6]陈纪.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对河北省三个民族乡镇的民族志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22(04):127-135.

[7]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03):97-103.

[8]李宏松.文化遗产活化的价值及其体现:日本案例[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7(24):21-29.

[9]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03):153-159.

[10]高芸.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1]欧阳青,李逢伟,付声晖.互联网+背景下的西双版纳旅游勐景来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J].云南开发大学,2020(04):59-65.

[12]保继刚,杨兵.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J].旅游学刊2022(08):13-25.

[13]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02):64-68.

[14]张晓萍,张超旋.告庄西双景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发的民族志研究[J].人类学研究,2018(02):87-93.

[15]任国才,韦佳.古镇古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5(17):41-47.

作者简介:

付声晖(1975-),男,江西赣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张国蕊(1992-),女,云南景洪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存在问题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