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释衣服》与《说文解字·示部》训诂对比研究

2024-06-21 20:12于敏思
新楚文化 2024年12期
关键词:训诂说文解字

【摘要】《释名》是中国古代汉语词源学的先驱之作,标志着汉语词源学研究的开端。因此,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将《释名·释衣服》中的服饰名词与《说文解字》中的服装名词进行对比,筛选并罗列出二者相同的词进行分析,并对训诂方式、训诂特点进行研究。除此以外,本文还对《释名》中双音节词丰富的现象进行初步探究,旨在利用二者对比研究为其他探源作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释名》和《说文解字》中服装术语的训诂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命名他们的服装的,以及他们对服装的看法和态度,并了解那个时代服装制度和文化的整体背景。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不同朝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服饰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释名》和《说文解字》中服饰术语的考察,对汉代服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了汉代服饰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现象。

【关键词】《释名·释衣服》;《说文解字·示部》;训诂

【中图分类号】H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8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25

一、《释名·释衣服》与《说文解字·示部》

内容分析

(一)相同内容分析

关于服饰类的词条,在《说文解字》《释名》中存在以下相同词条:衣、衽、袆、袍、祛、袂、裾、襦、襌、被、衫等11个。

从训诂学史上来看,《说文解字》是一部形训专书,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用“读若”标音等等。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因为《说文解字》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大致说来,说解的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说明形声字声旁及譬况读音的方法说明字音。

《释名》是一部声训专书,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的书籍里,《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从两本书的性质上看,二者对于词条的注释与解释注定是存在些许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

“衣”,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从对“衣”的解释可以看出,《释名》更多的是侧重衣的实用功能,指人们可以依靠衣服来进行御寒和蔽体。《说文解字》中的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属皆从衣”,用声训的方法,也从衣服的用途上进行解释,说衣服像可以覆盖人的形体,即人们依靠衣服来蔽体。其实甲骨文作“  ”,像衣有两袖,两片衣襟相掩之形。

“衽”,刘熙用“襜”解释“衽”,是指在衣服旁边的部位是“襜”,也就是袖子。这一点与《说文解字》中“衽”的解释并不相同,《说文解字》里“衽”是衣襟的意思,“衣?也。从衣,壬声”。“?”为“襟”的本字,今经典作“襟”,也作“衿”。《说文解字》无“襟”字,正字当作“?”。

“袆”,王后的祭服,《释名》里对袆衣的解释为,画有五彩的野鸡于衣服上的祭祀用衣。《说文解字》对“袆”的解释与《释名》同义,“王后之上服也”,都指古代王后的祭服。

“袍”,《释名》:“丈夫著,下至附(脚背)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相连,四起施缘,亦曰袍。”长度到达脚背,类比现代衣服的长度大概可以看作说相声时穿的大褂。刘熙对于“袍”的解释更侧重于衣服的长度,而许慎则不然,《说文解字》里许慎用“襺”来训“袍”,说明二者意义相近或相同。而“襺”,《说文解字》里的释义为,用絮做的上衣是襺,用缊做的上衣是袍。两者只是材质不同,至于絮和缊的区别,有人说絮是新棉,缊即旧棉。也有人说缊粗絮柔。总之是“襺”要比“袍”高级些。

“袪”,《释名》里用“祛,虚也”来注,是从声训角度进行训释,并未对意思进行解读。《说文解字》里用“袂”来解释,《说文解字》里说“袂,在袖也,从衣夬声”,袂也就是袖子的意思,所以“袪”“袂”在《说文解字》里都是袖子的意思,只不过“袪,尺二寸”,在《说文解字》里对“袪”有明确的长度标注,“袂”则没有。

“袂”,在《释名》里是用一整套动作来进行解释,“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拉开它把胳膊伸直穿进去,按照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在《释名》里“袂”既可以解释为穿袖子的动作,也可以指袖子。而“袂”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则是袖子,具体内容同上。

“裾”,古同“倨”,《释名》里就是以此进行训释,“裾,倨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后,常见踞也”,即伸开脚坐着的意思。是根据“裾”的形状来命名的,毕沅曰:“人坐则裾常在身下为人蹲踞也。”“裾”又与“倨”通,刘熙的释义也是合情合理的。《说文解字》里对“裾”的解释为“衣袌也。从衣,居声。读与居同”,是指衣服的前后襟。

“襦”,《释名》里解释为“襦,?也,言温?也”,也就是指襦是一件保暖的衣服,是从实用功能角度出发对意义进行解释。而“襦”在《说文解字》里是短衣的意思,《段注》:“颜注《急就篇》云:‘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按襦若今襖之短者,袍若今襖之长者。”也就是短袄的意思。

“襌”,《释名》“襌衣,言无裹也。”刘熙用好像没穿衣服来进行解释,侧面说明襌衣的衣服轻薄,似若无物。“襌”在《说文解字》里为“衣不重,从衣,單声。”释义为不重的衣服,也就是单衣。

“被”,在《释名》里解释为“被,被也,被覆人也。”是睡眠时用来遮盖住身体的被子。“被”在《说文解字》里为“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段注》:“《论语·乡党篇》曰:‘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睡觉盖的被子。二者对“被”的解释都与现代我们所说的被子一样。

“衫”,在《释名》里解释为“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是从衣服的形状来解释,也就是没有袖子的上衣。“衫”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衣也。从衣,彡声”,就是单衣的意思。

关于服饰词语在《说文解字》和《释名》中,虽然存在的相同词条仅有11个,但是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本著作由于其书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在释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继承的关系。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首创按部首来编排的有系统的字书,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其释义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形训,从字形本身出发来解释词的意思,而刘熙的《释名》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以声训统筹全书的语源学著作,全书的大部分词条多采用声训法,并在收集整理文献时可以发现,《释名·释衣服》里的服饰名词大多为复音词,如“半袖,曲领,交领”等,只有少数为单音词如“襟,袖,领”等,与《说文解字》相比《释名》则多采用义训法训释,当然除此之外,一些单音词也采用了义训法训释。《释名》一定程度上继承《说文解字》,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值得后人对之作语源学、方言学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不同内容分析

与《说文解字》相比,在《释名》中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词汇,《释衣服》这一章节中,共有双音节服饰类词条25个,如下:玄端;素积;袆衣;摇翟;阙翟;鞠衣;襢衣;褖衣;襌衣;中衣;祢裆;帕腹;抱腹;反闭;缘裙;直领;交领;曲领;禅襦;要襦;留幕;侯头;汗     ;衣;帛屐。由于《说文解字》中不存在双音节词,因此这部分内容只对《释名》中双音节词汇出现原因进行简要探讨。

《释名》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与西汉初的《尔雅》和东汉前期的《说文解字》相比较而言,成书时间是比较晚的,《释名》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将两汉甚至两汉之前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像镜子一样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它收录了大量的复音词。因为东汉末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断涌现新的事物,为了对其进行更为清楚明晰的命名,但显然只用单音节词命名是不够的,因为汉语的音节数量是有限的,而大量相似相同发音的单音节词就会产生大量的同音词,在日常生活和较基准中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与困扰,所以复音词就出现了,而且这种出现是注定的避无可避。本文认为,在《释名》中出现的大量的双音节词条,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自然出现的。不仅有汉语词汇发展的内外部原因,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成。两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民族融合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汉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例如《释名》中的“巨巾”“布襡”等都是少数民族的方言。

二、《释名·释衣服》与《说文解字·示部》

训诂方法分析

在《说文解字》中,与服饰相关词语使用的义训训释方法主要有:直训,用一个词来解释一个,例如:袂,袖也;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裁,制衣也。制,裁也;同训,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许多同义词,例如:裎,裼,袒也。而在《释名》中,使用义训训释方法的词条很少,在《释衣服》这一章节中,更是少之又少。

义训的方法如下:

递训:所谓递训就是几个同义词递相为训。袂:《释名》:“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袂”就是现在的衣袖、袖口。《说文》:“袂,袖也。”《说文》:“开,张也。从门,从开。”“掣”与“开”都是动词,“袂”是名词,虽然三者的词义相差甚远,但是刘熙从“袂”的功用命名,解释为“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是合理的。

直陈法相训:直陈就是指采用陈述解说的方式,对被训释之名的“所以之意”进行直接揭示。《释衣服》这一章节,复音词即复名,几乎都是采用了此种训释方法。复名直陈的主要特点是:被释词在释语中重现时,基本上是等值重现,其词性和词义一般都没有变化,刘熙在解说时往往只就其单字之义加以明确,从而直陈复合之义。

三、《释名·释衣服》与《说文解字·示部》

对比研究价值

两部著作由于书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在释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继承的关系。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首创按部首来编排的有系统的字书,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其释义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形训,从字形本身出发来解释词的意思,而刘熙的《释名》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以声训统筹全书的语源学著作,全书的大部分词条多采用声训法,并在收集整理文献时可以发现,《释名·释衣服》里的服饰名词大多为复音词,如“半袖,曲领,交领”等,只有少数为单音词如“襟,袖,领”等,与《说文解字》相比《释名》则多采用义训法训释,当然除此之外,一些单音词也采用了义训法训释。《释名》一定程度上继承《说文解字》,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值得后人对之作语源学、方言学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服饰在中国源头文化中,曾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汉时期的服饰特色,无疑对两汉的历史文化作了最直接的阐释。

文章对《释名》以及《说文解字》中与服饰有关的词做了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其功用不仅是保暖、蔽体遮羞,与此同时,它的内在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亦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礼教严明的古代,它是区分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在21世纪的今天,服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亦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梯。

本文将《说文解字》衣部字与《释名·释衣服》中的相同字进行对比分析,拟在整理《说文解字》“示”部字和《释名·释衣服》的材料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训诂学理论和方法,着重从语义的角度对二者相同的字进行训诂分析和研究,在对词进行训诂研究时,尽可能地联系同源词,并查阅古籍注疏,认真溯源,有助于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为语源学辞书的编纂提供一些资料。除此以外,还简单探讨了一下双音节词条在《释名》中大量出现的现象成因,认为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自然出现的。不仅有汉语词汇发展的内外部原因,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成。

参考文献:

[1]陈建初.《释名》考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

[2]陈建初.《释名》直陈例说[J].古汉语研究,2000(04):71-7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

[7]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刘兴均.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01):30-34.

[10]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吴锤.释名声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殷孟伦.《说文解字》《释名》两书简析[J].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1961(S4):66-80.

作者简介:

于敏思,女,沈阳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

猜你喜欢
训诂说文解字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