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

2024-06-21 20:12:09梁银艳
新楚文化 2024年12期
关键词:龙舟乡村振兴活动

【摘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意义,引出国家级“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优秀经验,通过对中堂镇东向村龙舟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和研究,分析其传承方式,总结龙舟文化传承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龙舟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龙舟文化;龙舟传承;乡村振兴;活动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8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职能研究”(项目编号:GDTK21020);东莞市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级‘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以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东向村为例”(项目编号:2021CG80)研究成果。

东莞市中堂镇龙舟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独到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其景点多、龙舟多、龙舟制作工场多、龙舟队伍多,以及参与比赛多而享有盛誉,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端午龙舟习俗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推动端午龙舟景活动的开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娱乐方式带来冲击,中堂龙舟景也渐式微,有待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中堂镇东向村是龙舟文化的传承基地。龙舟习俗世代相传,东向村龙舟队远近闻名,东向村冯氏造船厂2009年被确立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地。在划龙舟的技艺和造龙舟的传承等方面,东向村都体现出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正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核心动力,对东向龙舟这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活化有利于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建设,为培育乡村文化新功能、新效应、新面貌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就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建立村民的稳定增收机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新业态。发展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培养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乡村知名度,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乡村的条件和经济水平迫使年轻人外出打工,壮大非物质文化生产链有利于促进就业,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让年轻人留守故乡,从而培养开发一批富有工匠精神的非遗乡土人才。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代的传承,生生不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经典,注重培育乡村的人文气息,突出“健康民俗、仁爱互助”主题,重点挖掘、传承、创新各自的特色文化,把家园建设成为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二、国家级“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乡村振兴的优秀经验

(一)生态宜居的小洲村

龙舟文化与水资源密不可分。然而,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让龙舟文化受到冲击。浑浊不堪的水与亮丽的龙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整治河道,恢复生态环境,是延续和发展龙舟文化的首要手段,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小洲村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小洲村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足本村特色,编制了《小洲村生态建设规划》,并解决小洲村所有的生活污水问题,把之前直接流进河道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送进沥滘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让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水环境质量治理,加快解决乡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假若所有河道都如同小洲村一样清澈,人与自然达到和谐,龙舟文化的发展自然顺理成章。

(二)生态旅游腾飞的安康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安康的龙舟文化毫无疑问是安康生态旅游挖掘和发展的一个重点。安康市人民政府坚持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采取小现场大宣传、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加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商贸相互融合,突出地域文化,打造非遗盛会,继续坚持龙舟文化的民俗化和符号化,让龙舟品牌成为安康对外形象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通过多年的经营,参与龙舟文化的旅客和旅游收入逐年提升。

三、中堂镇东向村龙舟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东向村龙舟文化的传承现状

东向村历来有划龙舟的习俗,村民对龙舟感情深厚,偏爱龙舟运动。政府部门、村委会、企业、村民都会有相应的资金支持龙舟赛的举办。每年的三月初,东向村村民开始自发划龙舟训练,东向村龙舟竞赛训练较规范,村委会负责组织培训,聘请教练指导训练,选拔身体素质过硬且对龙舟有兴趣的村民进行参赛,每年龙舟队都会增加十多个新人。在正式的龙舟竞赛前,根据每个村民训练的成绩进行筛选,最终形成龙舟竞赛正式参赛名单。龙舟教练不仅对参赛村民开展专门的培训,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加强村民的安全意识,所有人一律要求穿救生衣,保障龙舟训练的安全。

省级非遗传承人冯沛朝师傅,出生于中堂镇东向村造船世家,自小就跟着父亲做船,耳濡目染,其父亲冯怀女是中国国家级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当时,“怀女船”成为很多龙舟比赛争相购买的“好船”,得益于父亲精湛的龙舟制作技艺,冯沛朝制作的龙舟令人啧啧称赞。冯沛朝作为手艺继承人后,也做出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龙舟,被评为“东莞工艺名匠”。

目前冯沛朝已担负起非遗项目“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大任,其制作的龙舟吃水浅、扒水快,深受人们的追捧喜爱,其龙舟远销周边镇区,驰名他乡。冯沛朝所做龙舟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味道,每一个工序都一丝不苟,所造的龙舟年年都能在龙舟竞渡上夺魁。

(二)东向村龙舟传承活动

1.赛艇仔。每年农历五月初,东向村都会举行赛艇仔活动,一般在三月初村民就已经自发开始划艇仔训练。每天傍晚,各村小组的小艇都会在河面上进行训练,各艇手动作划一,小艇快速穿梭于河面上。赛艇仔所用的小艇即大家俗称的“龙艇”,也是由专业的龙舟师傅用匠心精神打造,造龙舟的师傅和龙舟教练一起带领村民去操练,龙舟师傅让村民了解“龙艇”的性能,龙舟教练把自己的实操经验传授给村民,让大家一起掌握、理解,共同完成赛艇仔比赛。

2.龙舟文创产品。随着人们对传统龙舟的需求越来越少,东向村冯沛朝师傅开始想法子找传承的新路径。他热衷传统手工制作,并寄情于小龙舟模型的制作。为了做好龙舟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擦亮“龙舟之乡”品牌,中堂镇大力扶持和鼓励小龙舟模型工艺品生产,积极扶持小龙舟模型工艺品的生产和包装;扩大龙舟制作的社会影响,鼓励龙舟制作走出中堂,广泛开展制造工艺交流活动;并组织非遗墟市活动,宣传龙舟文创产品。

3.龙舟非遗传承活动。东向村的冯沛朝师傅一贯致力于龙舟文化的传承保护,曾多次登上CCTV电视台介绍龙舟文化,冯师傅有幸参加了龙舟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还带来了自己制作的龙舟模型,用地道的中堂话亲身口述龙舟制作技艺,给孩子讲述中堂龙舟制作的故事、龙舟制作的大概过程、中堂传统龙舟的特色和演变过程,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色彩。

四、中堂镇东向村龙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每到举办龙舟文化活动期间,划龙舟的村民和观看龙舟竞渡的群众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发生了转移,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年轻人经济方面的考虑、审美观念的变化,导致龙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龙舟非遗制作展示基地老旧、龙舟传承缺乏年轻人力量

东向村的龙船厂都面临设备老旧,厂房脏乱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龙舟厂主要集中在生产龙舟的工艺,缺乏展示和陈列龙舟的功能;中堂政府也关注到这个问题,目前正计划对龙船厂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为集生产、展示、陈列于一体的龙舟制作技艺展示基地,同时打造为文旅线路参观点。

端午节前,龙舟的订单节节攀升,但是考虑经济因素,现在做龙舟这行的年轻人少,熟练的师傅难找,很多想了解和发展龙舟的人,缺乏途径。东向村的冯沛朝师傅说,他的工场里没有一个本地后生仔。造龙舟需要技术,可技术需要学习和人,现在他们是有做好船的技术,但来学习的人很少。制作传承大多是老工匠了。为数不多的年轻人,都是从广西来的小伙子,而本地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行。

(二)传承方式过于单一且抽象,文化资源挖掘意识薄弱

龙舟传承人年龄偏大,但龙舟制作技艺没有系统深入地挖掘,龙舟的制作过程、工艺、材料、流程、工序等都没有拍摄记录,没有专门的人对龙舟的传承进行长期跟踪,缺乏文字和影像材料的建档、存档。

五、龙舟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一)培育龙舟产业市场,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

作为全国闻名的龙舟之乡,中堂以“龙舟制作技艺”“中堂龙舟景”闻名全国。利用中堂龙舟之乡的招牌,在龙舟民俗文化的传播传承过程中,东向村应重视龙舟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的经济效应,通过产业链的凝聚,对龙舟品牌进行科学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提升龙舟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产业的发展,使龙舟文化成为中堂文化传播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创建龙舟文创工业园,联合广告公司、文创工作室合作开发龙舟文创产品,打造包括龙舟模型、龙舟头摆件、龙舟工艺品、龙舟纪念品等为主的系列产品,促进从创作向创造转变,从个人创作向产业链发展。响应“龙舟+互联网”的号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龙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加工和内容变现。

(二)拓宽资金渠道

龙舟协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和政策多手段结合来保障经费;加大资金投入,规范非遗基金的使用,努力探索自给自足的运营模式。龙舟运动和产业正在摸索中发展,推动龙舟产业蓬勃发展,挖掘龙舟背后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重要。创新资本运营模式,以“龙舟”为主题,开发新的场景和用途,实现龙舟项目拓展市场的突破口,比如“龙舟+餐饮”“龙舟+体育”“龙舟+培训”“龙舟+表演”,必须形成龙舟与教育培训、餐饮娱乐、表演产业等相融合的稳定盈利模式,研发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龙舟衍生产品,扩大龙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媒体的推广,挖掘商业价值,融合乡村经济、端午经济、国风经济等有本地特色的元素,培育潜在传统龙舟文化消费群体。

(三)文旅融合,推出龙舟文化旅游路线

中堂所在的东江水域拥有天然地理优势,以此为着力点,布局龙舟民俗文化节。从2014年起,中堂每年举办龙舟民俗文化节,形成了“一年一景,三年一标”的特色项目。通过探索体育赛事与节庆相结合,创新龙舟文化推广形式,将“招景”或“扒标”打造为以龙舟比赛为先导,群众互动、文化展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精品赛事活动。在龙舟竞赛的基础上,借鉴各镇区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展为体育旅游产品的经验,比如东坑卖身节、洪梅花灯节、桥头荷花节,将龙舟民俗文化节进一步培育成有代表性的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

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推出有特色的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如“龙舟”主题体验娱乐基地和龙舟一日文化旅游路线。“龙舟”主题体验娱乐基地既包罗了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体验活动,又包括龙舟文化和曲艺文化演艺结合的表演形式,还有龙舟美食制作体验。龙舟一日文化旅游路线包括中堂的美食地标和休闲体育点,同时挖掘水乡文化资源,通过餐饮、旅游、休闲运动结合的专业线路策划,将非遗旅游概念推向市场,形成融合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把本土文化发扬光大和传承下去。

(四)建立龙舟文献信息中心,加强龙舟数字资源建设

中堂镇已整理出版《中堂龙舟景》《东莞龙舟志》和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深度,提高服务价值,对中堂龙舟发展史和传统文化变迁,对东莞龙舟文化生态进行全面调研、挖掘和梳理,整理成龙舟传统文化汇编,编撰《东莞龙舟》,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开发龙舟教材和龙舟文化专著,讲好龙舟故事,积极传播龙舟文化,建立有价值的永久文献档案,抢救性保护珍贵文献资源。邀请专家学者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龙舟民俗文化,形成丰硕的学术成果,存续龙舟文化的生命。

对现存的中堂龙舟民俗文化活动、龙舟产业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口口相传的龙舟制作技艺、龙舟技艺传承人资料、龙舟说唱和珍贵的图片资料,利用数字扫描、数字摄影等现代数字化采集技术进行数据电子化处理,遵循市面上流行的数据库建库标准和规范,形成自建多媒体数据库,龙舟非遗传承人资料库,龙舟制作工艺资料库,龙舟传统知识库和龙舟运动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数字图书馆。

六、结语

端午龙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堂镇东向村的龙舟文化传承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加强龙舟文化资源的抢救性发掘,发展龙舟文化旅游产业,运用互联网提升活化传承方式,才能有效推进“乡村记忆”工程,让东向村龙舟文化成为一种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精神高度结合的独特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余昊昱.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2]贺菲.我国龙舟赛事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6.

[3]王亭亭.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竞技龙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4]石继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以扬州工艺美术专题特色库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20):65-66+142.

[5]张笋,简波.我国龙舟赛事无形资产开发的现状研究[J].内江科技,2008(03):17+94.

[6]桂汤博.中国龙舟之乡——广东顺德龙舟运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7]杨坤.中国岳阳龙舟赛无形资产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02.

作者简介:

梁银艳(1988-),女,本科,东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阅读推广、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龙舟乡村振兴活动
屈原 端午 龙舟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龙舟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金娃——龙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