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美
摘要:“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提炼教学主题,在主题的统摄下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真正发生,高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教学;核心素养;任务驱动
伴随着新课程、新高考的推进,高考命题立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高考下的高考历史卷进一步淡化了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历史解释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时空观念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并将家国情怀渗透其中。这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课标》是新课程、新高考的指向,更应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向。主题教学是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提取、课堂架构的重新整合以及立意建构,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开展主题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史料与主题之间的关联,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积极探索主题教学,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删繁就简,引导学生有效整合教学知识,理顺知识逻辑,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对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策略进行探索。
一、聚焦《课标》,提炼主题
鲜明的主题立意是一节好课的灵魂。教师能否恰当地提炼主题是实施主题教学的前提,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水平,才能高屋建瓴地确定主题,更好地实现历史主题教学的价值。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走向整体的世界”,《课标》中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要求为:“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课程具体内容方面,从《课标》来看,本单元的重点是第7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转折点。第7课的主题前半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是切合“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单元主题的,但本课内容还涉及“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格局的演变”,因此提炼出的主题必须能够统领这两部分内容。在《课标》的指引下,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笔者最终选择“流动”与“变动”这两个词语作为本课的主题。“流动”是指“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各种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变动”是指“新航路开辟”引起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而带来的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简洁概括,与《课标》要求相吻合,能够统领本课的主体内容。
二、主题统领,凝练主线
在确定教学主题后,教师要在主题的统领下厘清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是教学的基本线索,清晰的教学主线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与难点,更好地理解教学主题,最终形成知识的基本框架。教学主线的凝练需要教师研究分析教材子目的编排,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梳理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第7课第一目的内容为“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人口迁移”部分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各地人们的交往,推动了世界各地、各洲人口的相互迁移。人口广泛流动改变了世界原有的人种分布结构。“物种交换”部分讲述的是人口的迁移带动了各地、各洲动植物的大交流,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各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第7课第二目的内容为“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呈现共同发展的态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中国虽不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但却是商品的主要输出者,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第7课的引文部分指出,“新航路开辟”使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第一、二目讲述的人口、物种、商品的全球性流动即是其具体表现,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人类社会交往状态的变动。故笔者将“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的表现归纳为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三个方面。
第7课第三目的内容为“早期殖民扩张”,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拉开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的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非洲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来的多元文明格局,最终形成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世界格局的变动。
欧洲通过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最终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使欧洲从封建社会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同时,欧洲的变革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变革,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变动。
第三目内容主要分析欧洲殖民扩张对不同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略讲殖民扩张的情况,重点分析殖民扩张带来的世界格局与社会形态的“变动”。
三、任务驱动,提升素养
“双新”背景下,教师要聚焦对主题的理解,着眼教学目标的达成,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习任务。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围绕“流动”与“变动”主题,对本课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如下设计。
学习任务一: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哪些要素的流动,并在地图上标画出“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的主要线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与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同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画出相关线路,让学生将“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的情况与地理空间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时空观念,深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带来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带来的多重影响,既要看到“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整个世界物种、人种的分布结构,丰富了各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容,世界发生巨大变化;也要看到人口的大量迁移给美洲带来了疾病。
学习任务三: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两张世界贸易图,分析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教材在地图上标画出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的路线与收益流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发现全球贸易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入了解大西洋贸易与太平洋贸易的内容及对相关地区的影响,从而真正理解“‘新航路开辟推动全球各地从相对封闭走向联系,世界开始日益走向一个整体”,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学习任务四:分析大量白银流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分析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与中国明清历史相联系,帮助学生构筑同一时期中西对比的框架,培养全球史观。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中西方不同发展走向的深层次原因,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习任务五: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给美洲、非洲、亚洲和欧洲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欧洲借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来多种文明并存的世界格局,世界逐渐走向以欧洲为主导的时代,从而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动。
学习任务六:“新航路开辟”在欧洲引起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人类社会有何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会引起“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原因,探究“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概念内涵,理解“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欧洲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欧洲逐渐步入近代社会,意味着人类的社会形态开始发生转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学习任务七: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以“流动”与“变动”为主题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围绕主题进行课堂小结,理顺本课的知识逻辑,自主构建起本课的知识体系,从而从宏观上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流动)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变动)。
“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主题统摄下,合理运用教材与史料,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历史问题情境,用任务进行驱动,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从而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家华. 以核心素养为指归的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下)[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