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云 丁学森
摘 要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关注乡村学生生存本质、保障乡村教师队伍品质、彰显乡村学校特色的价值内涵,其关键是追求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基于此,在实践路径上,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进:在学生方面,应以乡村场域为依托,夯实乡村学生成长根基;在师资方面,应以乡土资源为潜质,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乡村学校建设方面,应以乡土文化为底蕴,展现乡村学校发展魅力。
关 键 词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教育公平
引用格式 范静云,丁学森.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18):15-18.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对接之年,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追求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在国家的强力支持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经费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继续向乡村倾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改革,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追求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将进一步从价值论层面探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从实践论层面深入分析乡村学生、师资队伍以及乡村学校等各方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极力寻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提出,乡村教育的发展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2022年 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与质量提升”,具体指向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使得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为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与新任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切呼唤,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回应。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肖正德认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既是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前提[1]。也有研究认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集发展理念、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为一体,整体指向优质且公平、提质又增效的农村教育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2]。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教育议题上从乡土建设走向高质量乡村振兴、在教育空间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育文化上从“离农”走向“为农”的整合,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更加注重“育人”“终身”“智能”“质量”等内容[3]。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又是路径,既是结果也是过程,指向特色更强、成色更好、满足需求、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新发展理念,需要形成系统思维,需要关注供需矛盾[4]。在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背景下,乡村师资建设是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战略重点[5]。因此,结合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与特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追求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化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为主要渠道,最终实现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且适宜的教育。其本质在于乡村学生、师资队伍、乡村学校等多方协调与统筹发展。
二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探索
1.回归教育初心:关注乡村学生生存本质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指向是立德树人,其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应始终围绕 “总体的人”与 “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尺度,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的、适宜的教育。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发展变革中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乡村学生在入学、升学中逐渐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机会。然而,乡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乡村学生的弱势地位和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由于我国城乡结构的差异、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及离婚率增高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国弱势儿童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有所增加。截至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约1.3亿人,超过中国儿童总数的40%,2021年,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902万人[6]。大规模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是乡村教育的短板所在,解决弱势儿童的成长教育困难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乡村学校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难以受到乡村社会和文化的渗透,从而容易成为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无根”之人[7]。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多数的乡村学生对自己的生存故乡不熟悉、不热爱、不认同,他们倾向于逃离自己的生长家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精神漂泊的浮萍人。可以说,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的基础上基于一方的生态环境而完成的,乡村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还要成为“是乡村”“在乡村”“为乡村”的学生。
2.激发教育活力:保障乡村教师队伍品质
乡村教师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结构、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极为突出的问题。在结构层面表现为师资队伍结构性缺员。一方面,城乡师资结构不合理,城市学校的教师大多处于饱和状态,相比之下,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够,乡村教师“身兼数职”现象尤为普遍;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仍旧“开不齐”“开不好”,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师资队伍“进不来”问题依旧存在。在质量层面表现为职业认同感不强、顺应智能化不敏感。当前,乡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等明显滞后于城市,很多乡村凋敝,乡村生源缺失,乡村教育质量偏低,无疑影响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造成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现实,也正是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着力突破的现实难题。在当今强调教育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必须在自身意识与能力方法等层面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要通过精准培训、精准帮扶等方式,切实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乡村教师真正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发展需求。只有把智能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3.回应教育需求:彰显乡村学校建设特色
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已达高位,“最好的建筑在学校”已经落到实处,但乡村学校文化未实现特色发展,课程教学与儿童生活经验脱节,乡村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不够,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远景目标仍未实现。
从某种角度而言,乡村学校是乡村的中心,甚至是乡村社区的心脏,与乡村社区保持同步性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乡村学校逐渐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情感,逐渐远离了所坐落的一方厚重的土壤,在“向城性”的文化倾向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城乡文化的碰撞中,乡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失去了自我、陷入了迷茫。当前,很多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向城性倾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一味地模仿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脱离乡村儿童生活经验和本地的自然生态,教育形式逐渐走向单一化和标准化,导致乡村学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乡村学生的发展既未实现个性化也未实现全面化。
乡村是乡村学校的根基,乡村学校的建设应基于乡村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形态。当乡村学校建设与文化的本土化建构结合起来,以学校课程为代表的科学知识和以儿童经验为代表的生活知识相联系,乡村学校的建设便有了灵魂,乡村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便有了可能。因而,在国家、社会层面大力扶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充分挖掘乡村学校办学特色,探索在地化的课程体系,这是促进乡村儿童身份认同、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的有效路径。
三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1.牢铸乡村学生成长根基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必定是育人过程的高质量。要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乡村育人出发,注重育人质量的提升。每一个地方整体性和独特性的教育资源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内容,乡村教育同一方水土相结合,是形塑乡村学生身份认同,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路径。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全体乡村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乡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作为乡村教育的特殊存在,这些弱势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衡量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坚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乡村青年在乡村亦能大有可为,在根源上解决乡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法律体系的框架下,积极出台切实、可操作性的制度,重点维护留守儿童依法享有的权利。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乡村学生基于一方水土的学习成长。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越来越远离乡村学生的生活圈,乡村教育的“乡土性”逐渐消失。我们期待的乡村教育,是以乡村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着眼点,以扎根本土与适应现代化为基本取向,使得乡村学生智慧在乡土中孕育,生命在大地上成长。不管他们今后是坚守乡村还是远离乡村,都能在乡村拥有一段充实而愉悦的成长经历,以一种回望当下、驻足当下的姿态来度过他们的乡村生命历程[8]。相较于标准化测试制度下的学校教育,以地方为基础的教育拉近了学生与一方水土的联系,强调“从做中学”的实践智慧,消除学生学习障碍,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2.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近年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已告别总体数量达标和学历达标的外延式发展,重心正向结构优化、专业提升与激发活力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9]。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影响要素,在整个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是确保乡村学校拥有充足的教师资源。首先,确保乡村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对教师结构而言,乡村教师队伍不应一味地参照和城市学校一样的“师生比”,单纯的“师生比”容易忽视乡村的实际情况。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乡村学校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相对缺乏,为确保乡村学校课程开足开齐,应根据特定学科(语、数、外、音、体、美)的要求来配备乡村教师编制。其次,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感。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乡村教师的职前培训没有充分地体现乡村教育的地方性、乡土性以及实践性。为此,应重视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使乡村教师充分了解乡村教育家庭参与缺乏、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等特点,在乡村教师的“准入”环节筛选能认同并胜任的乡村教师,以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积极回应信息化教育的到来。智能时代为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学校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亦为乡村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乡村教师应当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与设施,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情境。乡村教师要将数字化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乡村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3.展现乡村学校发展魅力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阵地,其发展方向在于立足乡村特点,走扎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之路。在乡村学校发展上应突出三个定位:第一,端正理念,探寻乡村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乡村学校的建设首先应改变“乡村就是落后”这一错误观念,努力打造充满乡土气息的本土化学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没有贵贱之分,乡村教育亦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同等重要。第二,扎根本土,探索在地化教育体系。乡村学校扎根本土,不能仅局限于物理空间上的“在本土”,还须从地方性知识传播、地方人文素养培育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回归乡土。在地化教育倡导基于地方的学习和为学生赋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户外体验[10]。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科学世界的知识与儿童经验世界的知识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能激发乡村学生对一方水土的热爱,培养具有乡土关怀的乡村儿童。第三,利用智能化教育技术,弥补教育资源短板。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有其特殊性,乡村学校强调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对乡村儿童的熏陶,并不意味着将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拒之门外。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更加开放,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乡村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科学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同步共享优质师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加强独具乡土气息的校园建设,开设在地化教育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师资共享等举措,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核心素养,最终带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总抓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作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乡村社会的整体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村教育有质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而且有利于吸引人口回流,为乡村社会积累人力资本,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又可以有效反哺乡村社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师资队伍的编制,保障乡村学校具备现代化的基础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可以为乡村提供需要的人才,进而改善乡村落后的现状,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结果。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并非是单一的学校系统内发展,而是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协作。因此,需要构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形成多元联动的协同机制和基于优质资源的互动共享来满足乡村教育需求,从学习者、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结果等多维度进行探究。在宏观层面,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重视、落实教育方针等策略为乡村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在微观层面,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等措施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肖正德.新时代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42-47.
[2] 朱德全,石献记.新时代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性[J].民族教育研究,2022(02):5-15.
[3] 杜尚荣,田敬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特点、功能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04):22-33.
[4] 周晔.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2023,46(02):100-109.
[5] 秦玉友.师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战略重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9):3.
[6]国家统计局.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EB/OL].[2023-04-19]. https://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4/
t20230419_1938814.html.
[7] 陈时见,刘雨田.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5):75-80.
[8] 刘铁芳.乡村教育:开启乡村少年美好生活的可能[J].湖南教育,2023(02):1.
[9] 赵明仁,谢爱磊.国际视野中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8-14.
[10] 邬志辉,张培.农村校长在地化教育领导力的逻辑旨归[J].教育研究,2020,41(11):126-134.
[作者:范静云(1998-),女,河北邢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效能研究院,硕士生;丁学森(1984-),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效能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