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玲
摘 要:新高考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而非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为践行这一要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价值观,全面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就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以生为本、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优化评价等策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结合新高考改革对历史学科产生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分层设计任务与目标,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模式的改革,会客观反映在试题层面上的变化之中,并会深刻影响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整体认知。高中历史教师则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等维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优化课堂上的教学模式。
一、新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层面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并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层面。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新高考改革会要求学生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1]。从“知识本位”转变到“素养育化”的教学层面上,才能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高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重点集中在学科素养、学习潜力、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层面上。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共同组成了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将核心素养与教学活动、专题研究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兼顾历史知识、方法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等课程特征。高中历史教师在解读新高考要求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2]。
(二)教学内容层面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从原本的“孤单零立”走向了“整合融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在研读新高考试题与教学大纲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会将必修、选修、专题、模块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单元,并强调教材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3]。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会呈现出层次性、递进性等特征,并将专题、模块与单元主题进行有机融合。必修课程中所涉及的中外历史事件,会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史,并对课程框架、单元主题进行客观认知。在选修课程中,则会与必修课程的部分单元主题进行衔接,有助于学生根据兴趣针对性选择深入探究的课程内容。选修课程会涉及专题调研等学科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研究水平。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分析,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会链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三个核心板块,选修课程则会划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模块。历史教师则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实施模块化、专题化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层面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模式与教学过程均产生了明显变化。高中历史教师会将“单项传授”朝向“自主探究”转变,因此会产生连锁作用,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4]。在对新高考试题进行研究分析之后,高中历史教师会重点关注学生在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层面上的优势与不足。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会与学生共同挖掘史料中的问题,避免选用“循规蹈矩”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会凸显学生的真实学情,因此历史教师需要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中,印证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否有所发展。在教学过程层面上,历史教师需要与学生达成共识,才能客观地认知历史发展规律。在学生运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有效引导,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积累、技能掌握等学习任务目标。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适应新高考的发展趋势,更会影响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5]。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在实施新高考之后,部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教学目标层面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与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变到素养育化的过程中,部分历史教师并未适应新高考的改革节奏,因此授课形式并未有所改变,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尤其在专题、模块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与目标相差甚远。重知识技能轻素养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会让学生仍然停留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的层面上。历史教师并未将新旧高考试题进行对比,因此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并不匹配,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若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则会让其主观层面上降低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还会直接影响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会延误教学进度。
(二)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
在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时期,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或者模块相距甚远,因此会体现出碎片化等特征。在重构历史课堂的过程中,部分历史教师会忽略学生的真实需求,因此教学内容的整合效果不佳,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分层分级的历史教学框架中,教学内容的整合效果,并未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学生无法快速关联学习任务与目标。教学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等特征,不利于学生梳理历史知识体系。以唯物史观为例,部分高中生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并未将认识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历史理论知识是相对割裂的,无法对应特定专题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特征,与核心素养的渗透融合方式不恰当等因素有关。高中生在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并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比较片面和固化。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特征,更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辩证统一的深层次理解。
(三)教学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不强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评价标准,会直接影响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若教学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不够强,则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效果。部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行为,并未被历史教师所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与质量的监控手段严重缺失。教学评价标准,需要符合新高考改革的相关要求,避免学生过于注重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任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新时期教育理念,会促使高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但是在课堂上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定教学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仍然存在理念、方法层面上的偏差,因此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效果并不显著。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但是历史教师仍然选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标准所覆盖的素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与历史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并不匹配,其综合性、层次性与系统性等特征并不显著。
三、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时期,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构建生本课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精准获取学情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教材中,高中历史教师会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专题学习的重点,并引领学生从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层面,系统地认知理解隋唐时期的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进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历史教师会将新高考试题衔接专题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与热情。尤其在解释隋唐选官制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会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将选官制度的变革背景、关键历史人物,作为学生收集史料的主要方向。历史教师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例如选官制度的变革与社会阶层是否有关联?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所体现的主要优势有哪些?并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
(二)明确目标,指明教学方向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明确学生适配的任务与目标,指明教学方向。历史教师会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教学目标与主题任务有机结合,融入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教材中,历史教师会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师生需要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例如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等。明确的教学目标,会为学生指明教学方向,并深刻理解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不论是局部抗战,还是全面抗战,均可以客观反映中华民族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因此历史教师会从“爱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层面,深刻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态度。历史教师会将影像资料、史料片段和抗战纪念馆的展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引领学生深刻理解爱国情怀的历史内涵。
(三)整合资源,完善知识体系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需要呈现出层次化、递进式、结构化等特征,才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根据学生所感兴趣的专题模块,历史教师会将新高考试题与史料相结合,协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教材中,部分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等专题比较感兴趣,此时历史教师会筛选出近几年的新高考试题,并与学生共同搜寻古代文明的遗迹代表与文献资料。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会关注学生在史料辨析等素养层面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或者试题。在解读试题的过程中,高中生会结合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诉讼资料,对法律保护公民利益的观点进行深层次解读,才能构建出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整合资源,有利于师生共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则需要给予学生言语激励和资源支持。完善知识体系,会有助于学生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四)创设情境,利用信息工具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历史教师会在核心板块与专题模块的基础上,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高效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等资源。在统编版高二选修1教材中,历史教师会将“法律与教化”作为研究专题,创设具有法治氛围的教学情境。在“模拟法庭”“我是小法官”等类似的教学情境中,历史教师会鼓励学生将政治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交叉融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法治社会进行深层次解读,并对照当代中西方国家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的差异,客观呈现出法治的重要意义。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会运用线上教学平台等信息化工具,辅助学生全面搜集与法治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将其运用在情境呈现、问题探究等环节。高效利用信息工具,会促使学生全面辨析史料,形成时空观念,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法律与教化特征进行客观评估。
(五)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集中精力突破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部分历史概念相对抽象且具有一定深度,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时,则需要通过合作探究共同攻坚克难。在统编版高二选修2教材中,历史教师会以“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为研究专题,引领学生对古代、近现代的商业贸易进行深入探究。在突破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重难知识点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会结合现实案例、新高考试题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市场中的商业贸易准则。尤其在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核心概念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出不同市场的商业贸易活动过程,并将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作为专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并系统化建构出知识体系。历史教师则会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与教学目标是否适配。
(六)优化评价,构建良性反馈
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师需要设置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评价标准。在优化设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构建良性反馈机制。在统编版高二选修3教材中,历史教师会将学生感兴趣的研习专题: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并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情境。在优化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会将“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与指标体系,才能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高中历史教师会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从学生口中获取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层面上的经验心得。结合新高考试题与信息资料,丰富高中生的历史文化体验,会促进其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会实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交流,获取更加精准的学情信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层面产生了明显变化。虽然部分历史课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以生为本、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特征,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桂芹.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策略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6):105-111.
[2]庞玉姬.“情境—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6):16-18.
[3]陈威凡.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观察[J].华夏教师,2023(35):94-96.
[4]陈洁霞.新课标下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87-89.
[5]曹秀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考,2023(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