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娜 王中琪 李研
【摘 要】 当今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创业活动被视为人类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任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其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升,进而能够应对社会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挑战,胜任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角色。在这一战略框架下,文章明确了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育人培养目标,并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积极引入企业教师资源,搭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期望通过此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双创”育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倡导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保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纳入学校育人培养目标,获得了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批准。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保定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于2020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初始阶段,学生们并未接触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因此其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在第四学期培养方案中首次增加了创新创业基础学院这一公共课程,然而学生们尚未能感受到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航空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对创新创业能力与未来就业的关系认识模糊,因此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意愿并不高。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孵化,然而入围校赛的项目在比拼中与其他专业存在明显差距,这说明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急需提升。
(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航空专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创新创业基础公共课程进行线下面授。尽管学校专门设置了创业空间,并出台了支持政策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多软性服务的支持。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金牌师资团队数量较少,教师们在相关领域的能力还不够强,还没有太多显著的创新创业教学成果。因此,建立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的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势在必行。深度挖掘资源,主动寻找和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校内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关键时刻有必要进行改革,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展现跨越和融合的思维。新思想孕育新模式,最终需要多种模式齐头并进,调动全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作为常态,创新创业教研室应定期组织教师们讨论教学模式,集思广益。不仅要对公共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进行教研,还应引导教师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与创业的融合,从而逐步凸显专业的特色。最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缺乏专业特色
2022年3月,学校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全校通识公共课纳入培养方案。为突显各专业的特色,该公共课程试验由各专业教师授课。然而,教师们对这门课程相对陌生,长期以来习惯于校内教学,很少接触创新创业项目,缺乏经验支持,并且对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思维的了解有限。此前,他们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因此面对这项新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感到忐忑不安,无法专注于突出专业特色。授课教师严格按照学校统一制订的教学大纲,使用同一本教材,全盘照搬学校提供的共享材料,这导致专业内容未能融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更无法凸显专业特色。
(二)教师创新创业指导经验不足
航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原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授课。这些教师除了在航空服务方向的理论知识有所欠缺之外,更缺乏航空服务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行业的创新需求,缺乏对创新需求的准确把握,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缺乏自信。教师只能被动地从书本资料中寻找一些航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案例,然后机械地套用以往指导旅游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将航空专业相关的案例改编成模拟演练的情境,以期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但却未能将创新创业思维的精髓准确地融入情境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多投入到活动中,而未能清晰地意识到如何发挥创新创业能力。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错失了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机会。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目前,保定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主要依赖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这门公共课程共有32学时,规定其中16学时用于实践。然而,考虑到这门课仅在一个学期开设,相较于四年本科学习的总时长,这门课程显得有些短浅,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热情被激发出来,却在课程结束后便渐渐消失了。虽然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拓展课中添加了一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但由于这是一门选修课,学生们对其认可度和重视度并不高,自开设以来还没有学生修读过。除了通过课程形式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名为“创客空间”的实践平台。然而,由于创客空间的容量有限,加上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最多一个年级的学生总数可达220人。以每个团队5人的团队规模计算,大约能组建40个项目团队。这意味着能够最终进入创客空间继续开展项目的团队比例微乎其微,导致专业内创新创业的整体氛围无法形成。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使他们最终可能会失去创新创业的热情。学校鼓励并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初衷并非仅限于少数人的创业梦想实现。因此,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势在必行。
三、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挖掘“蓝天服务”创新点
本研究以保定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个案,对民航企业和乘客进行调查,着力挖掘企业服务创新点,并以此作为“双创”教育的核心要素,纳入教学内容中,而这些创新点来源于以下三方面。
1. 企业案例收集
首先,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与管理层进行访谈交流,重点对企业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从中获取企业和乘客的核心需求。其次,利用每年该专业学生进行民航企业实习的机会,为学生提前布置实习任务,让他们收集实习过程中的真实案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案例的新鲜性,还能保证案例的数量。教师们可以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汇总,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中蕴含着顾客的核心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将这些案例作为校内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载体,有助于缩短与行业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的服务前瞻力,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了他们的能力和价值,也提升了学生在企业中的受重视度。
2. 新闻热点筛选
第三方新媒体平台信息具有高关注度、高热度和超典型等特点。通过B站、小红书、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言论,能够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人群的观点。这些平台不仅能对事件、现象进行具体翔实的描述,还能发表个人观点,并且获取认同或反对的言论。因此,借助这些媒体平台发布调研问题,收集、汇总、筛选调查结果,同样可以获得宝贵信息。与企业内部调研相比,这些信息的来源更广泛,能更全面地捕捉需求点,具有更普适性。因此,以此为创新出发点所产生的价值更为突出。
3. 乘客期待调研
为了更精准地捕捉需求点,除了要从服务主体和大众人群多视角获取信息之外,面对面的乘客调研将是确保创新点准确性的最后一道程序。专业教师们走进民航服务现场,运用观察法采集信息,记录乘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情态变化、语言表达和动作幅度等细节。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或对一些乘客进行专访等多种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调查后,结合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便能准确获得乘客的核心需求。这些核心需求点将成为创新的切入点,真正的创新将从这里开始。
在这一阶段,需要引入一个全新的理念——CDIO。CDIO理念即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集中体现“在做中学”和“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这一理念,引导学生构思替代服务产品,通过创新设计,在服务场景中实施应用,并在取得更好效果的基础上拓展应用范围,实现新一轮的政策运行,创造出“蓝天服务”的创新产品。
(二)组建创新创业“金牌”师资团队
为了适应本校学科特点,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成员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有效的分工合作模式。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的部分由校内专任教师负责设计和讲授;而实践技能性较强的部分则由企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校企教师之间定期举行研讨会,以交流意见、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企业教师由于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更容易获取企业创新方面的需求信息,可将这些信息及时分享给创新教学团队。同时,校内教师也会提出相关的创新理论,以支持进一步孵化创新项目。在此过程中,团队能够同时获得双方的成果:一方面,教师作为创新实践者不断孵化、迭代和生产创新产品,增强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信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他们与学生身份相同,能够切身体会到学生希望获得怎样的指导,从而寻找到创新教育中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综上,打造一支“金牌”教学团队,团队应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团队目标。该团队将长期追踪航空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校企实际和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以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三)搭建“课程+比赛”的“双创”实践平台
1. 课中练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都需要系统的课程支持。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开发了一系列通识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时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了创新创业类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形成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为了确保这些课程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传授的层面,需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例如,可以创设问题探讨式、项目式、分组讨论式等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思考、表达、讨论的机会。通过多轮次课程的反复练习,学生们逐渐提升创新意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2. 赛中磨
学院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借助“双创”竞赛构建了“两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阶梯性和多样式的特点,既涵盖学院层面也涉及学校层面。学院定期组织创新创业类训练项目大赛,优秀项目被视为向校级或更高级别推送的孵化项目。此外,学院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的校级项目。通过参与实战,学生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创业的挑战和乐趣,将每个赛事项目视作自己真正的创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培养了创新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获得了成就感。最终,这种实战经验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中玉,宋怡慧,刘晨,等. 基于“互联网+CDIO”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4):83-86.
[2] 于丹,宋晓兵,李迎秋,等. 基于OBE的普适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析: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83-189.
[3] 杨冬.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机制与省思[J].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5):90-104.
[4] 何春霞,张方舟.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决策探索:下,2021(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