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摘 要:“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且要科学优化、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为改变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置中存在的模式死板、批改方式落后、选择余地狭窄等问题,教师应遵循新颖性、内容多样化原则,采取分层作业、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等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其创造力与思维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6-0055-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9月20日,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实施方案》,目标指向让教育回归教育,让教育回归校园。因此,“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学科作业的“少而精、精而有趣”,并要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的“口头”作业,努力做到减量不减质。与此同时,作业设计思路要求我们要不断研究,摒弃之前的一些作业设计弊病,精益求精。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新颖性原则
“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压缩,但学习任务量并没有减少,课堂教学工作变得更为紧张,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新颖性原则,即作业设计要注重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深化感知,引出新的知识,并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减轻学习负担的目的。
例如,“汉字小魔法”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文字的认识。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识字作业设计中,教师借助“汉字小魔法”的游戏,利用树状图的方式,以“主”字作为树状图的核心,加上不同的偏旁和部首后变成不同意思的汉字。如“主”加上三点水变成“注”,“注意”表示把精力、意志放到某一方面,告诉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加上单人旁变成“住”,“居住”表示较长时期住在某个地方,可以问学生的家庭住址在哪儿;加上木字旁变成“柱”,“柱子”指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引申指像柱子一样的东西,比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以此教育学生长大后要做国家的中流砥柱。这几个汉字虽然都读zhu的音,但因为偏旁部首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意思。教师让学生利用“汉字小魔法”的游戏记忆这几个新词,并完成“想一想,填一填”的课后练习题,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完全理解了这几个形近字的意思。
(二)内容多样化原则
作业的本质之一就是要丰富课堂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多样化原则,将知识能力目标与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相融合,从而使作业的形式更加丰富。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端午粽》时,教师可设计下面一组作业,让学生完成。
1.找一找。布置学生查找端午节吃粽子的有关资料,了解什么时候是端午,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
2.做一做。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看看家长是如何包粽子的,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包一包,大家要把包成的粽子发到班级微信群,晒一晒,比一比。
3.抄一抄。搜集优秀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描写端午节、粽子的优秀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这种作业形式既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好词好句,扩大知识量,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二、现阶段语文作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模式过于死板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现阶段已经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设计,都有明确的提分教学目标。而一节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若过度地追求知识的灌输,必然会导致课堂模式过于死板。
现阶段的语文作业一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课本作业练习里面自带的作业;第二种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自己设计的作业。这两种固定的作业类型导致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批改方式过于落后
学生作业完成之后,教师批改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师直接在作业本上进行批阅打分,优点是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做出一些针对性的批改和指导,缺点是比较浪费时间;第二种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评,优点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缺点是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做出具体的评价。
(三)选择余地过于狭窄
“双减”政策落实之后,教师按要求逐步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作业内容,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仍然比较大,因此,教师虽然会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但整体差别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体现出来任何的难度区别。
三、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结合教材,合理布置作业
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不一样,成绩也参差不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纯粹地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而是要将重点落实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上。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比如针对一个题目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去做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避免重复学习,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做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达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一些摸底考试,对所有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再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安排作业。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作业,可以设计成: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背诵全文,达到默写水平,能体会文章内涵,能对不同的词的用法做出扩展性学习。学习中等的学生,需要背出关键的一段,并完成默写。成绩较差的学生做到熟读课文,并完成原文抄写3~5遍。
(二)循序善诱,引导思考
只有让学生逐步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确保学生在课下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而主动学习的一个前提就是拥有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能让学生在成功完成作业后感受到成就感。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模仿写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后作业为“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虽然这是一道选做的题目,很多教师会选择直接跳过,但是既然出现在课本上,那就说明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改写短文的能力,于是教师可以做如下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篇古诗的理解,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改写一首诗,体裁不做限制。结果证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充满了无穷的想象,真正做到了课内课外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增加阅读时间,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是一门阅读量很大的学科,与传统语文学习模式相比,“双减”政策之后的语文学习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减少作业量多出的时间开展语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比如学生放学回家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每晚睡觉前进行10分钟的课外阅读。
除了《安徒生童话》《克雷洛夫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自主阅读《雷锋的故事》《世界伟人故事》《昆虫记》等课外书籍。另外,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参加博物馆、纪念馆组织的语文阅读活动,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阅读能开阔学生眼界,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作业的时候,要致力于班级的学情,了解学生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怎么去学,不能够纯粹地将课堂局限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逻辑思维之下。与此同时,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要做好课堂作业的难度分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眼界,加深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及时做出合理的学习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