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2024-06-19 07:19邱菊香
教育界·A 2024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更加侧重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有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利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探究新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科融合背景下,教师可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融合语文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合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道法意识;融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考,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难度逐渐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氛围沉闷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融合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抽象的理论与概念,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教学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充分形象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与创新的空间,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图像、动画、声音一体化的教学课堂,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获取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1]。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积极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珍视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前,笔者准备云南的“三生教育”视频,让学生了解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有一群边防战士付出全力守护着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生命,以此增强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笔者引导学生基于视频内容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充分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视生命、守护生命。笔者只通过语言的力量,可能无法让学生理解关于生命的意义。因此,笔者利用视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坚韧,进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笔者根据本课的内容播放火灾的动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播放动画后,笔者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道选择题—小明正处于这个火灾场景中,现有以下几种自救措施,哪种是正确的呢?笔者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当学生选择一个选项之后,笔者点击选项,动画中的小明就按照选项的内容进行操作。若学生的选择正确,动画中的小明就能够顺利逃离火场;若学生的选择错误,动画中的小明则会被火吞噬。这个场景能够让学生保持警惕,掌握正确的自救措施。此外,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通事故、地震等场景,让学生记牢正确的自救方法,以此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在课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分享,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场景下的自救方式。同时,笔者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说一说同学的自救方式是否正确,若有误,就说一说正确的自救方式应该是什么。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还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二、融合语文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往往只将道德与法治当成一门独立的课程,无法有效展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文化价值。新时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实现以文化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彰显文化元素的引领作用,助推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逐步渗透语文元素,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2]。在选取语文素材时,教师还应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积极融合语文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涉及许多文化元素,如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在课前,笔者准备语文素材,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笔者设计关于文字演变过程的多媒体动画,并设计习题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展示。在课堂上,笔者根据多媒体动画提问学生:“这属于哪种字体?这种字体所对应的朝代应该是哪个?这些不同形态的字体与现代简体字有着怎样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基于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汉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笔者还基于本课的教材内容,融合《孟子·梁惠王下》与《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讲解其中的内涵。笔者向学生展示这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通过译文解析,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不同,但是其中的忧乐观念相似。之后,笔者适时提问学生:“同学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此外,笔者还融合“卧薪尝胆”“秉烛达旦”等典故,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这个过程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的建设。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语文素材,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文化基因,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融合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历史学科,是非常有必要的。历史事件中有许多涉及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教师应挖掘生动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问题[3]。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有所不同,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积极融合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维护宪法权威”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笔者根据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的时间节点,依次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碑文的重要意义。学生在了解碑文的历史背景后,内心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此时,笔者把握时机,继续介绍宪法的历史背景。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下,能够深刻把握本课的内涵,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此外,笔者还利用历史案例的对比,帮助学生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为学生讲解封建时期的平民百姓遭受欺压的事件。在古今对比之下,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性。在课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在今后面对复杂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时能够客观理性地进行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历史事件,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感。学生在跨学科课堂中,能够学习更加系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融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在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后,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对学生今后的生活起积极的影响[4]。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积极融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在课堂上,笔者列举贴近生活的案例—由于父母都在外务工,小张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爷爷奶奶对小张十分溺爱。在家里,小张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也从来不干家务。这导致小张上初中了,还是无法自理生活。笔者提问学生:“小张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他是否对家庭有贡献?”真实的生活案例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联系自身的行为,反省自己是否与小张一样。学生能够从小张的案例中,深刻认识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创造,而不是某一家庭成员单方面的付出,自己应该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建设幸福家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制作家务计划,计划当中应至少有三项家务劳动。每名学生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确定具体的家务劳动。有的学生计划每周整理一次自己的房间,有的学生计划每周打扫一次家庭的卫生。笔者在了解每名学生的家务计划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修改可行性不高的计划;同时,笔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坚定完成计划的决心。一周过后,笔者及时跟进学生家务计划的进度,对完成计划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没有完成计划的学生,除了了解其具体情况,还对其进行相应的督促。家务计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从而通过劳动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5]。

结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融合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进行新的思考,为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萍.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J].天津教育,2023(25):43-44.

[2]肖利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统整研究[J].好家长,2021(34):59-60.

[3]邓生伟.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3(30):53-55.

[4]张月梅.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融合[J].新教育,2023(23):113-114.

[5]陈俊超.“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策略: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13):50-53.

作者简介:邱菊香(1988—),女,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文公分校。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