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专融合”的思考

2024-06-18 04:59:10周佳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课专业课院校

作者简介:周佳曦(1971—),女,汉族,江苏仪征人,教育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普通话教学。

[摘           要]  “文专融合”是继“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又一重要理念,要求打破学科中心论、突破不同学科壁垒、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但“融合”不应失其本位。分析这一理念对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意义;阐述“文专融合”基于文专平等、基于学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等原则;提出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文专契合点、凸显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向专业需求倾斜、拓展阅读丰富行业文化认知、设计学用一体的行业应用场景专项任务等路径方法;明确“文专融合”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要求,如深耕课程园地、清醒认知融合,走近专业企业、持续学习更新,编写活页教材、团队协作共享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29-04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现实世界种种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培养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从普教到职教、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科“跨界”“融合”风生水起。在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文专融合”成为人们探索的新课题。

一、对“文专融合”的理解

(一)“文专融合”的提出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教职成〔2015〕6号 2015年7月27日)第四条“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中提出,“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与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方案》在“教学内容”中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应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随着“文专融合”提法的普及,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关系问题上,它成为继“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又一重要理念。

(二)“文专融合”与“服务论”的联系

在职教领域,“文专融合”、跨学科教学并非新话题。早在21世纪之初,人们就针对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普教化”和“学科中心论”倾向,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自此,“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简称“服务论”)的理念成为导向和主流。

“服务论”的确有其先进、合理的一面,它促使人们认识到文化课和专业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且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要改变“水是水,油是油”的割裂状态,二要体现职教文化课不同于“普教”的鲜明个性。与“学科中心论”相比,它务实接地气,重视实践和专业发展,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因而这一理念很快成为职教文化课改革的一面旗帜。打破学科中心论、突破不同学科之间壁垒,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文专融合”与此可谓一脉相承。

(三)“文专融合”与“服务论”的差别

“文专融合”又不同于“服务论”。在“服务论”中,一些高职院校或随意缩减文化课课时给专业课让路,或轻视文化课程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或忽视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生硬地揠苗助长,文化课似乎是专业课的附庸,属于从属地位。而在“文专融合”中,文化课的独立主体地位、课程的独特价值是得到承认的。前述文件中明确提出“发挥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教育部2023年2月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第9条“加快新文科建设”中提出,“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可见“融合”的出发点是学科建设而非削弱、消解其功能。在倡导跨学科学习的今天,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跨界、渗透是双向的,并不会因为“融合”就失其本位。

所以,“文专融合”是在发挥学科独特育人功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际应用。

二、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专融合”的思考

(一)“文专融合”理念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澄清认知,打破僵局

“跨界”“渗透”“融合”是导向、是趋势。高职院校语文课和专业课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有各自独有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不可厚此薄彼。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又应该不同于注重理论学习的普通本科院校语文教学,而应有自己的个性——体现出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学导向,重视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学以致用的实践。在“跨学科学习”的教育浪潮中,“文专融合”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高育人质量、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每一个教师都不能置身事外,而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行动起来,打破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僵局,不能再固守本学科一隅。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有学者课改前曾进行“学生对文化课态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感兴趣”的学生高达75.6%。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些教师长期固守“学科中心论”的藩篱,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职业指向性和实践性,被学生认为无用而不重视,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不佳。女生较多的文科专业学生听课情况略好,而理工科专业学生愿意好好听课的真不多,在他们眼中语文课对专业发展没有帮助。在“文专融合”的导向下,教师需对语文教学重新思考,既发挥课程在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思想情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又要渗透职业素养、与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3.有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服务论”的影响下,一些院校主管部门愈加忽视语文课的主体地位,随意删减课程学时,完全把文化课沦为专业课的附庸,引起部分教师的不解、不满、不适,这种不认同带来的后果就是认为不可为而不作为,没有投身教改的积极性和热情。而“文专融合”的理念承认课程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兼顾专业性,这样教师将不再是止步于靠边站的惶恐、无所适从的茫然,而是在改革大环境的推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教改共成长。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专融合”的原则

1.“文”“专”融合基于文专平等

在一些职业院校中,语文课似乎可有可无,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虽然文化基础部应该主管全校文化基础课的开设、安排,但实际情况却是语文是否开设、开设学期、开设时间、开设学时,往往并没有自主权。有些学校语文课总课时偏少且分布很不均衡,教师一学期周课时普遍在20节以上,另一学期则没课上,只能兼任一些边缘课程凑工作量,始终处于被动、疲于应付的境地;有的学校为节省经费,把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基础层次的班级并班上课,维持这样的课堂难度可想而知。如此境况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尚且费力,更遑论进行“文专融合”的课改。如果一味固守“服务论”,不承认语文课的主体地位和独特功能,不正视语文教师的现实境况,“文专融合”只能是一句空话。文专平等是“文专融合”的前提,重“专”不能轻“文”,须正常开设语文课,对其主体地位和独特功能予以应有的尊重。

2.“文”“专”融合基于学情

高职院校入学方式多元、生源复杂。生源有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普高学生中有通过全国高考和提前招生两种入校途径;职高学生有通过注册入学和对口单招考试入校途径,其中注册入学的又有普通中专生和对口单招生。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他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中专注册入学的学生普遍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欠佳、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常识;普通高考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他们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学习方式多为死记硬背,对文学作品理解达不到应有的层次,知识积累显得零散而混乱。这样的学习基础如果一味地追求“文专融合”,根基不牢,也难有成效。所以,“文专融合”需基于学情,视“文”而定,当前一些学生“文”的基础尚不足以支撑起“文专融合”的天空。在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宽松环境下,大专阶段的语文学习正是夯实文化基础、用心欣赏优秀文学经典、学会思考、滋养心灵的重要时期,一味地追求“文专融合”、只着眼于“专”那只是揠苗助长。

3.“文专融合”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通过欣赏作品、认识人物、了解世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是润物细无声的丝丝春雨。所以,“文专融合”在“文”与“专”的关系中,“文”是主体,是基础,体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共性;“专”是渗透,是融合,体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个性。应让语文课在拥有其相对的学科独立性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与专业课协调和有机渗透,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专融合”的路径、方法

1.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文专契合点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挣脱“学科中心论”的束缚,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指向专业方向,自然融入职业素养因子。比如在学习著名的山水游记时,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引导他们感受、分析文中的描写和感情,还要深入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丰富见闻,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在学习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时,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联系营销文案的写作,引导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增强文案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将优美诗句、动人典故融入其中,提高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学习古人典雅措辞时,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补充一些文化常识,引导学生注意商务沟通中用词和举止的得体。总之,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职业知识、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

2.凸显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向专业需求倾斜

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等实际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有些专业对某种能力的需求度可能更高,比如旅游专业的口语表达、商务专业的听说互动、经贸系学生阅读书写等。对此,可以设置一些个性化的专项活动,锻炼学生。如让旅游专业对学生说“校园一景”;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话题辩论;经贸专业学生“每日摘抄兼练字”等。如果现实所限,难以做到不同专业活动内容的个性化,也可以设置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笔者在任教班级举办的“语文专项活动:研究与分享”——教师提供给学生若干个话题(可研究的问题),学生自由组合、选定话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形成充分认知,制作相关PPT,进行课堂分享。这样的活动带来多方面的能力锻炼,效果良好。

3.补充与专业相关的个性内容模块

(1)丰富行业文化认知的拓展阅读

根据专业指向,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的阅读,比如商务经管专业的学生,可引导阅读商界精英人物传记、了解市场法则等;对烹饪专业学生,引导阅读古今经典中与烹饪有关的诗文,了解中国烹饪的源远流长,深刻认识“吃”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酒店烹饪旅游专业学生可设置“扬州文化专题”,扬州作为历史名城、旅游名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了解扬州的历史、著名景点、特色美食、雕版印刷、扬州漆器、扬州玉雕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实习就业机会;综合运用官方新媒体资源,例如将央视的“鉴宝”(栏目现名为“我有传家宝”)推送给工艺专业的学生,内容涵盖陶瓷、书画、玉器、青铜等文化领域,在推介和评鉴中,城市文化、名胜古迹、历史传承一一展现,丰富的知识历史内涵引人入胜,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艺术鉴赏品位。

(2)学用一体的行业应用场景专项任务

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科知识与行业应用场景融合的关键环节。可以设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或者模拟行业实际工作场景的专项任务。比如在学习语言表达“讲解”时,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设计某乡村旅游景区的推介任务,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学生建立微相册精心选图,进行微写作精心配文,制作视频精心配音。这种职业情境模拟训练,将语文课程中“所学”的讲解与写作能力转化为专业实践中所用的“介绍”与推荐能力,助力专业素养的养成。笔者在2022年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所在团队也进行过类似的项目设计,让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为某五星级酒店撰写的“运河四季宴特色菜推介词”。围绕何为“特”和如何表现“特”,专业知识与语文写作能力互为支撑、交互推进,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共同提升。

(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专融合”对教师的要求

1.深耕课程园地,清醒认知融合

语文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要在“文专融合”理念的引导下,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有机渗透、融入、融合专业相关内容,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但前提是“语文首先是语文”,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的坚实基础;而在人文教育、立德树人方面,语文对学生的影响力更无可替代。语文课堂中,有优良的传统,有经典的墨香,有丰富的情感,有深邃的思想,有智慧的结晶、情操的高尚、胸怀的宽广,有真善美的动人、假丑恶的鞭挞……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格是本中之本,健全的人格决定了未来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所以“文专融合”一定要以保持语文的主体性为前提,整体规划,精心安排,保持课程有大致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序列和梯度、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让语文课在发挥其基本教育功能基础上,与专业课有机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和职业发展服务。

2.走近专业企业,持续学习更新

“文专融合”最难的就是找到契合点进而创设适合的“文专融合”情境。对行业专业市场没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无法做到。在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开展“文专融合”专项活动“运河四季宴特色菜推介词撰写”中,笔者对此体验尤为深刻。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这项专项活动中,写作能力是“炊”,专业知识则是“米”。教师不知“米”空有“炊”,虽是巧妇也无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对学生撰写的运河秋季名菜“蟹酿橙”推介词,教师如果不了解这道菜的历史、制作等情况,在“原料”之特、“口味”之特、“技法”之特以及文化之特等方面怎么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品评呢?完全不能。所以,文化课教师绝不能是专业的门外汉,“双师型”也是职教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文化课和专业课需形成合力。增强跨学科意识,积极了解学习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突破学科壁垒的“文专融合”才能更科学地呈现。

3.编写活页教材,团队协作共享

用“文专融合”理念教学,达到高阶水准,客观上不容易。众所周知,高职专科专业繁多,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修订,有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高职专科专业247个。每个高职院校都有数十个专业。语文教师一学期往往要同时任教几个不同专业的语文课,不同学期对接的专业班级也并不固定,教学工作量又大,往往没有时间、精力多考虑不同专业学生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无差别对待也是无奈之举。如果能建立课程建设团队,协作编写“通用内容+个性内容”(课时比例5 ∶ 1左右)的校本教材,采用活页形式,其中“通用内容”重学科本体、重基础,具有普适性;“个性内容”重企业专业文化拓展,设计专业情境实践任务或项目,具有个性化。这样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共享成果,方能走出上述困境。

总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专业的渗透与融合,意义也非常重大。在“以就业为宗旨,以专业为导向”的大旗下,在跨专业学习潮流中,“文专融合”引导我们用更新的视角、更宽的视野、更积极的心态、更直接的行动优化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投身职教改革的潮流,且行且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威韵.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文专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9):77-79.

[2]颜姿.“语文+旅游”文专融合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2022(15):66-69.

[3]王丽娜,韩琳琳.通识教育视域下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0):110-111.

[4]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4):48-52.

[5]周佳曦.关于“语文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考[J].语文学刊,2010(12):124-125.

[6]伏颖兰.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7):187-188.

[7]宪法平.“服务论”教学观质疑[J].职教论坛,2003(22):29-3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文化课专业课院校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16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