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集》主题探赜及赋格曲结构分析

2024-06-18 09:40刘韵涵韦辉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赋格

刘韵涵 韦辉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13-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赋格作为复调音乐中最为严谨而复杂的表现形式,是格律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统一。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作曲家一直在尝试用这种古老的西方音乐体裁来表现我国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气质。《他山集》是汪立三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赋格套曲,作品按照西方古老的“序曲与赋格”形式写作,每首作品前均有一首作曲家本人撰写的题诗,与音乐相得益彰。本文主要研究《他山集》中赋格曲的结构布局和主题的生成方式,以此管窥汪立三音乐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关键词】 《他山集》  赋格  结构布局  主题溯源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国当代钢琴赋格曲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3YJC760123。

《他山集》标题取自《诗经·小雅·鹤鸣》中的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曲家通过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向听众展示了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书法与古琴、古老神秘的图案、历经沧桑的大地、滑稽的民间玩具,以及热烈的山寨歌舞。整部《他山集》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石,以多样化的作曲技法为手段,二者融会贯通,成就了一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创作技巧上大胆创新,同时有着丰富思想内容的杰作”。

一、主题溯源及其特征

《他山集》的五首乐曲有着形象各异的主题——第一首《#F商:书法与琴韵》,序曲主题以草书狂放不羁的线条为灵感,正如题诗中所写:“那激荡的是线条吗?那沉吟的是音响吗?正如在古老的中国艺术里,我看见上下求索的灵魂。”在书法艺术中,线条是其灵魂所在,也是塑造形象和传达情感的有效手段,这点与音乐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书法依靠运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以丰富多变的线条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而音乐则依靠节奏的松紧、音高的走向等塑造线条,形成听觉上的感知。正因如此,整个序曲段落通篇以线性横向发展为基础,加之少量的和弦点缀,形成听觉上“用墨”浓淡对比;不停交替的拍子使音乐生动自由又变幻莫测。整首乐曲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一气呵成,突出了草书苍劲有力的线条感。

第一首赋格主题来源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情有独钟的琴乐,采用钢琴特殊的演奏方式模仿古琴沉吟的音响效果,将传统古琴音调及意境融入赋格主题,正对应题诗中所说的第二个“古老的中国艺术”。在《#F商:书法与琴韵》赋格部分,仅是赋格主题呈示的4个小节便已将古琴意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主题起始采用与之相隔甚远的低声部支声旋律同时奏出的方式,以模仿古琴空灵悠远的音色,并加入特殊的小三度倚音、三连音下行音型,以及特殊的演奏法,表现古琴“吟、猱、绰、注”的古典韵味。第2小节,作曲家在乐谱下方标记“黑符头的音弹后立即离键”,这样的特殊演奏法使得钢琴也能够发出类似古琴走手音产生的哀婉缠绵的沉吟。第3小节,三连音下行的音型是由大二度与小三度结合的五声性旋律,用来模仿古琴刮奏技巧产生的音响效果。

第二首《图案》是一首较为抽象的乐曲,其灵感来自民间的蜡染技艺。《图案》序曲部分由do-la-mi三音动机引出,全曲建立在湘北地区常用的羽调式基础上,具有小调的柔婉色彩。调性中心为A,自然的羽调式与湘羽调式产生的变音(#G,#D)相互对峙,即对应题诗中“一个个小小的漩涡”折射出的光和影。序曲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贯穿全曲,旋律线曲折多变,加之上下两声部频繁地变换位置,构成音区音色上的强烈对比。赋格部分do-la-#sol-mi四音组具有典型的“湖南风味”,加之不协和音程的纵向结合凸显了音乐的色彩性。

如果说前两首分别取材于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那么第三首则更像是献给祖国大地的悲壮赞歌。《bA徵调:泥土的歌》序曲以沉重的低音开篇,旋律音调来自陕北信天游,旋律线以下行为基础,低音声部平稳的四分音符固定低音贯穿全曲,仿佛大地的沉吟叹息。调式选择带有西北地区色彩的徵调式,缓慢而沉重的速度为整首乐曲奠定悲情基调。赋格主题在低声部哑键产生的泛音背景下奏出,形成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朦胧意境;主题旋律仍然采用七声徵调式,加上极具陕北风味的纯四度与小七度音程大跳,仿佛民间艺人在黄土高坡漫天飞扬的黄沙中放声唱着高亢的信天游。

第四首乐曲标题为《民间玩具》,顾名思义,其创作灵感源自作曲家童年时期市集上贩卖的儿童玩具。“布老虎、泥公鸡、糖关刀、纸风车,还有不知疲倦的走马灯,傻里傻气的木偶人”,作曲家用音乐塑造了这些民间玩具的形象特征:不协和音的直接碰撞、摇摆不定的节奏都体现出滑稽、可爱的儿童玩具形象。

作为总结整部作品的最后一首《山寨》,其主题来自西南大凉山彝族的葫芦笙舞,题诗为:“险峻的山,质朴的人,酒后的歌舞,散发着异香的花和草啊,愿春光,永与你们同在!”整首乐曲激烈欢腾,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舞蹈性质,表现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序曲是一首快速的托卡塔,快速而不规整的节奏型加上调性的不断变化使音乐呈现出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奇异景象,描绘出西南彝族地区峰峦叠嶂的绚丽风光。赋格主题采用彝族民间音调写成,主题首次呈示时以三个八度同时发声的形式出现,以模仿葫芦笙吹奏出的和音。

二、赋格曲形式结构与调性布局

(一)《书法与琴韵》

该曲为三声部单主题赋格,第34~44小节为赋格呈示部,主题首次呈示在高声部出现。同时,中声部为#F商调主持续音的延长,而低声部采用主题的下方十二度支声。随后,答题在高声部进入,采用守调答题的方式转入同宫系统的#c羽调式,下方低声部采用固定对题进行对位,其音乐材料来自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答题第一次进入由三声部转为二声部,之前中声部的主持续音在答题进入时停止。41小节是主题的第三次呈示,仍在高声部进行,回到主调#F商,下方两声部分别为固定对题I与新加入的自由对题。

呈示部结束后进入第一间插段(E.P.I),采用模进的手法将音乐拉宽。间插段材料来自主题前半部分,采用自上而下的八度琶音装饰音模仿古琴泛音的音韵,同时以上行模进的方式将音域逐渐提高。

展开部为第48~55小节,主题由中声部进入,调性转入A 宫,上方高声部仍为固定对题,而此时的主题采用紧缩时值的方式呈示,将节奏缩短。展开部主题第二次出现于低声部,转入B商调式,第二次主题在呈示结束后立刻进入第二间插段,其音乐材料来自第一间插段和主题的后半部分,调性为#C角。

乐曲第56~64小节为赋格再现部,由主题的倒影、答题和主题变奏构成紧接段。主题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再现出现于中声部,采用倒影形式,且将主题加厚构成柱式和弦式织体;三拍后在低声部出现八度叠置形式的答题,将整体音域拉宽。第58小节,主题以加花变奏的形式在高声部进入,保持原始主题的骨干音,而装饰音的音型材料来自本首序曲的起始部分。

这首赋格不像传统赋格那样追求你动我静、你简我繁的对位效果,而是在有意模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手法(再现部中),展现了清微淡远的琴曲意境。

(二)《图案》

该曲为三声部单主题赋格,乐曲首先由三个小节的持续低音引出(第54~56小节)。随后主题在第一声部进入,a羽调式,同时与第二声部的固定对题同步进行呈示。第63小节,答题从第二声部进入,调性转入上五度的e羽调式。上方声部为固定对题,调性为B角。第68~70小节为连接句,材料来自主题动机,采用级进的方式连接到主题下一次进入。第71小节,主调主题在第三声部出现,同时与之构成对比结合的除第二声部的固定对题I外,还有第一声部的自由对题。然而三个声部调式、调性均不相同:从上至下分别为:C宫、E角、a羽。至此,主题的三次基本呈示全部完成。

第77~83小节为赋格第一间插段。间插段的材料来自主题,通过上行模进的方式转入d羽调式,引出展开部。

展开部的色彩性对比更加强烈。第84小节,下属调主题在第一声部出现,第二声部为自由对题。第三声部的固定对题I为了与上方两声部更好结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出现一些变化。主题的第二次展开方式很有特点,主题与固定对题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做纵向上的声部交换:第89小节,f羽调的答题在第二声部进入,经过2小节后转入第三声部继续发展;主题进入时,第三声部的固定对题在两小节后也随之转位到第一声部,原本第一声部的自由对题经过两小节后突然撤出,这样的转位方式造成音区音色上的强烈对比,如谱例1所示。

谱例1:《图案》第89~93小节

展开部结束后进入第二间插段,整个间插段采用卡农模进的手法发展,将音域拉宽。再现部从第111小节开始:主调主题再次在第一声部呈示,同时第三声部为主持续音的延续,第二声部则采用自由对题的方式进行对位。第116~122小节为再现部主题的第二次呈示,此时上方两声部的对位旋律为呈示部中连接句的素材,而固定对题和自由对题延迟进入,直到119小节出现。主题两次呈示完成后,经由三小节的连接句进入尾声部分。

(三)《泥土的歌》

该曲为四声部二重赋格。乐曲第52~72小节为赋格第一呈示部。主题首次陈述在低音哑键和弦产生的泛音背景下,由第三声部进入,调性建立在bA徵调式上。第57小节,完全形式的答题在第二声部出现,调性转入属调bE徵调式;下方与之对应的为固定对题I,节奏规整,音区跨度较大。同时,固定对题I在乐曲后面以各种拆解和变化形式与主题进行对位。主题第三次出现于第一声部,回到bA徵调,将音区进行短暂的小幅度提高;下方第二声部仍为固定对题I,而新出现的第三声部为固定对题II。第67小节为基本呈示部中主题的最后一次进入,bE徵调,由第四声部进行呈示,上方各声部由高到低分别为:固定对题I、固定对题II,以及新加入对位的自由对题。音乐行进至第72小节,已完成第一主题的基本呈示。第73~75小节为赋格第一间插段,音乐材料来源于两个固定对题,采用卡农模仿的手法进行发展。

乐曲自第76小节开始进入赋格第一主题的展开部分。第一展开部由主题的三次展开构成密接和应,调性由bA徵转入关系较远的#C徵调式,增强了呈示—展开两部分的色彩对比。主题第一次在第一声部进行展开,主题后半部分以平行四度支声的方式加厚旋律。第79小节,在下方第四声部加入模仿声部,与主题相距两个八度的音程距离。一小节时间间隔后,第二声部在上方十二度音程距离上进入第二模仿声部,音乐至此构成展开部第一主题的三次卡农紧接。第一展开部结束于第83小节第三拍高声部的#C音上,与第二呈示部作密接和应。

第二呈示部为赋格第二主题的基本呈示与展开。如下表1所示,通篇以紧接段形式进行陈述,构成同质性复调织体结构。第二呈示部共包含4个紧接段,主题的每次进入均建立在不同调性上,多调性的对位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对比。

自第101小节起为赋格再现部,采用两个主题的综合再现,调性回归bA徵调式。赋格第一主题在第三声部以加厚的八度叠置织体进入;与之对位的上方声部为第二主题,同样采用加厚的和弦式织体进行再现。第105小节,第一声部出现属调上的第一主题,下方II、III声部为第二主题构成的紧接段,采用自下而上的声部进入方式,时间间隔两拍,音程距离为上方十二度。第109小节,第四声部出现主调第一主题,一拍后主题在第三声部做紧接模仿,音程距离为上十一度。

尾声共14小节,前半部分音乐材料来自对题,节奏平稳;后半部分材料来自第一主题,将低音声部绵长的持续音作为支撑,结束全曲。

(四)《民间玩具》

该曲为三声部单主题赋格,赋格呈示部带有一次补充呈示,G角调式,首次进入的并非主题,而是第一固定对题,且该对题反复一次。第80小节,G角调主题在高声部进入,下方对位声部为固定对题I,旋律轻快、跳跃。第84小节,属调D角上的答题在低声部出现,采用完全答题形式;同时,由于答题进入时位于弱拍弱位,因此造成节奏上的错位,使音乐更加灵活、生动。这样的答题进入方式在本首乐曲中经常用到。答题陈述完毕后,主调主题在中声部出现,上方新加入的对位声部为固定对题II,第一固定对题则位于低声部。至此,赋格基本呈示部已全部完成呈示。

第97小节,主调主题再次由高声部进行一次陈述,乐曲进入补充呈示部分。同时,固定对题I出现于中声部,而低声部为固定对题II。补充呈示主题结束于主音G上。

乐曲第103~130小节为赋格展开部,主题共展开五次,主要通过主题的倒影、变形,以及不同调性的主题纵向叠置和紧接段的运用构成复杂多变的立体化织体形态。展开部中,主题首先由中声部进入,调性转入C宫系E角调式;低声部同步进入的为第一固定对题,固定对题II则出现于高声部。主题的第二次展开发生于高声部,采用以C音为轴的倒影变形主题,调性进入A角;下方两声部分别为第一、第二固定对题。第115小节为主题的第三次展开,声部数量减弱为二声部:中声部为倒影形式的主题,转入F角,高声部则为固定对题I。经过3小节连接句后,主题第四及第五次展开运用紧接段形式陈述:第123小节,主题第四次由中声部进入,#C角。两拍后,高声部在上方十度音程距离上陈述主题,构成密接和应。同时,模仿声部的后半部分进行灵活调整。低声部对位旋律为第一固定对题,由此构成模仿与对比相结合的三声部复调结构。

第131小节开始进入赋格再现部,采用主题变形及扩大时值的手法进行变化再现。第131小节,主调G角主题在低声部进入,中声部为固定对题I,构成二声部对比复调结构;第137小节进入连接句,材料源自固定对题I,调性转入#F角。至第139小节,时值扩大的主题在高声部出现:呈示部主题为6小节,而此处扩张为9小节。与其同步进入的第二声部为固定对题I,低声部新加入的对位旋律则为自由声部,节奏平稳,与上方两声部形成鲜明对比。第147小节进入尾声部分,材料来自主题和固定对题I,最终乐曲结束于主音G。

(五)《山寨》

该曲为带有一个副呈示部的三声部单主题赋格。第33~41小节为赋格基本呈示部,三个声部采用自上而下直线进入的方式:F宫主调主题先以三个八度同时陈述的方式从高声部进入,3小节后,属调主题以守调答题形式出现于中声部;上方同步进入的为第一固定对题,其调式调性属于同宫系统中的E角调式。主题第三次进入于低声部,回到F宫调,中声部为固定对题I,高声部新加入的对比旋律为第二固定对题。基本呈示部完成后进入赋格第一间插段,共3小节,音乐材料来自第一固定对题后半部分的动机拆解重构,采用声部转位进行发展。

第45小节,主题再次由主调F宫陈述,以支声形态出现于高声部,与支声主题进行对位的是中声部的固定对题I。至主题第四次出现开始,乐曲进入副呈示部。

副呈示部声部数量由三声部缩减为二声部,增强了两部分之间的对比联系。第48小节,主调主题由中声部进入,上方声部为固定对题I。经过3小节后,属调答题在低声部出现,中声部与之对应的为第一固定对题。综上所述,整个呈示部完整的调性布局为主-属-主-属的交替型布局。

展开部运用倒影、支声、扩大时值等技法对主题进行多样化变化发展,如下表2所示,倒影形式的主题首先在低声部进入,调性为#C宫,上方两声部为自由对题,音乐材料来自第一固定对题后半部分。主题第一次展开完成后,经过1小节的连接句再次以倒影形式在高声部进行陈述,同时在中声部加入下七度支声旋律,调性转向A宫,低声部则为自由对题。第63小节进入第三间插段,采用三声部纵横可动对位手法进行多调性的卡农式模仿,音乐材料仍来自第一固定对题。第66小节,原型主题由高声部进入,经过2小节时间间隔后,低声部出现时值扩大一倍的主题构成紧接模仿,音程距离为下方七度,中声部对位旋律为固定对题I。至第74小节,调性逐渐过渡回F宫,赋格展开部全部完成。

第75小节,低声部主调主题出现,进入赋格再现部,中声部为自由对题。第78小节开始为一个篇幅长大的间插段(E.P.IV),材料来自原始主题与固定对题,上下声部节拍的错位和多调性的叠置凸显了音乐的色彩性与灵活性。第四间插段结束于第98小节,随后立即进入尾声。尾声部分音区逐渐拉高,以叠置型和弦式织体为主导,最后结束于以主调F宫五声调式音阶构成的五声纵合性和弦上。

三、结语

《他山集》围绕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思想主题展开,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声誉卓著,但倘若将它置于更为广泛的历史语境中,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部技术精炼、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杰作,从横向来看,它还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山集》既继承了前辈奋力弘扬“民族化新音乐”的理想追求,又突破了以传统技法处理多声部音乐的规则,呈现了更为自由的复调写作方式,并以精湛的写作技术将传统音乐元素升华到精神境界的层面,开创了将题诗作为解读音乐的钥匙融入赋格套曲的先河,为我国现当代复调音乐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燕迪.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J].钢琴艺术,2019(10):16-27.

[2]汪立三.“海边卖水“及其他[J].人民音乐,1986(10).

[3]周柱铨.奋进在音乐海涛中的健儿——评汪立三的新作《他山集》及其他[J].文艺评论,1986(06)93-97.

[4]叶思敏.他山之石,这样攻玉——汪立三《他山集》的艺术成就[J].音乐艺术,2004(01):49-55+4.

[5]孙志鸿.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J].齐鲁艺苑,2008(01):64-66.

[6]俞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的复调创作技法[J].音乐创作,2013(04):120-121.

[7]苏澜深.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汪立三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8(01):4-9.

[8]“海边卖水”及其他——作曲家汪立三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音乐,1986(10).

猜你喜欢
赋格
复调循梦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赋格影音张朝辉 专注技术,做好品质
雷哈《36首赋格》的创作风格与创新性研究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雷哈《36首赋格》的创作风格与创新性研究
赋格段概念界定与结构特征辨析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