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佩
摘要: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事物的“特点”与“关系”,才能促使问题的产生;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注重问题设置的效度,利用有效问题,整合所学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问题而问题,不要为情境而情境;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
关键字: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022年新课标的颁发,再一次启发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问题教学法就是打造信息技术课堂新模式的一次尝试,大量一线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索,还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等等。但将问题教学法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确实还缺乏丰富经验的借鉴。这里,经过笔者的实践尝试,将问题教学法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首先,问题的产生,要注意事物的“特点”与“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与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要做到“暗示”。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识的积累、心智技术发展、动机与情绪状态和个性思维习惯等。为使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实践表明,当所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时候,学生就会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状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WPS》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首先,教学伊始,播放了动画片《海贼王》的片段,这出乎学生的意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因此他们看得兴致勃勃。可是,正当学生看得入迷的时候,笔者切断了画面,问:“这部动画片同学们都很喜欢吧?里面的人物你们都认识吗?”由于大部分学生很熟悉这部动画片,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相关的人物。笔者追问:“你们很熟悉,可是老师还不怎么认识,你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将这些人物图片放在文档里,然后标上名字,这样我就可以对照着来看了。”学生听完笔者的请求,立刻用所学知识操作起来,但是问题来了。有学生说:“老师,人物图片和文字位置我总是放不好。”于是,笔者顺水推舟,为学生演示了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的知识点。
实践证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实现有效教学。
再次,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曾经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不好问题情景创设的效度,产生了许多无效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予以有机地整合,创设更多的、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应用相关的各种信息技术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既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与释疑,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并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度、培养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学生既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其创设更加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释疑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乐趣。另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生活需求,并借助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去合理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自身经验与既有知识去尝试性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还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进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问题而问题,不要为情境而情境。要从创造性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构建创新素质的宗旨出发,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对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首席”,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裁判”和知识的“权威”。
不要为情境而情境,指的是不一定非要模拟生活情境,课堂学习的情境是不是也是真实的生活情境?求知的情境是不是也是真实的情境?教师教学的情境是不是也是真实的情境?学校的情境是不是也是真实的情境?……其实生活的含义没有那么狭隘,学校的教育情境、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境、学生独处的情境……都是真实的情境。
最后,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尤其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问题情境丰富,能使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使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师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的前提一定是,教学的主导落在学生的主体的活化与能动性的发挥上。
本文系淇县教育科研课题《“问题引导”教学法中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JKLX2023-022 公布文号:淇教字[2023]40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