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流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怕学生学的不够到位,而在上课前,总会或多或少地加以提示、引导,以求学生学的更扎实,更充分些。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那么,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还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
我们的学生很幸运,因为他们生长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探究的地方,还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那么学生的主体作 用就得不到发挥,个性的发展也得不到实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这样说:“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这种计算方法不错,能与大家分享吗?”“你需要什么帮助?”……这样的亲切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有一种凝聚力,学生观察、想象、思维才能异常活跃,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只有学习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思维才会不断的升华。这样,学生才会把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示出来。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设计了验证活动,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完成学习任务。汇报时,老师问:“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跟大家分享交流吗?”“谁还有补充?”“谁来帮帮他”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汇报后,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展开讨论,让其他同学的个性也得到展示。
二、给学生一个有“个性”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不只是片面接受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和实践,拥有建构知识的过程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学习情境。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先创设以下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设计一种用包装纸包装礼品盒的方案,要求学生设计的方案既美观又用料最少。通过实验、交流得出,只要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包住就是用料最少,从而知道,求最少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如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礼品盒的表面积,算完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通过汇报,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算法:有分别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的;有算出前面的面积乘2,上面的面积乘2,左面的面积乘2,最后把积加起来的;有求出前、上、左面积的和再乘2 的。这就是“个性”学习的结果。虽然方法很多,但我并没有及时的优化,而是继续创设一个让学生展示个性的情境:通过计算一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练习,做完后,学生回报。然后老师问:“我不明白,刚才不是有很多方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吗?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同学喜欢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比较简捷的计算方法。
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让个性自由放飞。
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俗话说的好: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各人的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在适当的引导。
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在解读了题目的意思后,问:想一想,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鸡兔的只数,并把方法在小组上交流,说一说你探究的结果,鸡、兔各有几只?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最后集中汇报,有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这样,既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又能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因此,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教育教学中成功利用这些差异,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总之,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善于引导学生独立体验和思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