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摘要】教育学生难,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老师没有摸准学生心理,没有走进学生心里。育人最关键是育心,用心理学的目光去看人,用心理学知识去处事,以心育来促进德育,你会发现教育处处显芬芳。
【关键词】发现;赏识;心育;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是长久之计,教育好学生更是不易,尤其是当下的学生。一些老教师就经常感叹:“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教,打不得也骂不得,跟他讲道理吧,他当耳边风,真是大不如从前啦!”正巧我最近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读了一些心理方面的教育论著,我在感慨的同时也想起了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包括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我想撇开其它因素不谈,里面是有很多心理学元素的。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每个时代的学生当然是不一样的,不能要求他们都如你所期望的一样,他们的成长有快慢,有不同的期限,有不同的机遇,有不同的方向……因而我们的教育要能针对学生的个性,摸准学生心脉,以育心来促进育人,以心育来助力德育,这样教育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就曾这样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想起了我班的学生李,他是一位特殊学生,他天生的资质就不如常人,可想而知他的学习是一塌糊涂,不谈学习,他的行为举止也是比同龄人稚嫩很多,他虽是十四五岁的年纪,但是却活脱脱是小学生态。对于他,老实说我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只要他在课上、班级不捣乱,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平时,我总是对他连骗带哄的,让他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只是有一天,我清晰的记得是一节美术课结束,我当时在走廊碰到了刚上完课的我班学生,我随意询问了下,并顺手看了下我身旁学生的画作,我赞叹了下——画的真好,随之那位同学,像告知我一个大秘密似的说:“老师,我告诉你哦,李他画的是最好的。”我一脸惊讶,那位学生可能感觉到了,他急忙转向其他同学,得意的得到一致的肯定,我还是有些不信,他们找来了李的画作,真得很棒,真是远超想象。他的画作跟他这人完全搭不上。只是我真的相信“老天爷是公平的”。之后,我让李参与了出黑板报的行列里,李非常开心,他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但也许是树的种子。他可以不在这边绽放,但也许在那边绽放。纵观许多大名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可能在其他方面就有问题:钱三强考清华时除了“国学”拿了满分,其他学科加起来不足50分,清华照录不误;钱中书考清华时除英文拿了满分,数学是零分,清华也照录不误。《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每位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尽量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进而有的放矢地教育,而不是一味揪着他的不足不放,从而轻视他、冷落他。这样,学生才会打开心扉,进而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璀璨光芒。
二、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
犹记得刚接手初二(3)班时,第一天报到时,在教室的门外碰到了一位家长,询问之下得知是学生胡的爷爷,他向我咨询了放学时间,没走多远马上折回,当时我正在教室讲话,他在门口对着学生胡喊道:“放了学,不要乱走,我来接你。”后回到办公室,同事聊天时谈到学生胡,因为他们之前教过他,对他较为了解,他们告知我:学生胡是一位后进生,属于那种靠乱猜选择题拿几分的。而且他跟爷爷住,爷爷每天接送。跟他交流,你说一句,他回一句。作业不完成是家常便饭。听了之后,我的心马上一沉,心理已自然对其有了偏见。之后一段时间的表现也印证了同事所言,也和他爷爷和父亲有所交流,可是一无成效,一切如常。听同事说,以前的班主任想尽办法都没用。这让我对他真是感觉差到了极点,因而对他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不知为何?他对我总是笑脸以对。有一天,早自习我刚走进教室,他就捧着语文书走到我身边,低声地说:“老师,我昨天查到‘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斜字应该读‘xiá。”我心里那个火啊:读书读不来还质疑我,真是。我一口回绝他,以我的为准,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座位。这事就在悄无声息中过了,但是却并未结束。我自信满满,后却发现一个有失尊严的事实:我错了。“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斜”字不读“xié”,而应该读“xiá”,虽然“斜”今读“xié”,但在古诗中为了押韵,应该读“xiá”。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既然错了就要勇于改正,后来我在班上纠正并说明了一下,我接触他的目光,感受到他的眼前一亮。我竟然有点怕看他,因为那让我感到太丢脸,试想一个教育者犯这种错误,而却被一个自己看不起的后进生发现,真是无地自容啊!自这事以后,我发现他的作业开始慢慢做了,虽然大多是错的,有时简单的默写古诗,竟然也能拿到满分,我不免有些怀疑。渐渐其他任课老师也纷纷跟我说:我用了什么法宝,让胡也上进了。“难道老天开眼啦!奇迹”我心想。我开始暗暗观察他,发现他真的变了,变勤奋努力了,甚至课后还会问同学问题。一天课间,我把他找来,微笑地夸奖了他一番,并告诉他老师很赏识他,鼓励他再接再厉,老师相信他会有翻天覆地的转变,搞得他有点受宠若惊,我趁机询问了下缘由,终于解开谜团,原来他的转变是我那次课上的纠正,变相给了他自我的肯定,那是从没有过的,让他有了丝自信,并且他听进了我曾在班会上说的:“让过去的过去,让来的重新再来,要记住:我可以不如别人,但应该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他想抓住初二这一转折点,试着让自己重新来过。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对于一些后进生,你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甚至一味否定他们、忽视他们,但其实你在不经意间有可能就扼杀了他们的成长机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良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教师的赞赏对优秀学生是途中加油,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因为后进生的缺点比较突出,易为人所发现,但他们的优点长处却易被人忽视,而正是这种习惯的偏见,使差生的长处和优点慢慢的消失殆尽,所以若老师能及时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优点,真诚无私的给予赞赏,大胆地给予肯定,会令他们在老师的赞赏中感受到一视同仁的温暖,从而彰显自我。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赞赏,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多一些走心之举,多一些暖心之语,这样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动力将是无穷尽的。
三、用正确的方式引领学生
近来,有任课教师向我反映,我们班的学生学习状态很不好,有些散漫,一些学生无心学习,根本就不像是马上要迎接中考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听了很不是滋味,而之后在看到隔壁班自习时段无老师在都没任何声音,都在埋头苦干时,我的内心的酸苦辣味杂陈。因而在下午的班会课上我就我们班的情况跟全班同学做了说明,指出他们的不足,并与隔壁班进行了比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班的不良状况以及跟其它班的差距。我自认为会让学生有所感触而改正。但是课后无意间听到我班的一位学生再和另一位学生交谈,他说:“老师为什么一定要把我们班跟隔壁班比呢?我们班也有我们班的个性,我们班是不一样的,也有我们班的优势,老师怎么不说?”我听了真是很恼火,感觉自己吃力不讨好,对他们苦口婆心他们却不以为然,真是让人心寒不已。但回家之后,冷静下来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不当?心理学家说:“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对孩子是精神虐待!”那么,我拿自己班的学生跟其他班比,是不是也是精神虐待呢?是啊,可能这就是症结所在。我为什么要一罐子打死呢?我可以指出我班的问题,但我太急进了,我班就是我班,它是不同的,它是独特的。我可以先让我班的学生看到我班的亮点,借以激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弊端,提出希望,共同努力让我们班更上一层楼。我想这样的效果会好很多。
学生就是一枚璞玉,如何让其绽放光芒,关键是老师如何雕琢?我们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去擦亮学生心灵的火花,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让教育处处显芬芳。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共598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莫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共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