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和首要目标。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尤为重要。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提升的必要性,并对实践教学资源种类及其功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相关路径,以期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能,办好符合时代要求、人民满意的“大思政课”。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109-04
高校作为办好“大思政课”的重要依托平台,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学生以更大热情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政课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现实实践,必须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优化,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大思政课”。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在“大思政课”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加快推动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要求,更是新时代“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
(一)理论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百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深植我国教育实践沃土,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南。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必须继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基本要求,优化整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曾对未来教育提出过设想,认为未来教育应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有效方式,也是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虽然这个论断是马克思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基础之上的,但经过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家的发展补充完善以及推行,其科学性逐渐显现。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将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强调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而且实践观和认识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做到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能直接作为马克思教育学理论内容,但为其奠定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因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大思政课”是面向实践、贴合现实生活的课程,要想将“大思政课”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全过程和各方面,就必须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落到实处。
(二)价值导向性——新时代“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内在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继续丰富发展并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关于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再次表明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最根本、最首要的位置。“大思政课”概念的正式提出将思政课与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大思政课”倡导以思政理论为指导,善用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优化育人手段,努力将“立德树人”的内在规定转化为现实实践。
新时代要想落实好“大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内在规定,高校必须善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做到思政课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彼此协调统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既要用好“思政小课堂”这一“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发掘行业特色资源,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实践;更要发挥好“社会大课堂”这一在铸魂育人过程中的大熔炉和大学校作用,最大限度利用多课堂协同育人的显著优势。“大思政课”,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学生个体与社会集体的统一、历史积淀与现实发展的衔接,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但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便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内在规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三)现实必要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大思政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都在积极响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对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方面。鉴于国内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尚处于发展的初级探索阶段,也没有国内外现成的经验可以吸收借鉴,所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将校内优质财力、物力、人力资源集中投放在校内理论课程开展中,导致对社会实践思政教学的忽视,进而引发优质资源低效运用、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思政理论同思政实践二者脱节、实践教学渠道单一等相关问题。这些都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造成阻碍的消极因素,不利于高校思政课的可持续开展与实施。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必须着眼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实践教学效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努力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满足学生成长的新需要。而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我们党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在新时代,要想把“立德树人”的内在性规定转变为具体化实际,就必须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整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提升资源效能比。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优化组合,使其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动态过程[3]。高校若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落到实处,就必须要清楚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界定分类以及功能发挥。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界定分类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特指以课程教材和实践场域为代表的直接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素组成。但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和狭隘的界定直接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所有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利用的要素来源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关实物、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资源[4]。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广义界定更为认可,这有利于为思政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充足、有效的空间。
思政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支撑这个系统工程的教学资源也十分丰富,要对其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则结果也会相异。根据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行业文化资源、信息科技资源以及社会资源。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功能发挥
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政教学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形式渠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且丰富的功能。
第一,校园内部资源是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的可供学生实践体验的校园实体化、阵地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载体。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最直接和有效的资源,能够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实效性影响。
第二,行业文化资源主要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所依托的意识形态要素以及相关依托载体,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优良民风民俗等丰富的意识形态载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相关,行业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三,信息科技资源是指通过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文本化和数字化转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多媒体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等形式展现出来的信息材料。在当今智能化信息时代,通过将计算机网络、AI、AR等智能科技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率。
第四,社会资源是指作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领域,构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主体空间[5],是办好“大思政课”、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同时社会以其广泛而丰富的资源、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渠道。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提升路径探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强基固本的重要途径。提升并巩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目标。我们必须利用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途径,推动思政课创新改革。通过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发掘行业特色资源、借力前沿科技资源、用活地域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收获最优效能。
(一)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校园作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渠道,必须充分整合优化校内资源尤其是隐性资源含有的“大思政课”要素,实现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彼此交互、有机融合,努力建设符合课程要求、科学有效的校园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第一,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必须回归课程本身,从课前准备到授课过程再到课后总结反思,都要结合“大思政课”理念,面向实践,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构建灵活且新颖、动态且可控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利用整体性、协调性思维方式,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协调化发展。结合“大思政课”理念,思政课必须走出书本、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校园人力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各资源要素分配均衡,从而服务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三,将校内思政课实践基地、校内文化展览馆、校史馆、校内博物馆等线下资源同相关影视作品、第二课堂等线上资源相结合,打造集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网络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堂,为师生打造更加直观、真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将理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第四,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发掘整合各学科隐含的思政要素,增强各个学科“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形成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新视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二)发掘行业特色资源,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在办好“大思政课”这一时代要求下,必须深挖利用行业特色资源以彰显思政专业特色,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充分利用整合行业思想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必须以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目标为指向,坚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加以整合重组,将红色文化资源同教学任务相联系,推动二者合理互动,增强思政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其次,充分利用整合行业一线实践资源。利用行业资源,体现专业特色,用好实践课堂效用,以职业实操赋能专业教学,巧用“大思政课”元素革新思政教学实践形式、助力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推动实践思政向行业领域纵深推进,与专业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相结合,既能锻炼提升锤炼专业技能、推动理实结合,又能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三)借力前沿科技资源,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率
思政课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办好“大思政课”,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是时代之需、理论之需、实践之需[6]。第一,借力网络资源进行线上实践教学。通过钉钉、慕课、腾讯会议等创建网络课堂,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影视资料上传至网络,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线下授课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线参观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数字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加深学生理解。第二,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场景。常规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在教室进行,场景相对固定且单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并不理想,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受限。但虚拟仿真技术不但可以直观展现现代场景,还能展现过去历史场景,且场景多样、选择众多,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真实的实践教学体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三,利用VR、AR技术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校地采用“实体+虚拟”模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体验式教育和沉浸式教育,为“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用活地域社会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
“大思政课”需善用,在“大社会”中开展“大思政”。必须用好、用活地域社会资源这一“现成”的实践教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搭载广阔充裕的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引导学生从“真学”“真懂”走向“真信”“真用”。一方面,用活地域社会资源需要“引进来”。受传统教学思维习惯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倾向于既定而抽象的课本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同社会实际脱节,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思政课的错误印象,误以为思政课仅是读读写写的理论课。因此,高校有必要促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社会大课堂”中吸取最鲜活的教学素材,搭建充满实效性的课内实践平台。而且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主题邀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等走入思政课堂,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真实的感人事迹,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用活地域社会资源需要“走出去”。社会是铸魂育人的大熔炉,必须聚焦社会现实、时政热点,灵活运用地域社会资源的思政育人效力,加强高校同其所在地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活动、实地调研、专业实习等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让正是“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走出书本,融入社会,化身志愿宣讲员、调查研究队等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活动,逐步挑起时代重任。
总之,通过不同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合理运用,逐步做到“综合协调,分布合理,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形成整体效应和共享机制”[7],从而形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为了达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立足新时代,结合“大思政课”理念,坚持做到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通过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化整合,不但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发出的办好“大思政课”的号召,突破囿于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集约、节约高校思政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成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7]汪洪,叶芃,张文学.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4-87.
[4]黎红,李志旭.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必要性和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8(15):235,238.
[5]曾玉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1):143-145.
[6]葛学彬.用数字技术激活思政课新生态[N].中国教育报,2023-11-27(09).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SGH23 Y2974);2023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研究”(JG23109)。
作者简介:李蒙琴(1996—),女,汉族,山西夏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