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基于此,深入探讨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核心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包括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优化多元文化融合、重塑师生互动模式、平衡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等,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持续进步。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173-04
指向以人为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研究聚焦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研究领域,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策略,要求教育管理者深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全面发展。这种理念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改革的方向。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从传统的规章制度向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提升和心理健康的模式转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互动和支持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价值的最大化和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此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核心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该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潜能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发现自我、挑战自我,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促使教育者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情感态度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1]。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位置,还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适应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二)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理念促使管理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优化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说,管理者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通过倾听学生声音,反馈学生意见,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管理服务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以人为本还意味着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管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发展路径,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同时,这种管理理念还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改进内部管理机制,创造开放、公正、透明的管理环境,鼓励创新,强化责任,确保学校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改进,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脱节
面对现代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脱节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问题。该状况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及其效果上,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分强调规范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教育实践中管理者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缺乏对学生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认识和满足,导致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脱节。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部分高职院校仍旧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未能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尤其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高校自治与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难题
高职院校在推进高校自治与提升学生自律能力的进程中遭遇重重难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整体效果。在高校自治方面,学校往往难以在放权与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过度的控制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管理的松懈又可能导致纪律松弛和管理混乱。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同样面临挑战,尽管自律是学生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不够重视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方法。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职业发展,还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学术氛围的形成。究其原因,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自律教育体系,未能将自律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同时,学生对自律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与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都有密切关联。
(三)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人际交往,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信仰和思想在校园内交织碰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价值多元化在校园中表现为学生观念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多元性,学生在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职业规划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可能产生理解偏差,甚至冲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又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有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来源的多元化。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寻求有效的融合策略,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下的师生关系重构
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这一变革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受到挑战,新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正在改变师生间的沟通方式,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开放,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网络教学平台虽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师生互动的便利性,但面对面的沟通减少可能影响师生情感的深度交流,学生可能过度依赖网络资料而忽视思考和创新。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海量性和碎片化特征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重新审视和构建适应当代发展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挑战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面临显著挑战,这一挑战核心在于如何在专业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偏颇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需求。学生在校园内可能过分专注于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社会交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广阔性[2]。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高职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成果,而非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价值。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力量的结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挑战。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措施
(一)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需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三大维度进行深入探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动态优化。这要求教育者深入行业前沿,将最新的技术进展、行业需求和未来趋势融入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课程设计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应增加实践性学习模块,如项目驱动学习、案例分析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关键[3]。这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协同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创造开放、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评价体系需要从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考试成绩。同时,应引入同行评审、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路径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路径,高职院校必须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强化以及社会实践技能提高三方面着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核心。高职院校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程项目,引入问题导向学习、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寻找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建立电子化学习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可以有效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4]。心理素质的强化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压力管理工作坊等,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学生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为良好的自我管理奠定心理基础。社会实践技能的提高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与社会交往[5]。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提升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借助校友资源、行业专家等,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其自我管理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优化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
优化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高职院校需从营造包容性文化氛围、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以及深化国际化教育合作三方面入手。营造包容性文化氛围的核心在于培育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投入,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文化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教育管理者应推动校园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展现各自的文化特色,同时在校园中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尊重的学习环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环境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将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交流项目、外语角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课程中应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训练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深化国际化教育合作对于优化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联合研究项目、国际会议等,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6]。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跨文化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拓宽国际视野,加深对全球多元文化的深入理解。学校还应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开讲座,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多元文化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重塑师生互动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重塑师生互动新模式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互动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互动性的提升需要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项目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协作与沟通,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批判性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层次构建。参与性的增强要求教育者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设计思维工作坊等,这些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互动软件等工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创新性的培养是重塑师生互动新模式的核心。高职院校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同时引入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期组织科研项目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实践成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创新的教育生态,从而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平衡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教育策略
平衡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教育策略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课程体系不仅要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融入人文社科、艺术欣赏、伦理道德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道德判断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通过设置综合性、项目化的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合作、批判性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应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潜能,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7]。在评价机制上,高职院校应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超越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文素质的提升。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项目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提升。这种评价体系可以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这种全面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要求管理者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优化教育环境,以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此外,重塑师生互动模式和平衡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发展成为关键路径,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还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确保教育实践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此方向的深入探索将持续推动高职教育领域向更高质量、更具包容性的未来迈进。
参考文献:
[1]龚竞舒.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求知导刊,2016(20):72.
[2]王静.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3(23):157-159.
[3]史琪.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5):72-75.
[4]程庆红.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6):110-112.
[5]杨超.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画报,2023(22):79-81.
[6]董潇涵.论人本化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J].数码精品世界,2023(11):500-502.
[7]李世玺,孔凡杰.“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学籍管理提质增效研究[J].大学,2023(34):153-156.
◎编辑 栗国花
作者简介:陈建辉(1975—),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思政教育、法律、学生管理、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