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花
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方式以及特定的思维环境,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切知识发展的源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数学本身的知识特点决定了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
生分析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
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三、加强语言训练。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变化,近几年着重考察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一代又一代教
育工作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得有条有理,课堂提问也是事先备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禁锢作用,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流动性。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若没有良好
的思维的流动性,就不能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学之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之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