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策略

2024-06-18 12:50:52王艳艳邓奎霞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小学德育文化传承

王艳艳 邓奎霞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精神品质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引领,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德育工作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期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传统民俗文化   小学德育   文化渗透   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精神品质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引领,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立足教学实际,研究传统民俗与德育培养之间的联结关系,探究丰富的民俗文化学习形式及融合策略,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德育培养中获得真切、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课堂融民俗,抓牢育人阵地

学校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挖掘本校教育资源和教材中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艺术等传统文化素材,将这些资源融入德育课程和活动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在课堂中,我们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如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让学生通过查阅清明节由来的故事资料,结合文中注释及诗句知晓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等习俗。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缅怀之情的传统节日,清明扫墓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代代相传的仪式,学生被教导要记住自己的根源,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记得自己从何而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沉淀,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通过深度挖掘教育资源和德育资源,在课堂上以生动的故事、趣味的手工活动以及富有民俗特色的歌曲和舞蹈,使小学生对传统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重点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活动融民俗,实践道德风尚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拨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精神,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确保德育工作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效果,我们注重在德育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特别是加强实践性和体验性。学校每学期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为方向,以中国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结合高、中、低年级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举办了一系列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综合性活动。例如,我们组织了“小小民俗讲解员”活动,让学生担任讲解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指导开展“走进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有关的诗词;在端午节期间,我们组织学生亲手包粽子、品尝粽子,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在中秋节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赏月、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传统民俗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经典融民俗,传承中华文明

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活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经典育人“五个一”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育人课程体系基础上,将经典诵读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如选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民俗故事》等经典篇目,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讲解和诵读。这样不仅让小学生们熟知了经典,更让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潜移默化接受优良文化的熏陶,强化正向引领,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能进一步确保德育工作和民俗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从学校教育走向家庭,营造良好的的德育氛围,我们意识到家校合作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动家校合作。比如,在春节期间,我们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让孩子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氛围。通过家校合作,德育工作得以延伸到家庭中,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此外,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保障德育质量也是实现民俗文化与德育融合的有力举措。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注重提升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德育教育能力。通过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总结研讨和交流活动,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好的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俗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民俗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使学生了解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德育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积极探索德育与民俗文化融合策略,多管齐下,实现传统民俗文化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达到文化育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J],中小学德育,2016(11)

[2]何文梅.《发挥德育培养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商业文化,201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小学德育文化传承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7:58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