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继承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对渤海老区红色文化进行研究,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明确小学语文课程育人模式的构建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重点研究小学语文课程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渤海老区;红色文化;小学语文课程;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周爱君(1972—),女,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每个学段都提出了要重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这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境内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它东临渤海、西靠津浦铁路、北至天津南枕胶济铁路,辖40余个县市,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培养小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让学生主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渤海老区红色文化概述
1944年,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五大战略区之一,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渤海革命老区的机关旧址在滨州惠民县城的北部,设有主题广场、通道四组浮雕、渤海革命史第一院落、渤海革命史第二院落、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英烈碑廊六个展区,记录了1937年到1950年渤海区的抗战历史,蕴含着军民一心、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有17.2万优秀子弟参军参战,在战场上出生入死,81.9万翻身民工支援前线,5000多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他们共同铸就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近些年来,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各项专题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多项荣誉称号。在小学教育中,渤海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发挥重要的育人价值,以渤海老区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小学课程育人模式,能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基因”,为小学教育注入红色源泉,引导小学生发扬红色传统,弘扬革命精神[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红色文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下的小学生出生在物质条件充足、文化多元发展的年代,不了解革命先烈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奋战的。为了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从红色文化当中汲取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2]。
(二)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指向学生的素质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然而,用怎样的内容教育人、塑造人,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资源,依然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中能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让学生深化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教师可以采用“红色+课程”“红色+活动”“红色+评价”的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此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能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延伸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在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三)弘扬优秀的红色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还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弘扬价值。小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观念、思想情感等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主动继承、发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此外,从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能提高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让红色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渤海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向学生呈现“老渤海精神”的独特内涵,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此外,在探究渤海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主动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继承程度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非常有必要。
三、小学语文课程育人模式的构建要求
(一)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渤海老区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育人模式,需要用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比较重要的学科,虽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口头讲述的模式,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教师需要将红色文化和语文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从教材中寻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整个班级形成红色班风。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精神世界出发,对红色文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历史,体会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用对话加强师生互动
为加强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借助渤海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增加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展现了浓浓的爱国情,如一年级上册的《升国旗》、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刘胡兰》等,这类课文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教师需要抓住课文的内容,围绕课文与学生展开对话,如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句子、中心句、主旨句等,通过层层提问,与学生进行对话。此外,在运用渤海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用对话让学生了解渤海老区的革命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对话中建立一种“家”的情感。
(三)用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模式需要用实践的方式,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发挥主体性,获得学科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借助渤海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感受革命英雄人物身上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组探究活动,也可以开展交互式体验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英雄的爱国情感,深入理解“老渤海精神”的内涵[3]。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借助网络资源,增强学生感知
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教师能获得的教育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在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感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视频讲述周恩来总理的事迹,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影像,了解他的成长和学习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拓展渤海老区的革命英雄人物,为学生播放《红色渤海——渤海英杰系列之张静源》,将其与课文对接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崛起的不易,感受渤海老区众多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当前,网络平台有很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渤海革命文化”系列微视频,教师可以用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走进革命老区,组织实践活动
1.组织实地参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和革命、爱国的主题有关。例如,二年级上册有《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这一单元的内容主题明确,旨在展现艰苦斗争的年代,体现革命的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单元教学主题“聚焦革命人物,传承红色精神”,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查找资料、搜集红色诗词、粘贴人物照片等方法,深化学生对革命人物的了解,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前往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让学生在这里感受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在渤海革命史第一和第二院落,拥有大量的历史图片、革命文物、影像资料、雕塑等展品,学生可以在这里看到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渤海老区拥有着鲜明的红色底色,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血脉,带领学生参观革命老区,能让学生体会红色文化凝聚的磅礴动力,感受红色文化蕴含的强大力量[4]。若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深化学习感悟。
2.实施学习项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革命老区,还要引入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当中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项目任务。
任务一:探访渤海革命老区旧址,追寻红色足迹。
任务二:编撰红色诗集,制作英雄档案。
任务三:开展革命人物演讲,讲述革命人物故事。
任务四:分享红色书籍,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任务五:表演红色剧场,再现革命故事。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应用项目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跟随教师一起探访渤海革命老区旧址,系统化地收集革命老区的革命历史,整合相关资料,并汇编成册,进而制作革命英雄档案;也可以在同学之间讲述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分享红色书籍,交流读后感,结合红色诗集开展再创作[5]。此外,在红色剧场当中,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将感人的革命英雄故事用小组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可以用视频记录下来,使之成为珍贵的学习档案。红色文化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当中,教师要利用好单元教学主题,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崇高品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优化教学评价,收集学生反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构建育人模式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评价,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当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式开展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通过直观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分发活动评价表,设计活动参与情况、问题解决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评价表开展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需要写小组实践报告、制作小组表演视频、撰写红色诗集、写读后感等。教师应当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向家长展示,邀请家长进行评价,鼓励家长提出创新性的意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红色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借助渤海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小学语文教材对接起来,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任务,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曾玉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3.
刘家祎,史仁民.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2):117-120,153.
吴丽静.红色基因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2.
方成智,朱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红色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与教育价值研究[J].公关世界,2022(12):47-48.
施小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