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师幼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语使用现状研究

2024-06-17 02:44师梦娇
艺术科技 2024年9期
关键词:师幼互动现状

摘要:目的:了解小班幼儿教师采用非言语语和幼儿进行互动的质量和现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促进更有效地进行师幼互动,顺利开展相应活动,助力幼儿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方法:为了探究相关问题,文章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观察小班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采用非言语语与幼儿互动的情况,了解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的现状。结果: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非言语语的认识不足;二是教师缺少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缺少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具体表现为,教师使用的非言语语种类单一、具有性别和远近距离的偏好等情况。小班幼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进行师幼互动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趋于简单化、表面化和随意化。结论:分析观察内容和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四个影响小班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使用非言语语的因素:一是非言语语的相关素养;二是教师自身的工作量;三是幼儿园的培训力度;四是社会认知的不同。并提出四个解决措施:一是教师应提高对非言语语的认识水平;二是教师应促进平等师幼关系的建立;三是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四是教师应创造性地提供各种环境。

关键词:非言语语;师幼互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词语+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语言发展更是具有表面化的特点,这意味着只有结合具体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幼儿才有可能理解说话者的含义。而小班幼儿的年龄最小,最需要教师关心和爱护,对于教师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教师了解非言语语,并将其与自身言语相互配合协调使用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界定

1.1 非言语语的含义

非言语语指的是交流环境中除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流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言语语是人类在语言之外交流的所有符号[1]。非言语语分为表情语、头势语、手势语和体距语。

1.2 非言语语的特点

非言语语具有直观性、教育性、真实性等特点。

1.2.1 直观性

3~6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实物的信息接收度更高,因此相较于教师的语言来说,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传递的意思。

1.2.2 教育性

学前阶段的幼儿年龄小,充满好奇心,愿意通过不断观察、模仿进行学习。而幼儿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幼儿很有可能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需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的教育性。

1.2.3 真实性

人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所提供的信息远多于语言。有些话即使教师不直接说出来,幼儿也能从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觉察到。非正式评价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实施的,是学生在学习或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2]。

2 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语的作用

2.1 增进师幼关系,促进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分为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非正式教学评价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非正式评价与教学活动是同步发生的[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体态语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幼感情[4]。对于任何人来说,身体的触碰和其他肢体语言都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如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所认为的那样: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这些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5]。幼儿伤心时候的拥抱、回答问题后教师肯定的微笑、学习进步时教师竖起的大拇指都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2.2 保证活动实施,提升活动效率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维持时间较短,易转移。恰当的非言语语能促进活动顺利进行,如教师在活动进行中,通过抚摸幼儿的头来提醒幼儿,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活动,又能够起到相应作用。教师也能够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眼神、行为举止等来了解幼儿是否对内容感兴趣或有疑惑,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2.3 尊重幼儿心理,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的情感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情感态度的影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观察学习。幼儿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重视这一特点,为幼儿打造健康的、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采用非言语语,不仅能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 小班教师非言语语使用现状

3.1 教师对非言语语的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非言语语的价值。一旦教师忽视非言语语的意义,就容易随意使用非言语语,如一些教师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经常手插兜,或者频繁弄头发、扶眼镜等,这些小动作看似不起眼,却很有可能对幼儿产生影响。

部分教师没能正确看待非言语语,因此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如出现随意化和情绪化等,致使它成为一把双刃剑。当教师带入消极情绪,即使并未通过语言体现出来,也容易通过眼神、表情、动作透露出来。此外,还体现为缺少情感投入,即表面化,这可能会让幼儿觉得教师对自己的夸奖并非出自真心。长此以往,幼儿对教师的夸奖将无动于衷,也无法全身心投入相关活动。

3.2 教师缺少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3.2.1 教师使用的非言语语种类单一

教师在活动中更多使用微笑、点头、竖大拇指等非言语语,种类过于单一,使得幼儿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匮乏、肤浅。比如对一整天都没有哭闹的幼儿,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幼儿学会排队或在活动中表现优秀时,教师还是竖起大拇指,竖起大拇指的单一动作难以体现应有的层次和价值。如果幼儿认识到教师的言语表扬不是出自真心,而是控制他们的手段,就会削弱他们的表现动机[6],还可能导致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表现缺乏清晰的认知。

3.2.2 教师使用非言语语时存在性别偏好

有些教师会根据自身的刻板印象,对男生更多地使用否定性评价,即对男生更多使用摇头、眼神警告等,而对女生则较多使用微笑、拥抱等。人们普遍认为男生更调皮,尤其是当男女生发生争执时,会下意识地认为是男生的错,也可能为了节约时间,而贸然对双方的争执下结论。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男女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非言语语,避免仅凭自己对幼儿以往的印象或自身的刻板印象采取相应举措。

3.2.3 教师过于随意地使用消极、负面的非言语语

幼儿内心非常敏感,存在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但一些教师只根据自身喜恶随意使用消极、负面的非言语语,并未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幼儿的心灵。教师期望效应恰恰说明教师的期待和暗示对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对幼儿来说,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可以为他们注入能量,增强幼儿自我效能感,促使幼儿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3.2.4 教师使用非言语语时有远近距离的偏好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体距语是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手段,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活动中多使用“秧田式”座位排布方式,且在走动时较少走到最后面。这会导致班级中存在“被忽视的幼儿”,他们与教师互动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不便于观察教师的示范和操作。因此,教师应合理采用“秧田式”“马蹄式”等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走动,与幼儿互动交流。

4 小班教师非言语语使用影响因素

4.1 非言语语的相关素养

充分了解非言语语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至关重要,认知程度低下的教师往往难以对有关学习引起重视。如果缺乏非言语语的相关素养,教师可能在想使用非言语语时感到力不从心。

4.2 教师自身的工作量

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且内容繁杂。保障幼儿安全、开展各类活动、沟通家长和其他教师等已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此外还有各种临时检查和比赛,幼儿教师面临很大的工作负担,缺少反思总结和学习的时间,自身的职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4.3 幼儿园的培训力度

多数教师会参与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等,如果幼儿园能重视每次培训,在了解教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训,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作用。如果幼儿园能够意识到非言语语的重要作用,并能掌握具体的使用法则,重视对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在培训后检验和寻求反馈,那么非言语语的使用情况能得到明显改善。

4.4 社会认知的不同

细心温柔的女教师能给幼儿带来贴心的关怀,英勇果敢的男教师能带动幼儿勇敢冒险和尝试,这样的性别认知已深入人心,但依旧存在不同的社会认知。如某幼儿园中,男教师寻找放在女孩凳子上玩具的行为,被误认为在骚扰女孩,产生了相关纠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虽不能在教学中完全忽视双方性别差异,但也不能因此彻底断绝各类师幼互动,否则会对师幼双方产生消极影响。

5 小班教师非言语语使用策略

5.1 教师应提高对非言语语的认识水平

教师要提高对非言语语的认识水平,只有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使用非言语语,避免使用不当等问题。由于幼儿对教师的评价非常敏感,并且会以此作为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重要依据[7],因此教师使用手势语时,要做到动作与语言、活动内容相配合,既不能一成不变,又不能过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针对面部表情,眼神不能呆滞和游离,还要顾及全班幼儿,合理分配目光。面部语言方面,教师要做到适度、自然,不能面无表情,这会让幼儿产生距离感。研究发现:幼儿不喜欢的教师中,95%是由于不笑,幼儿认为这样的教师令人害怕[8]。距离语言方面,在幼儿园活动中体距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与儿童距离的远近、面对或背对儿童、交换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等[9]。教师在活动中要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和活动中幼儿的实际情况排布和调整幼儿座位,自然走动。

5.2 教师应促进平等师幼关系的建立

平等的师幼关系能使教师使用非言语语时更加自如,幼儿也能在师幼平等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小班幼儿的各种感知正在不断发展,面对陌生的同伴、教师,幼儿需要时间适应。同时幼儿天然依赖和崇拜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拥抱幼儿,或者摸摸幼儿的头与幼儿击掌、对幼儿微笑等都能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5.3 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的活动,应以幼儿、活动和幼儿经验为中心。重视体现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主体地位,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同时以非言语语作为言语评价的辅助,以更好地推动一日活动的进行,提高幼儿在做中学的效率。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需要“重要他人”的亲近和身体触摸,教师的拥抱、摸头、摸肩、弯腰倾听等行为都会使幼儿感到温暖,产生被肯定的感觉,从而使幼儿获得信心[10]。

5.4 教师应创造性地提供各种环境

幼儿园环境应该让幼儿感到安全、温暖。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各种环境。小班幼儿好奇心重,具有探究欲望,教师设计活动时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延伸,丰富幼儿的体验。在各类活动中,教师运用自身有关非言语语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借此达到提高活动质量的目的。

6 结语

教师采取正常且合理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有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幼儿成长。然而,在实际活动中,由于需要完成繁杂的工作任务等,幼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可能将个人情绪掺杂在工作中,导致非言语语使用出现简单化和随意化等问题。因此,教师只有不断积累非言语语知识,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加强师幼互动,客观评价幼儿的情况,才能强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J].国际政治研究,1995(4):98.

[2] 高凌飚,黄韶斌.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J].学科教育,2004(2):1-6.

[3] 黄韶斌.再探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5(6):22-25.

[4] 王民君.论幼儿园教学的非语言艺术[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 梁西智.非语言行为的特点与分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0-71.

[6] 叶平枝.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10(6):19-24.

[7] 孙玉洁.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1996(Z1):14-15.

[8] 王民君.论幼儿园教学的非语言艺术[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 陈少辉.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师非言语行为量化计算研究及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10] 叶平枝,容喜,温嘉贤.幼儿教师日常教学非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与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49-53.

作者简介:师梦娇 (2001—),女,研究方向:师幼互动、生成课程。

猜你喜欢
师幼互动现状
师幼之间对告状行为差异理解的探究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