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周
【摘要】通过初中语文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发挥文化育人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章明确了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剖析了相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相关解决策略。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及教学观察,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存在的培育方式不够新颖、学生参与感不强、文化实践活动不足、评价方式单调等问题,并提出积极创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改进文化自信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0—0053—0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也是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笔者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及教学观察,分析现阶段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关解决策略,以期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质量。
一、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的人文性说明了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初中语文也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课程,分析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
1.有利于落实文化育人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渗透到国民教育中,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学科凸显人文性,可以向学生传播文化之美,塑造学生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落实语文学科文化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对于青少年文化传承、道德修养培养、行为规范养成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深层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尤其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使青少年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初中语文作为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帮助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发挥文化育人价值。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厚植文化自信。
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教化学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国家语言文字等观念。
二、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笔者向所在学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收回全部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分析,结合日常教学观察,可以发现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自信培育方式不够新颖。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问题:“你的语文教师以什么方式培育文化自信?”梳理回收的问卷可以发现,有75.3%的学生表示,教师按教材编排讲授,主要以手写板书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有24.7%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引入课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以插播视频、音频、图片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分析问卷数据可知,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有的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开展教学,不能有效整合关联性强的教学篇目开展主题教学。这种常态化、单篇化、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板书教学,不能有效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日常的听评课中,笔者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关于文化知识的讲授仅局限于教材,课堂拓展不够丰富,也不够深入,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媒介获取教学资源。
2.学生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参与感不强。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有关文化自信培育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你的参与感如何?”分析问卷数据可知,仅有15.3%的学生认为参与感很强;有21.6%的学生生认为参与感一般;有52.7%的学生认为参与感较低;有10.4%的学生认为没有参与感。究其原因,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占据课堂主要地位,缺乏与学生平等互动交流,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状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意识,仅仅单向给学生灌输教材上的文化知识,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强,学习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有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善于因材施教地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较少。
3.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笔者提出问题:“你的老师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的次数如何?”分析调查数据可知,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仅有12.3%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组织大家参与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有59.8%的学生认为偶尔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文化实践体验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笔者在日常教学观察中发现,学生多是通过教师讲授、同伴互动、自主阅读的方式,间接感知文化,而直接的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相对不足。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参加文化实践体验活动。
4.关于学生文化自信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问卷调查中,笔者提出多选问题:“老师通常用什么方式评价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可知,有65.8%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纸笔测验的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的文化自信情况;有17.4%的学生认为,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了解相关情况;有16.8%的学生表示,参与同伴互评和自评,了解相关情况。可以说,一些教师仍在用单一的评价标准了解学生的文化素养情况,而较少采用建立成长档案袋、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过程性评价方式。长此以往,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内涵的领悟,导致学生的文化自信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形成更深厚、持久的文化信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初中语文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文化自信培育方法。语文课堂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
首先,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夯实文化基础。例如,教师可在课前五分钟开展趣味诵读。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指定诵读篇目或编写专门的诵读手册,设定每次的诵读任务及诵读形式,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涵养精神。
其次,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使文化自信的培育更加多样化、更生动有趣。例如,在讲授《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奔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在诗人心中掀起的万丈波澜,体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最后,以多种形式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灵活运用听、说、读、写、演、唱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体验中实现“真学、真懂、真悟”。例如,在讲授《诗经》相关选段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本叙事、感悟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篇目及阅读量有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初中生需要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坚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预先阅读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阅读,理顺课文思路,加深理解,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章,浸润学生心灵,厚植文化涵养。在课后,教师可及时根据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课外阅读篇目,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以提高阅读效率。此外,还可定期举办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心得,提升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3.联系学生实际,丰富文化实践活动。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倾向和践行意愿体现着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仅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内化于心的方式,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外化于行[3]。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实践活动,能够激发文化自豪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文化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因地制宜,既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又体现地方特色。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加以感悟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身边的文化特色。例如,教师可策划组织主题为“走进伏羲庙,了解伏羲文化”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从中了解伏羲画八卦、结渔网等故事,丰富文化知识储备。
其次,教师可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课外文化实践活动。以端午节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以讲故事、包粽子、制作香包、读诗词等形式,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从而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可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组织成立各种文化社团,如诗乐社、文学社、书法社、古风社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
4.关注学生成长,完善、优化文化自信评价体系。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既体现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隐藏于学生的文化观念和情感态度之中。为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评价的科学性,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参与文化实践的情况等。同时,教师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文化自信情况。
首先,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在交流、探讨、发言中表现出的文化素养,重点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了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自我评价,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最后,用好他人评价这面“镜子”。在学生自评的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师生中开展互评,找出问题,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帮助学生共同增强文化自信。如此,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学生的文化自信情况。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起学校及教师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完善和优化文化自信评价体系,优化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不断增强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4.
[3]陈浩.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19(01):17-19.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