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唯霞
摘 要: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美术欣赏课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尤其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据此,本文以色彩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国画色彩的基础理论,深入探究国画色彩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国画色彩;审美能力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rt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overall quality. As a crucial part of this, art appreciation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particularly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ie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takes color as the entry point, systematically organiz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colors, deeply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se color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i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is. The aim is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era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o possess aesthetic taste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art;appreciation course;colors in Chinese painting;aesthetic ability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2021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评价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T - b/2021/42)研究成果。
0 引言
审美是人类情感与理智交织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个体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演变。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品位,这使得审美在专业领域难以被精确而全面地定义。然而,无论审美如何变化,它始终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及艺术作品的一种情感投射和欣赏关系。国画以其独特的色彩效果和视觉结构,展现了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小学美术欣赏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利用中国画色彩元素,引导学生领略其独特魅力,已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
1 国画的色彩观念
国画色彩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在视觉艺术中的集中体现。这种色彩观念并非简单地追求色彩的丰富与多变,而是更加注重色彩与画面意境、情感表达之间的和谐统一。[1]在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往往承载着画家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感,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和运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
与传统西方绘画不同,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更加注重“随类赋彩”和“墨分五色”的原则。前者强调根据物象的类别和特性来赋予其相应的色彩,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后者则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等变化,来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和意境。这种色彩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独特审美眼光,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同时,国画色彩观念还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在国画色彩中表现为一种色彩运用的平衡与和谐;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则体现为对自然色彩的尊重和顺应;佛家思想中的“空灵之美”则通过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得以展现。[2]这些哲学思想在国画色彩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提升了国画的艺术价值。
2 国画色彩鉴赏在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国画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国画色彩的教学与欣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巧,更能在深层次上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和哲学思想。
2.1 增强色彩感知与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色彩感知与理解能力是尤为关键的一环。国画,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丰富多样的色彩运用为小学生的色彩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国画色彩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美术知识,更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鉴赏感受,对国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欣赏山水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画中山水的色彩变化,感受其间的和谐与对比,从而建立并增强对色彩的感知度和理解力。如此教学不仅丰富了欣赏课教学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小学生的艺术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深化文化认知与审美鉴赏能力
国画色彩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表现,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意,浓缩了五千年的文明精髓。与西方色彩不同,国画色彩尤其讲究“和谐统一”。而这正是因为国画色彩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色与墨”的搭配间,蕴含着中国古代哲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3]
国画画家在创作国画时会运用不同的技法使色彩相互呼应,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色彩韵律,生动展现出中国人对意境美、诗意美的独特追求。小学生在鉴赏国画作品时,将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古人对世界的深邃洞察;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学生从国画色彩的层面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2.3 激发创新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
国画色彩,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小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创新的大门。自19世纪初期受西方美术影响,国画色彩逐渐丰富,流派纷呈。康有为、徐悲鸿等大师倡导色彩革新,主张融合中西艺术,为国画色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进入20世纪后半叶,李可染等老艺术家的大胆创新,将国画色彩推向新高峰。如今,新一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试新材料、新技法,力求在色彩运用上达到新境界。国画色彩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
在欣赏、模仿大师作品的实践中,学生将逐渐领悟国画色彩的独特魅力,学会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学生还可尝试组合不同的色彩,创造出新颖的画面效果,从而激发自我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力。此外,学生也将在鉴赏学习国画色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批判性思考,对小学生未来的艺术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国画色彩不仅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激发孩子们创新精神和艺术潜能的有力工具。
3 国画色彩鉴赏在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策略
在当今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色彩欣赏课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舞台。它既是艺术知识的传递之窗,又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沃土。以下是笔者在深入探究国画色彩理论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足后,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此引领孩子们踏上美的发现之旅。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茁壮成长,并逐渐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3.1 比较观察法,激活审美意识
审美是用眼、用心完成的活动。鉴赏美术作品始于细致地观察,这不仅是培养审美素养的起始步骤,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审美热情的关键环节。比较观察法,作为国画色彩教学的有效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分析不同作品的色彩运用,从而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欣赏山水画时,选取色彩风格各异的作品进行对比,如荆浩的《匡庐图》(图1)与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图2)。《匡庐图》以淡墨色为主,画面清新自然,山水树木在墨色的巧妙运用下显得宁静而深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含蓄之美的追求。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则色彩鲜明大胆,大量使用朱红色调,画面明快厚重,展现了画家在色彩创新上的胆识。
通过对比这两幅作品,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色彩在表现不同主题和意境时的关键作用。《匡庐图》的淡雅墨色营造宁静深远氛围,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鲜明色彩则传达出热烈奔放的情感。这种对比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在国画中的重要性,还激发了学生对色彩美的敏感度和兴趣。同时,比较观察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对比赏析中,学生需运用审美经验和知识判断作品优劣,锻炼了审美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3.2 情境创设法,提高审美感知
在小学美术国画色彩欣赏课中,情境创设法如同一把魔法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审美感知的大门。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更是为小学美术欣赏课增添了无限魅力,美术教师将更方便地营造与国画内容相呼应的情境,让孩子们穿越时空,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间,感受那流转的色彩与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心灵的成长与升华。[4]
在欣赏“青绿山水”时,教师可利用情境创设法,通过教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唐代画家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图3)。画面在投影幕布上缓缓展开,悠扬的背景音乐从音响中传出,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宁静而深邃的山水世界。
学生看到画面中的山峰层峦叠嶂,青绿交织,云雾缭绕其间,仿佛触手可及。楼阁隐匿于山水之间,若隐若现,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画中的色彩运用,感受那青绿之间的和谐与变化,体会画家如何通过色彩表现出山水的宁静与秀美。《江帆楼阁图》中,近处的青绿松柏与青瓦红柱的楼阁相映成趣,用色浓烈沉稳又不失灵动;远处的江舟则用色浅淡,既衬托出画面的重点,又侧面表现出江面的广阔;游人则是画面的点缀,用色有深有浅,动作有行有止,但都怡然自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同时,画家李思训借游人之姿传达出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畅游山水的闲适之情。
3.3 跨学科融合,拓宽审美视野
跨学科融合法是通过将国画色彩欣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音乐与美术是分属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在表达情感、传递意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而美术则通过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以及画面的构图来传递意境,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实行跨学科融合策略,将音乐元素融入国画色彩鉴赏,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审美体验,还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鉴赏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图4)时,教师便可选择一首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的陪伴下仔细观察画作。
该画虽以墨色为主,但却不显沉闷,反而淡雅清新,极具童趣。小溪不施色彩,仅用成组的线条表示,与溪流中的黑色蝌蚪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生动展现出水流的动态,又凸显出水质的清澈与纯净。溪畔的石头、树丛则用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过渡自然且和谐。在乐曲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将发挥想象,深入感受画作所营造的场景,从而体会国画用色和谐。
北宋文学家张舜民曾在《跋百之诗画》中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此言深刻地揭示了诗词与国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国画色彩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因此,在欣赏国画作品时,教师可引入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文学与艺术的交融之美。比如小学语文二年级所学的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就有一幅为其“量身定做”的画作,那就是有“马一角”之称的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寒江独钓图》(图5)。
《寒江独钓图》体现出“马一角”高超的国画造诣。该作以淡雅色调为主,水墨流淌间展现深远宁静之美。画家巧妙运用色彩对比,既避免画面浓重,又不过于单薄,完美呈现江水清澈宁静之景。画面简洁精准,垂钓者孤独高远的形象跃然纸上,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超脱。
4 结语
深入探究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国画色彩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关系,不难发现,国画色彩欣赏在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欣赏国画色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尝试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学生审美价值观念的树立贡献更多力量。
5 参考文献
[1]姚烨.淡墨轻岚勾勒多重色彩,山水意韵引发国画热情——小学水墨画教学探微[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114.
[2]李茜.传承与时论丹青——小学高年段水墨画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5):24.
[3]宋佳倚.中国画中的色彩观与造境意识浅谈[J].艺术市场,2023(3): 86-87.
[4]李艺双.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J].家长,2023(1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