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佩
【摘 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桥林古镇,经过历史沧桑变化,保留着著名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结合六大核心素养,提炼出乡土精神的维度,以培育学生乡土精神为指向,探寻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合作与探究中真正走进桥林,让乡土精神真正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成为他们的身份认知和前进动力,培养他们的乡土精神。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土精神 研学活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要进一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千年古镇桥林,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在反思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立足于桥林地区的人文、自然资源,建构校本化的研学活动体系,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学活动,了解桥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学习家乡人民的美好品质,提升综合素养,培育乡土精神。
一、厘清概念,深入学习,明确研学活动的内容
“乡土精神”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结合相关资料,本研究对乡土精神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守卫家乡的价值观,诚信友善、勤劳朴实的道义观,文化寻根、健康生活的家园观,勇于担当、敬业创新的人生观。如图1。
研学活动即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乡土精神培育的学生研学活动,在充分开发千年古镇桥林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培育学生乡土精神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年级开展多层次、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中,培养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热爱意识,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培养情感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继而完成对自身乡土身份的认知,形成守望精神家园、共建家乡未来的坚定理想。
二、以生为本,凝心聚力,生成研学活动体系
学校的“与古镇相遇”——基于乡土精神培育的研学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立足校情、学情,充分吸收学生的奇思妙想,分年段生成了12门研学主题课程。
(一)低年级研学课程
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还不太理解,学校以“了解桥林”为主题,以亲子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初步感知家乡桥林的历史、人文,探究家乡古迹。教师以学校的校本教材为依托,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桥林历史的兴趣。课程目标是以亲子活动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桥林的悠久历史、传统美食、美丽风光和现代交通的便利,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简单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为此,学校确定低年级研学主题为“了解桥林”,生成了“寻找桥林古迹”“畅游美丽乡村”“感受地铁文化”“品尝桥林美食”四门研学课程。
桥林生态和景观不断美化,旅游业不断发展。课题组教师以“最美桥林”为主题征集绘画、摄影作品,引导学生用画笔和照片来叙述桥林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感受桥林美景,追寻桥林文化,畅想桥林发展,激发植根乡土中的学生的家国情怀。他们用水粉画、刮画、线条画、素描等多种绘画方式描绘印象中的桥林,每一笔、每个线条无不蘸满浓浓的爱乡情。
(二)中年级研学课程
三、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桥林悠久的农耕文化,探访先进现代科技,关注桥林当下的飞速发展,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因此,学校确定中年级研学主题为“探索桥林”,生成了“探访科技城”“参观台积电”“了解依维柯”“体验农耕文化”四门研学课程。
我国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桥林地处农村地区,特有的农耕文化成为桥林古镇的一张名片。这里的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乡村生活。桥林是浦口重要的产茶基地,一片片小小的茶叶里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鲜明的生活方式。茶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制作茶叶有何秘诀?茶叶与文学、茶叶与养生有何密切的关系?教师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了关于茶的研学活动。学生以“关于茶叶制作秘诀的研究”为主题,通过书籍、网络、公众号、报刊等多渠道收集材料,制订小组活动计划,走进茶园、茶厂,欣赏茶园的美丽风光,调查茶园的生产规模,亲手制作茶叶,体会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茶厂工艺的区别,感受到桥林人民的聪慧和勤奋,赞叹现代化生产的高效益。
(三)高年级研学课程
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更深入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具备人文底蕴,懂得责任担当,能展望家乡的未来,在研学活动中能逐步发扬家乡的以诚待人的道义观,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家园观,以及勤劳善良、勇于创新的人生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获得理性认识。五、六年级学生以“展望桥林”为研学主题,课程分为“家乡民风民俗探寻实践研究”“智能桥林的学习实践研究”“非遗文化的传承实践研究”“乡贤志士的访谈实践研究”。
桥林这块灵气神秀的土地滋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楷模,有淡泊名利、诗书画皆高的林散之,有德高望重、兴办教育的桥林乡贤赵今吾,有潜心钻研、编写著作的数学家虞明礼,他们用自己的勤奋执着、爱国爱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桥林人。为了选取典型人物,学习优秀品质,学校开展了“‘与古镇相遇——采访名人,感受风采”的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跑山鸡养殖场,了解“南京市十佳创业女明星”韩岫岚的创业历程,感受创业者的艰辛,学习创业者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出“韩岫岚创业历程的调查研究”“跑山鸡市场销售调查研究”等子课题。
三、科学导向,主体多元,注重研学活动评价
(一)学生评价
学校在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从课前准备、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协作性、创新精神、方法掌握、完成程度等方面,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学生在收集资料、主动探究和成果汇报中感受着家乡丰富的文化、劳动人民优秀的品质和无穷的智慧,这本身就是“与古镇相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最大价值。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具备的素质及实施情况的鉴别。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给教师正确的课程导向,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提高专业素质。学校注重教师个别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过程性、综合性和实效性。基于乡土精神培育的研学教师评价量表从具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专业品质、知识结构出发,对活动主题策划的设计与规划能力、组织指导与协调能力、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实施课程的反思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系列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进行评价,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建立评价小组开展自评,成员包括校长、中层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组织学校之间进行互评,建立课题组活动评价机制。 学校评价量表从课程设置、制订方案和计划、建立组织机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文化氛围等方面展开。
四、培育精神,提升素养,收获研学活动成效
(一)培育了学生的乡土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六年12次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学习了桥林人质朴勤劳、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养成科学理性、乐于探究的习惯,追求融通古今、明达事理的智慧,树立责任担当、建设家乡的理想等方面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付诸行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探索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
基于乡土精神培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学校在课题研究之初,通过问卷调查,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活动开展方面的顾虑,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并从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活动设计、注意事项等多角度进行指导,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且在活动中注意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思考研究性学习和培育乡土精神之间的关系,保证课题研究不偏离目标。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路径也逐渐明晰。
(三)彰显了学校的课程特色,推动了学校品牌发展
学校从“十一五”以来,一直立足于桥林的文化资源,推动课程建设,学校对于学生乡土精神的培育不断走向深入。课题组教师在充分的调研中,确立了研学主题,充分吸收学生的奇思妙想,分年段生成了12门研学课程。学校以“立德树人”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重点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桥小人“追求真理、追本溯源”的探索品质。
(四)发扬了本土古镇文化,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千年古镇桥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桥林人。在现代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一些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渐渐模糊。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怀需要继承发扬,而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对研究活动热情洋溢,对身为桥林人备感荣耀,为桥林的悠久历史而赞叹,为新城的飞跃发展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