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节
摘要:西藏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有益补充。本文从从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动、创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机制、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双重打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等方面出发,提出二者融合和互补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84-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华儿女社会化的重要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要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提供了路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西藏正处于飞速的社会转型期和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由较为封闭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社会文化繁荣兴盛,社会更加包容开放;另一方面,制度不成熟、不健全问题凸显,经济体制的变动带来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社会规范逐渐溃散,道德失范情形加重,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构建等矛盾凸显。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冲突。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物欲私利,影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需要高校认真审视社会转型和现代文化发展及传统文化中断带来的负面影响,查清原因,对症下药。
在西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文化的发展既要适应现代化和社会转型,又要继承传统精华,保持民族特色,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文化发展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动力,才能真正为西藏培养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能够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积淀,拓展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真正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纠偏解惑、指引方向。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可行性。一方面,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藏民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好因素的影响,西藏社会提供了优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发展;另一方面,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相似性,伦理道德这一核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优秀传统文化在西藏高校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设定的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规范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有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社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内容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增加了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路径,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要找到重建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动、创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机制,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双重打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等方面出发,提出二者融合和互补的有效路径。
1.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动,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巨大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和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政府和高校的共同推动。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并在制定法律和政策保护和振兴传统文化,培养保护和管理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人才等做了大量工作,有利于恢复、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构建浓厚传统文化底蕴和氛围,形成关注文化、建设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人格、引导伦理道德方面的主体作用。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从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到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党和政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文化和教育是两个紧密相连、彼此依赖的部门和事业。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体制的僵化,我国的教育还停留在传授知识、普及知识的阶段,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应试,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大大弱化。只有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推动下,构建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巨大合力,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支撑和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2.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网络,创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合力机制
学校和家庭、社会是现代教育的三大主体,是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三大机制。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要努力构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网络,创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合力机制,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形式多样、覆盖全面的教育合力。
第一,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我们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主要阵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直接且专门化机构,教育具有显性教育的特征,学校育人目标的设置、育人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文化传承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第二,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孝悌、友善、和睦、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对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引导作用,加强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建设,营造和谐安宁、底蕴深厚、思想气息浓厚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全社会和善、友睦的良好氛围。
第三,积极营造和谐、诚信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社会文化是对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要大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谐、诚信、互助、优美的社会环境能够强化育人环境。当前,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二者的边界正逐渐消解,社会思潮涌入高校,社会热点问题和新鲜实践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我们更要重视社会教育的实施。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实施社会教育的果种手段,如新闻、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文化宣传报道和文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全社会兴起重视传统文化的热潮。
3.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浅显,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的灌输这一单一手段,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积累下来的精华影响和教育学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内容。爱国、正义、诚信、礼貌、孝敬、团结、互助、慎思、笃行等,这些都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唤起大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也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道德价值体系相吻合。坚持以全局和微观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总体体系及内容,又要看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选择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安排教学重点。特别要充分利用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藏民族传统文化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似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更有效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注重教育对象性别、年龄、民族、生源、个性、学习能力不同等造成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切忌“一刀切”。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价值理论转变为具体的教育内容,将抽象的价值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完成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发掘传统文化的内力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以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践,引导大学生思考和实践。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实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互联网极大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等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如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建立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建立网上课堂;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以碎片化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以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建立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多种渠道,以声音、视频、动画、美文等为形式的全方位教育形式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微课、微视频、微电影等,让大学生真正激发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也出现了很多新特点核心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挑战。对于西藏高校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参考文献:
[1]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62-68.
[2]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89-93.
[3]邹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前沿,2012,14:179-181.
[4]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63-67.
[5]李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65-69.
[6]闫素娥.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9,33:71-73.
[7]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4:152-154+164.
[8]张卫良,龚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128-130.
[9]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7-38.
[10]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8:56-61.
[11]薛俊武,冯艳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0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