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房
【摘 要】古诗词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学生诵读古诗词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浅层理解到深入掌握、由局限于书本知识到更全面的学习转变。教师要通过交互性的诵读组织建设、开放性的诵读过程监控、生活化的诵读活动设计等有效举措,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诵读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诵读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他表示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的,要敞开大门与外面多姿多彩的生活接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要想实践生活教育理念,要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将课堂所学内化为学生所有。古诗词源于生活,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点,更应该追求核心素养,让古诗词和生活紧密关联,变语文小课堂为生活大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诵读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而不只是追求书本上的知识。生活教育启示我们,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学习的东西,书本知识和社会活动要相互结合,教科书不应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学习的全部,生活中的学习机会很多,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发课程和学习资源。
二、“生活教育”思想对古诗词诵读的价值
(一)促进诵读的生发:由被动到主动
“生活教育”思想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记忆和背诵古诗词,古诗词内容将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也可以感受生活,进而能从生活体验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基于“生活教育”的古诗词诵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寻。
打破教师单向教授模式,把拥有共同兴趣、有情感认同的伙伴结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古诗词,学生由传统模式中的知识接收者变为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诵读活动的主体。
(二)引领诵读的发展:由浅层理解到深入掌握
古诗词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具有深远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大都停留在理解、被动积累的层面,难以体悟古诗词丰富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妙。基于“生活教育”的古诗词诵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产生切身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深度阅读。同学间不同的感受分享、不同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勇于展示、乐于分享,学习不会只发生在课堂上,课后更是自主学习交流的好时机,学习也不再限制于书本上,学生会拓展多种资源丰富自己的认知,从而打破原有学习模式的束缚及局限,真正提升诵读素养,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三)追寻诵读的结果:由局限于书本知识到全面学习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古诗词诵读,让学生的学习由局限于书本知识走向更全面的学习。学生不仅是在学习一首首古诗词,而是在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与学习,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收获的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储备,更是知识运用能力。学习的路上也不再是“孤军奋战”,是学习伙伴之间的交互、沟通,实现团体式共同发展。通过开展贴近生活的活动,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掌握丰富的诵读方法,习得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最终懂得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三、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古诗词诵读教学要坚持以“生活”为核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转变学习模式,建设“学习共同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打破课堂、师生的局限。
(一)“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强调交互性
古诗词诵读板块的古诗词数量多、题材丰富,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不足。为了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教师要组建以“情感认同”为前提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优势作用,让一群学生组成携手同行的“学习共同体”,互教互学、共同成长。比起教师单向教授的模式,来自同伴的教授,学生可接受性更高,更能和谐共进。建立诵读小组后,还要有配套的诵读计划,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古诗词诵读氛围。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组内互相监督,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疑问时组内成员积极主动互帮互助,实现了学习中的交互。
(二)学习过程的监控:确立延伸性
古诗词诵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把控学习的节奏,不限制学习的方法,将古诗词的学习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的任意时间和空间。诵读的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课堂,教师要寻找生活与古诗词的契合点,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还能感悟生活。比如,借助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展示,人物故事讲述,声频、视频的播放等方式将学生引入诗歌情境中,以求身临其境之感,使其切身感受古诗词中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历史人物的深厚爱国之情。比如,在学习《示儿》时,学生查找了南宋、北宋的地理面积对比图,更鲜明地感受了国土被侵略面积之大,联系到今天我们的国土面积,对国土沦丧有了更真实的体会。看到展示遗民生活和统治者纵情歌舞的视频更是直接激发了学生对当时统治者的愤怒和不满。资料的延伸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学生习得了结合资料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诗词学习延伸到生活提供了支撑,教师可以推荐适宜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学习空间。比如在学习送别诗时,可以给学生推荐更多送别诗的学习资源,学生将得到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能促进学生对送别诗学习的延伸,使其感悟古人送别时不同的特点和情谊,再延伸到自己生活中送别的经历。在写毕业赠言时,很多学生就引用了送别诗,这是与诗人的共鸣体验,更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表现。
(三)诵读活动的设计:展现生活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新课程思想时,“体验”一词频繁出现,这表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拓展,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古诗词诵读活动的设计要实现由“索然无味”向“丰富多彩”转变,如知识竞赛、古诗词表演、飞花令、看图猜古诗等,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实际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如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活动浅表性、与古诗词学习关联性低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更要注意与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联系。活动是形式,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才是切实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演一演,为所有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舞台、自由表达的场所,学生正是在演绎和丰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诗人离别时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通过小组游戏飞花令,学生积累了许多写“月”的诗句,也自然而然地发现很多写月的古诗都与思乡有关,寄托作者的乡愁,从而对写月的古诗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教师还可以顺势让学生聊聊自己赏月的经历和感受,与诗人产生情感联结,将这种情感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得诵读古诗词的过程变得更为立体和丰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内涵丰富,为学生诵读古诗词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加深了古诗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古诗词诵读开拓了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