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2024-06-16 15:49施美珠
甘肃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特征

施美珠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文章从核心素养导向的视角审视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突出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活动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效果的可视性等要素特征,并从活动目标、活动任务、学习支架、学习评价四个维度提出了“研制突出素养发展、具体可测的活动目标”“设计系统联结、形式多样的活动任务”“搭建促进深度实践、自主建构的学习支架”“开展以学为中心、多元协同的学习评价”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9—0040—05

教育部在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中强调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素养导向”,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重点,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这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新课程方案强调要突出实践,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与路径。因此,从素养导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状,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要素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问题审视

面向素养时代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是否符合素养时代的要求?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着一些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华而不实:情境与问题的真实性不够。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的。纵观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大部分集中于引发学习兴趣并引入活动主题,然而有些情境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不相符,有的问题的设计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无关紧要,无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考以发现真实、有价值的问题。在后续的活动中,由于在实际情况中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活动的进程被中断或者结束得过于仓促。

2.浅尝辄止:不注意实际问题解决的复杂性。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纷繁复杂的,而真正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团队之间的协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选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不够,不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多方挖掘,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忽视课堂上的生成……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问题探究浅层化,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影响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3.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撬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但目前课堂上“喧宾夺主”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活动主题、研究问题和方法通常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没有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质疑、实践、讨论……学生只能“听命行事”,难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而不评:不重视活动过程的表现性评价。评估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要看这个课堂所使用的评价的质量。”审视目前的大多数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学生活动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形成成果的过程性表现,缺少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态度、问题意识、价值体悟、合作情况等表现性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缺乏其他主体的深度参与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这些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要素特征

针对上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课程方案和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笔者认为,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立足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从“教师中心”转向“儿童立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遵循儿童成长规律,重点突出以下教学要素特征。

1.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课程[2]。如果缺乏真实的情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将成为一种假象的实践。因此,教师要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要将情境创设与学生自身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相关联,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启发思考,并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收获。

2.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因此,教师应强化综合意识,加大学科知识之间、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精选综合性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团队合作、创新实践和责任担当等跨学科素养[3]。

3.活动过程的实践性。核心素养并非教出来的,而是通过问题解决的实践来培养的。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应突出实践性的特征,强调聚焦问题解决,强调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亲历实践过程,在做中学、学中用,自主建构知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素养,使实践育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4.学习效果的可视性。新课标提出:评价既要重视结果评价,也要重视过程评价,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针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评价轻多元参与的问题,教师应强化素养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体认、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和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的素养发展在评价中看得见。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四维”架构

基于上述素养导向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要素特征,笔者以“家庭节水小能手”四年级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为例,从活动目标、活动任务、学习支架、学习评价等维度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见图1),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锚定育人价值,制订突出素养发展、具体可测的活动目标。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指出,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改变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等同于学生成长的目的取向,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引领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时,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活动的全过程中,并体现以下要求:一是指向素养目标,既要关注涉及的学科相关的素养目标,又要关注跨学科的综合素养目标,凸显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二是目标要具体化,可以用“活动任务+实现指标”的样式来描述,做到表述清晰、可操作和可测量。

例如,在“家庭节水小能手”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①参与家庭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滴水实验”,借助统计、计算等数学知识收集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家庭用水情况,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增强节约用水意识。②选择合适的节水措施带动家庭成员践行节水行动,在解决家庭节水问题中感悟节水意义,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从自身做起的意识。③积极参与家庭节水宣传行动,运用美术排版和装饰技巧设计节水宣传海报、运用书信形式撰写节水宣传信,发展艺术表现、创意实践、语言运用等学科素养,提高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为节水作贡献的责任意识。④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作品的分工制作和宣传活动的配合协作,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2.创设真实情境,设计系统联结、形式多样的活动任务。好的情境素材能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4]。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成阶段,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已有经验出发,选择那些能吸引他们或者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素材,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真问题,生成综合性的活动主题。然后,要强化系统思维,遵循学生问题解决逻辑,将驱动问题拆分为子问题,将驱动任务细化为子任务,构建梯度进阶的“问题链+任务链”的内容框架,借助横向联结、纵向挖深的任务系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宏观概念和深化整体认知,提升综合素质[5]。

例如,在“家庭节水小能手”主题生成阶段,笔者播放了“水是生命之源”的宣传片,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感受,真实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驱动了学生争做“家庭节水小能手”的热情,纷纷提出了“家庭用水情况怎样?”“家庭如何节水?”“如何为家庭节水做宣传?”等一个个真实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逻辑讨论确定了横向逻辑递进、纵向深挖细化的子任务(见图2),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综合运用数学、语文、劳动、美术等学科知识,完成形式多样的挑战任务,在解决家庭节水难题中培养跨学科素养。

3.立足问题解决,搭建促进深度实践、自主建构的学习支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以实践素养为核心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调查、实验、设计、创作、反思等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6]。此外,教师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合作、平等的教学环境,善于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方案论证、难题处理、策略选取、结果呈现、教学回顾等方面推动师生、生生的深入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观点、发挥创造力、合作共学,实现个性差异、知识理解和思维方式的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素养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得到发展[7]。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自主学习能力,此时搭建学习支架,能较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情围绕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设计调查表、活动方案表、作品评价表、收获与反思单等学习支架,适时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支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实践和深入思考,促进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8]。例如,在“家庭用水我调查”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算算家庭用水账”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查水表、看水费票据、走访家长等方式,获得真实而丰富的信息;在“滴水实验”中,教师则通过实验方案为学生搭建实验支架,让学生能成功进行实验,并感受节水的重要性。

4.以素养为引领,开展以学为中心、多元协同的学习评价。新课程方案提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推进表现性评价[9]。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教师应落实新课程方案要求,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评价方式,一要以学为中心,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嵌入评价,以活动目标为依据,结合活动任务设计具体的、可测评的表现性评价量规,评价标准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注重学生在情感、观念、实践、合作等多方面的表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二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评价机制,调动学生、教师、家长、专业人士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以获得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三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促进学生经验的自主建构。

在“家庭节水小能手”的主题中,笔者采用“集水滴”的评价方法,设计各阶段的任务评价量表,将“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激励其持续参与活动的兴趣,推进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家庭节水我行动”活动中,教师从节水方法的收集、节水行动的实践、节水经历的分享等任务提出评价标准(见表1),每条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可获得1~3个小水滴。评价标准既关注任务完成的结果,也关注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交流等过程性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和相互评价,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节水行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综上所述,强调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价值导向,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需求的回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指挥棒作用,将素养导向的理念具体落实到目标定位、任务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等方面,通过不断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好地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评价育人等功能,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15.

[2]俞莉丹.指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特征与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3(14):10-18.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72-89.

[4]赵承承.小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的教学研究[J].安徽教育科科研,2023(12):18.

[5]岳从领.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教学探究[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3(10):05.

[6]寿清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开放·实践”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3(09):21.

[7]王红云.基于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建设方案探索[J].吉林教育,2023(09):20.

[8]吴晓玲.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率[J].天津教育,2023(07):11.

[9]林冬芳.浅谈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J].考试周刊,2023(06):21.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