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程中思政资源的发掘与提炼

2024-06-16 03:08赵继康马天香曹玲
甘肃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提炼发掘通用技术

赵继康 马天香 曹玲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书育人各个环节。文章通过古代科学技术典籍、古代科学技术成果、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文化名胜和历史古迹、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等角度来循迹溯源发掘和提炼通用技术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具体化、生动化的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载体,在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充实通用技术与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资源。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思政;资源;发掘;提炼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9—0020—05

人类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我们通过追溯技术历史、展望技术未来走进技术世界。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物质、精神财富的积累形式之一。通用技术是目前世界技术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特征,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用范围广阔、育人价值十分丰富,并且和专业技术相区别的基础性技术,是满足高中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必需的技术。

发掘和提炼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既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将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保障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完成,发展素质教育,提升课程思想、科学、时代、系统、指导性的必然要求。

一、通用技术与课程思政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同时明确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是教育领域中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1]。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2]。通用技术课程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必备品格,习得关键能力。

如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古代科技文明成就和近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发掘和提炼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全方位渗透于课堂教学,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进而增强其使命担当,是当前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亟待深入研究和破解的难题之一。

二、通用技术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和提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在物质文明上的复兴,更是在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胸怀、文化形象上的复兴。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循迹溯源和发掘提炼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科学技术典籍和成果成就、文化名胜和历史古迹、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对普通高中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三观具有重大意义。

1.古代科学技术典籍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产物,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体系,对其溯本清源和守正创新是现代国人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辉煌灿烂,相关科技著作也不胜枚举,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水利交通、建筑机械、造纸印刷等学科。世人熟知的相关典籍,如综合性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天文学类《甘石星经》《周髀算经》、地理地质堪舆学类《徐霞客游记》《水经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农业古籍《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医药古籍《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古时学者十之八九把科举致仕当作正道,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将科技文献资料视为“小道异端”,因此科技文献的整理传承和科技产品的继承发展严重滞后,大多失传[4]。疏源浚流,与古为新。近代以来,无数科技工作者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通过编目、点校、注释、汇编等形式,以及借助现代科技构建古代科技文献数据库等手段,针对我国现存古代科学技术相关文献资料加以系统地整理研究。这既是对古代科技文献资源的保护,也是发掘展示和传承运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智慧成果古为今用,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的具体表现。

2.古代科学技术成果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提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成果,“四大发明”首先会被提及。“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创新智慧和科技成就成果的代表,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发明”并不能概括我国古代的伟大科技创造,亦不足以展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科技贡献,还有更多的古代科技成果需要我们去探索发掘和传承创新。中科院曾筛选出三类88种我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它们全部具有毋庸置疑的高度原创性,能够鲜明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并且均对世界文明进程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技术发明类包括水稻栽培、酿酒、养蚕、茶树栽培、钢铁冶炼技术、新莽铜卡尺、瓷器等,工程成就类包括都江堰、长城、大运河、紫禁城等[5]。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88种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外,还有许多沧海遗珠,比如榫卯结构、制陶技术、算盘、弓弩、吊桥等,时至今日,这些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现存建造规模第一、保存最好,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紫禁城能够屹立600多年不倒,其建造所使用的榫卯结构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榫卯是一种构件连接方式,它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其功能,广泛运用于古代将木材列为最重要原材料的建筑、家具和各类器械中。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榫卯结构的产生和使用能溯源至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魔方”的益智玩具鲁班锁、孔明锁,也大多运用了榫卯结构。“用玩具的方式诠释榫卯文化”的新兴榫卯玩具,如国博衍艺榫卯积木“古代中国兵俑系列”、小米有品与上新了故宫联名的千年榫营造积木系列、重拾营造的中国古风建筑四方馆记、敦煌神沙亭等,既是对榫卯这一中国建筑灵魂和精髓的致敬与传承,也是用榫卯打造属于国人自己连接方式中式积木的开拓与创新。榫卯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既体现了儒家的平和中庸,又折射出道家的阴阳相生相克,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3.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纯碱,化学名称碳酸钠,是纺织、肥皂、玻璃等工业生产必需的重要原材料,也是面条、馒头、面包等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制作必需的疏松剂,所以纯碱曾经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的指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制碱技术被索尔维公会垄断,加之战争不断,纯碱供应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制约着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聘请之下,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于1920年毅然回国。侯德榜面对索尔维法的不足之处,经过夜以继日的试验,于1943年研制完成“联合制碱法”。这一成就打破了制碱工艺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让中国化工跻身于世界之列,为世界制碱技术谱写了新的篇章,其产品不但供应国内,还远销国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分别于1964年、1967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圆满入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创造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奇迹,它们的研制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比生动地诠释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我国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6]。

由“技术救国”到“科技强国”,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其丰硕成果无一不是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4.文化名胜和历史古迹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被世人赞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位于今天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久远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范例。它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设置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入选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它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成为生动展示多元立体的国家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为古时秦陇入蜀必经之路的青泥古道,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大河、嘉陵和虞关境内的青泥岭山脉。随着1933年316号国家级干线公路和1957年宝成铁路投入使用,青泥古道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青泥古道不畏艰险、开拓四方的精神激励着后来人,积淀成一部关于路的深厚历史文化。2015年10月,十天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此路正是从青泥岭脚下通过。如今融合了青泥古道历史文化、秦巴山区民俗风情、原始自然山水生态的青泥岭,静静矗立在徽州的崇山峻岭中,续写着秦陇大地的繁荣。

5.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以神话开始的。神话传说作为当时人类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折射,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一些特征。其中部分内容涉及技术活动,是先民技术意识的特殊体现。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鲜有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相关的技术不是源于神化的圣君贤相[7]。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获得人工取火技能,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一去不返。伏羲氏创立八卦、教民渔猎、制定嫁娶制度、始造文字、发明琴瑟陶埙,人类生活产生了礼仪制度。有巢氏发明了原始巢居,人类渐渐拥有较为固定的住所,实现了定居。炎帝神农氏发明农具种植五谷、治麻桑为布帛、遍尝百草始医药、制作弓箭陶器、开创教育先河,人类渐渐从渔猎进入农耕生活,古代农业文明萌芽。黄帝轩辕氏播百谷种草木,发展社会生产,造文字音律、衣冠舟车,作《黄帝内经》,统一中原各部落,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开始流淌。黄帝、炎帝为中华民族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开创者,被称为“人文初祖”。然而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新技术新发明新发现均是神明恩赐和圣人所为,真正使用技术的一线工匠只能学习传承,不能超越。基于农耕文明的技术文化观念,使我国古代技术严重脱离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错失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飞跃发展机遇[8]。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小说第一回描写关于孙悟空的出生有这样一段:“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9]。千里眼、顺风耳均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特有的能力一直是人类对通信技术的不懈追求。从相机到广播电视,从视频通话到大国重器“中国天眼”,人类观测范围从目所能及不断拓展到宇宙边缘。2020年初投入使用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创造出数项世界之最以及多项发明专利,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观测灵敏度第一高的天文观测设备,可收到100多亿光年外电磁信号。2021年3月“中国天眼”面向全球天文科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一大国利器正式向全球开放,成为“世界天眼”。开放的“中国天眼”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骄傲,向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科学探究注入中国力量。

我国首台自研自制作业型深海设备“蛟龙号”2012年开创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纪录。2021年10月,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下潜至10908米深处,在全球第一次实现对西部凹陷区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2020年底,我国第一个完成无人月面取样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成功将约1721克的“月壤”带回地球。嫦娥五号和“蛟龙号”不仅仅是月球探测器、深海探测设备,更代表着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精神和勇气,它是我国进军深海、进军宇宙的嘹亮冲锋号。

三、结论与反思

基于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研读,对教材的使用以及长期的课堂实践和反思,我们通过古代科学技术典籍、古代科学技术成果、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文化名胜和历史古迹、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五个角度进行通用技术教学中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与提炼。更深层次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技术文明发展史和丰硕成果,铸牢高中技术教育根基,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夯实文化自信根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有效支撑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

第一,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资料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在新时代,我们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成就和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展示我国古代发明创造成果,展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广泛传播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科学地位。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科学技术文明的历史,传承、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播我国珍贵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科技。力争在课程学习中形成对技术的亲近感、敏感性,催生对技术文化的感悟,促进学生在技术意识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第三,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回顾和展望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和成果,既是对“科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基赋能”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也是对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第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循迹溯源挖掘和提炼历史文化名胜和古迹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丰富通用技术课程思政资源,对学生认识理解和创新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提升家乡文化认同感提供了鲜活案例,同时对普通高中生形成技术方面生态文明与环保意识、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有机联系、形成对技术文化的理解与主动适应意义重大。

第五,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和发掘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厚技术意识。串联和引用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中关于技术的案例,既是回顾古人对技术世界的幻想,也是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体系的进一步传承、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播,对于理解今天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价值亦有启迪意义[10]。

通用技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提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构了课程思政理念下通用技术教学结构和内容,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具体、生动的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载体,在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充实了通用技术与课程思政相关理论与实践资源,为同类学校课程思政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7.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政,2023(17):04-07.

[3]王烟朦,许明武.发掘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价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6-14(10).

[4]李明杰,陈梦石,孟彬.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出版七十年回望(1949—2019)[J].出版科学,2019(05):22-29.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No.1785(30):04-27.

[7][8][10]王前,梁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技术意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01-06.

[9]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04.

(本文系2023年度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课程思政在通用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N[2023]22)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提炼发掘通用技术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作文立意的探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浅谈微视频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能力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