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岚岚,1985年生,广西忻城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
摘 要: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大学生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高校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价值意蕴,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现实困境,通过重视红色文化融入的教育价值、创新红色文化融入的教育形式、健全红色文化融入的育人机制等对策,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深度融合,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一站式;学生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091-04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不仅需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需要融入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社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而且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2019年教育部以西安交大、华中科大等10所高校为试点,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索,随后陆续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全国高校中渐次铺开。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深入研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对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红色文化在推动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学生群体将是我国未来建设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激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生命力,必将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1]。
(一)补足精神之钙,实现思想引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力军和接续力量。红色文化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实践过程中,彰显出无比强大的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大学生的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诉求多元的背景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带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冲击下,部分学生出现价值选择困惑、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基于此,借助“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二)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种树必培其根,种德必养其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红色文化始终与爱国主义情怀紧密相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艰苦奋斗、不畏强敌、勇于拼搏、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
(三)延伸第二课堂,助推思政教育
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有数据表明,学生在社区度过的时间约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红色文化作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厚重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先进思想,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除了利用红色文化浸润思政课堂,高校还应把学生社区作为第二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拓展红色文化的宣传影响力。如通过创建富有特色的红色主题论坛,开展红色微课比赛和红色经典朗诵,观看影视剧、动漫、艺术展览等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使之在情感上产生触动,在学习历史中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凝聚力量,进而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长河,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现实挑战
自2019年全国多所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改革以来,学生社区文化育人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试点工作,以点带面,迅速推广到全国高校,积累了一定经验,成为高等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学生社区文化育人阵地的主体性作用依然未得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还存在教育价值认知不深、育人形式有待创新、育人机制有待健全等困境。
(一)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价值认知有待提升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及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教育价值认知还不够深刻。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顶层设计的思考。普遍存在软件与硬件不平衡,仅关注搭建社区完善的硬件平台,但如何形成系统化研究、高层化推动、全要素化聚集的工作闭环有待加强,特别是对学生社区注入文化育人元素的探索不够深入,仍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区的长效机制。二是学生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不强。在打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实践中,存在部分教师引导性不强、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部分高校存在“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好”的现象,导致教学相长的理想愿景和现实图景大相径庭。三是师生的互动性不强。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区习惯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进行育人,此种简单粗暴的育人方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还是参与,学生始终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社区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进而缺乏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错误地认为红色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价值不大。
(二)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形式有待创新
红色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素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学生社区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渠道单一,形式缺乏创新,感染力和吸引力较弱。一是部分育人主体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对红色文化的实质精髓理解不到位,对红色文化诠释仅停留在表面,在如何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认知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在传承与延续中进行创造性、突破性的教育还不够,未能深入挖掘和灵活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文化活动。二是部分高校党团日活动呆板。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积极活跃和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部分高校在开展宣传红色文化活动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忽略了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发展,缺乏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的互动和走心交流,引发了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造成教育的低效甚至失效。三是高校学生社区活动形式主义明显。部分高校仅在一些重要的节庆日、纪念日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存在“搭便车”的行为,或者是被动式嵌入一些常规性主题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况。这些举措显然与以学生社区为切入点、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以活动策划、内容安排和现场互动为重点的先进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存在差距,难以取得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教育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机制有待健全
高校学生社区红色文化育人既是一个时代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集行为主体、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信息渠道、宣传动员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实效性不强。专任教师、思政教师下沉社区的主动性不够,在走出去教学、留下来交流等方面动力不足、底气不够;学生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存在应付和敷衍心态,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上没有形成双向奔赴的情感共鸣,难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格局。二是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滞后。部分高校平时对学生关于当前世界、国家和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焦点、兴趣点、关注点缺乏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收集梳理和反馈,造成育人主体对个体学生实际的思想情况没有明确的认知,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导致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期盼差距明显。三是考评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区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制度保障,未能建立起常态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比如,对活动开展有规划无计划、有计划无行动、有行动无约束,特别是考核指标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度不高,这些都影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效。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策略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资源。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筑牢学生意识形态思想防线,是落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困境,笔者认为,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着重从教育价值、教育形式和育人机制三个方面发力。
(一)重视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教育价值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职能部门、学院、学生自治组织等多部门的庞大工程,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多元主体发力、多部门协同的育人机制。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社区红色文化建设,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通过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考核督察,推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社区,同时把红色文化教育成效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切实改变部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生社区只是大学生居住的场所,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只是后勤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和教师可以不参与”等不良观念,真正做到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汇聚文化育人合力。
其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决定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效果。高校要选优配强教师队伍,注重在教学一线选拔、培养教师,在红色革命基地培训、锻炼教师,在社区文化教育评比中激励、引导教师,让他们牢固树立借助红色文化教育学生的鲜明导向。
最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文化治理的核心要求是以生为本。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应坚持社区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理念,充分保障学生组织在社区中的主体性地位,避免将学生组织简单地当成职能部门活动的搬运工。高校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意见,广泛收集学生对红色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把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作为红色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高雅的红色文化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领悟,增进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调动学生参与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二)创新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教育形式
传承红色基因,要顺应新时代、面向新青年、把握新潮流,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建立立体化育人格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首先,丰富“红色社区”,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红色元素在涵德化人、铸魂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区文化阵地,通过社区的橱窗、标语墙、挂图等广泛宣传红色文化,切实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范围,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开设“红色讲坛”,邀请退役老兵、著名专家学者、典型模范人物到高校社区宣讲红色故事,激发革命斗志;举办社区文化节,利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师生开展红色书画作品比赛、红色知识竞赛、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情景剧表演和红色经典读书沙龙等活动,将红色教育落细落实。
其次,开展“红色实践”,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高校要结合本土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常态化、分批次组织师生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假期红色调研,主动上门拜访老红军和红军后代,策划一批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进行互动式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沉浸到革命峥嵘岁月的场景中,领略英雄本色,培育师生的思想认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引领力。
最后,拓展“红色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高校要创建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区红色主题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色主题互动,同时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把握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动权、掌握非主流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以采访身边先进人物的方式对话一批事迹典型,以辩论赛的形式研讨红色文化的价值范式,以电影、动漫、流行歌曲、艺术展览等形式展现传播红色历史,以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形式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在“红色社区”的文化浸润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三)健全红色文化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红色文化资源要有效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也需要建立健全育人机制。
首先,完善育人教学机制。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社区这个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一是要强化教育队伍培训。高校要围绕红色文化教育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找准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共性短板,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举办一批短期研讨班,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红色文化知识结构。二是要强化信息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谋划、实施、总结、反馈和评价的工作闭环体系,防止教与学脱节,特别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梳理每一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自我总结与他人建议相结合,全面总结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定期动态优化活动方案设计,把学生想要的与教师能给的有机匹配起来,真正把学生反馈的信息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驱动力。
其次,建立育人联动机制。高校要统筹各方,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思政教育各方面全过程,压实主体责任,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全覆盖工作格局。为此,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利益共同体,把社区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文化建设中,制定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善于调动高校机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不分你我和彼此,形成内部小循环,推动各行为主体集中精准发力。此外,高校还要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善于借力打力,厘清理论与实践的边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最后,制定育人长效机制。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不是一时的活动,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学校的常态化工作,因而要建立健全机制。一是构建决策协调机制。高校要建立高举高打、高位推动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红色文化教育战线的话语权和引导力,学校党委应定期听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汇报。二是构建激励保障机制。高校要强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定期表彰一批红色文化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把表彰成果与个人绩效或者职称评定挂钩,真正让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有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三是强化投入保障机制。红色文化进高校社区建设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迫切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高校要切实提高红色文化教师队伍的待遇补贴,加大专项资金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教师表彰机制,牢固树立起“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也重要”的工作导向。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深刻的教育功能,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区的有效策略,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悟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切实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庄海龙.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周远,张振,岳娅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生成、结构要素和现实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22(19):53-55.
[3]史龙鳞,陈佳俊.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观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3):149-154.
[4]李成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57-58.
注: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实践与研究”(2023SZ205)的研究成果。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