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研究

2024-06-15 14:03张小波
甘肃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语文价值

张小波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大思政课”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够和思政课程产生协同育人效应。然而,高中语文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够高、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不够灵活和多样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指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了在导入环节、学习任务、师生互动、作业设计、课后阅读、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思政;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1—0019—04

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频共振,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言行举止产生影响,最终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1]当前,“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行,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高中学段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出现了许多问题。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意识还不够强、积极性还不够高,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不够灵活和多样,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语文课程思政的进程。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如何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更好地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促进师生素养的同步提升。对学生而言,高中语文课程思政不仅能满足他们获得学科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学习需求,还能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人文美,从而自觉提升审美能力和道德品质。对教师而言,课程思政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增加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在教学活动中灵动自如地开展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2]。

2.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很强的特点,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素材,能使方向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效能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同步进行思想启迪、引导,产生协同育人效应,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二、吃透教材,扎实备课,发掘思政元素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18个学习任务群,各有目标任务,相互渗透延伸。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1.在单元导读中发掘思政元素。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读内容中包含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精研细读单元导读的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的内容,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发掘思政元素。以必修上册为例,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部分主要有二至三段组成,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单元的导读部分都是三段;第四单元和第八单元是学习活动实践单元,只有两段。在这种结构下,编者会按照一定的思路编写单元导读部分,一般情况下,三段的单元导读内容中,第一段主要陈述本单元的人文作用,第二段主要介绍选文情况,第三段体现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会涉及特别明显的思政元素。对此,教师要把握这种规律发掘思政元素。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读内容的第三段中写道:“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内容的第三段中写道“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内容的第三段中写道:“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这些语句就点明了思政教育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2.在学习提示中发掘思政元素。每篇选文后面附带的学习提示部分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容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指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效率,还能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核心素养目标。对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理清语段内部的逻辑关系,找准关键语句,发掘思政元素。例如,《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中这样写道:“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都有深邃的思考,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从这些语句中就可以发掘出“感恩”“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思政元素。

3.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发掘思政元素。单元学习任务作为一个单元学习活动的收尾部分,具有很好的总结作用。这部分内容中会安排一些实践内容和写作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编者结合选文内容精心编排的任务,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对此,教师要仔细揣摩单元学习任务的各部分内容,发掘思政元素。例如,“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一)。“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一)。教师就可以从中发掘出“抱负”“责任”“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

4.在课文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每个单元的选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要结合单元导读和每篇课文的学习提示,精研细读课文内容,从课文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例如,《与妻书》中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些语句表达出了革命烈士林觉民对妻子和国家的深挚的爱,作者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小我”的层面提升到“大我”的境界,体现出了甘愿牺牲“小我”,为国家献出生命的高尚情操。对此,教师就要从中发掘出“心有大我”“爱国”“矢志报国”等思政元素。

三、巧妙设置,点石成金,推进语文课程思政

1.在导入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导入环节是整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导入情境,将思政教育融入导入环节中。例如,在设计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的导入环节时,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这一内容设计到情境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了解领袖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心得。又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把“共和国勋章”作为切入点,播放习近平总书记为袁隆平院士颁授“共和国勋章”的视频,再让学生讲述自己从新闻或相关书籍中了解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相关事迹,在此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之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2.在学习任务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习任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对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根据各个学习任务的衔接需要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的风骨”这一学习任务:攻伐频频的时代,当国之不存、家何以堪的时候,所有有风骨与气节的君子们,要以“我血荐轩辕”,生活在新时代相对和平时代的我们要以自己的力量捍卫祖国的安定,我们该怎么做?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两个方面来分享和交流。在《〈窦娥冤〉(节选)》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演绎”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分析角色达成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悲剧意蕴、培养共情意识、体会良知与悲悯情怀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围绕“友善”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此渗透思政教育。

3.在师生互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系列动态活动,这种互动是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具有1+1>2的效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生成师生互动、启发生生互动,并且在互动和评价的过程中找准时机融入思政教育,以此深化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劝学》一课中,荀子在文中提出并阐释了关于学习的观点,讲述了学习之道。教师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寄语,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学习,锤炼锻造自己,为强国建设积蓄力量。又如,在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可以围绕“工匠精神”开展师生、生生互动。教师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讲话来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化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理解劳动的价值,进而引导他们积极劳动、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其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品质。

4.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过程性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实现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高效衔接,进一步夯实语文课程思政的载体,还能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学科中的思政内涵和育人思想。例如,在学习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以及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之后,在作业设计中便可设置以下自主学习活动:阅读马克思在高中毕业时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并写出感想,以此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感受马克思的崇高精神,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在课后阅读中融入思政教育。读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人生价值、汲取成长养料。2023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推荐红色经典篇目、革命文化篇目或者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题相关的古典文学经典篇目,可以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也可安排时间开展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以达到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完《沁园春·长沙》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朱德的《赠诸友》、陈毅的《梅岭三章》等红色经典诗词,引导学生体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在阅读《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从中领悟文本资料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6.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是对学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设计出融合思政、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家乡文化生活实践活动(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学、走访等方式调查和研究家乡文化生活的特点,感受和分享家乡文化生活的魅力,思考如何让家乡文化生活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提升家乡文化生活的品质。也可以根据教材篇章中的案例内容,设计一些志愿服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其他节假日到社区等实践场所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增强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感悟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此外,还可以结合选文,引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像《窦娥冤》《雷雨》等戏剧作品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等对话性较强的作品,在编演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思政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坚持目标导向,深研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内容教育的高效结合,从而“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切实推动语文教学思政变革,提高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推动“大思政课”落实落地,以此培养胸怀“国之大者”、堪当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07.

[2]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01):112-120.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中语文价值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