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六融入: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2024-06-14 07:59:47张振霞刘亚群孙延杰陈晓芸邹湘辉郑玉忠
大学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融入实践策略

张振霞 刘亚群 孙延杰 陈晓芸 邹湘辉 郑玉忠

[摘 要]分子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文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讨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策略。首先,深入挖掘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验;其次,实施“思政+”六融入策略,即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践课堂、第二课堂;最后,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实施上述策略,能够有效强化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领,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学习同向同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核酸和生命的奥秘,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实现学生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思想境界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实践策略;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75-05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共建“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协同的全课程育人格局,是新时期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2]。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深度揭示生命的奥秘、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也是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传授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技术的价值,并培养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伦理意识,进而同步提升课程知识、职业素养和思想境界,是当前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广泛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学科,它从分子水平上真正解释生物世界的奥秘,是由被动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3]。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医学和工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他们将来从事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开发等相关技术工作提供必要基础。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构建和发展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掌握以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4]。

第二,掌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练运用基本实验技术,正确操作相关实验仪器,接受基本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反思、批判性思维和行动研究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实验行动能力和实验素养,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在深入理解遗传中心法则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和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形成对重要生物学事件的独立认识和思维。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作为高校生物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专业性强,但学时有限。此外,部分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意识有待提高,他们往往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点和研究进展的讲解,而忽视了其思政育人功能[5]。在新时期“三全育人”背景下,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思政思维,树立思政观念,并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分子生物学教学环节[6]。实际上,课程与思政可以实现多维度的融合。例如,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践课堂、第二课堂等,使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学习同向同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核酸和生命的奥秘,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因此,教师应专注于思政课程设计,深入挖掘本课程的科技伦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并在课内外全面渗透思政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

三、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六融合”教学体系实践策略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

修订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从每个章节中深入挖掘知识点内涵及相关思政元素,以思政理念引导专业知识传授,确保“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驾齐驱,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灵主体,达成“价值传播凝聚知识底蕴,知识传播实现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1]。例如,在“生物信息的传递”章节中,通过讲解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的原理、机制及产物的后加工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规则意识和生命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染色体和DNA”章节中,通过探讨“DNA复制的忠实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忠诚、公平和精准意识,尊重自然法则,并激发他们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各个章节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强调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环境生态责任意识的审视。通过实现课程目标,期望学生能够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求实严谨,提高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以及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

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明确在各章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思政思维的引导下,教师将社会案例、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等引入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其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契合。这不仅能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体现课程的前沿性与时代性,还能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8]。

在介绍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分子生物学与诺贝尔奖之间的关系,如桑格两次获诺贝尔化学奖、麦克林托克81岁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科恩伯格父子同获诺贝尔奖等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传递科学家坚持理想信念、精益求精、继往开来、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辉煌历程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团队奉献、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并树立为国家科技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伟大理想。虽然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起源于西方,但不少课程内容和原理在中国古籍也有所体现。此外,在当今学科前沿与重大发现中,看到了诸多中国学者的身影。因此,借助这些事例与国内时事,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民族性、文化性与时效性,从而优化课程思政品质[9]。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追踪科学前沿,从国内和国际视角出发,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课程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显”“隐”结合的形式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有效融合,构建了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课内课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形成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6]。

例如,在讲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时,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和主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具体步骤如下:利用学习通平台布置线上作业→学生小组分工→查阅文献资料→组内讨论→形成观点→线下集中展示→翻转课堂→阐述观点→讨论答疑→教师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提升→线上展示学生作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布置任务、进行小组分工、安排观点展示,并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知识原理和应用价值的同时,能够主动追踪科学前沿,从国内外视角出发,构建客观严谨的知识体系和生命观。这一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行动研究,以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

(四)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方法

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内容微观、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特点,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措施,并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从而完善课程教学工作。

除正常讲授与互动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通过引入典型事件、采用潜移默化式教学、常态化课堂讨论、读后感分享、专题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和创意课堂组织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备受关注的转基因安全性事件,并根据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价值。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辩论赛的课堂形式,以“转基因食品吃还是不吃”为辩题,让学生自行组队、形成观点,并发挥他们的师范专业优势。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为专题,采用讨论式学习,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分工、讨论总结、课内分享。当课时不足时,则以“基因工程改变人类生活”为题,采用微课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自行完成。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微课、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原理。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双刃剑”的特点。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实事求是、尊重生命和伦理的品质,并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思政融入实践课堂

1.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实验课

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开设实践课堂,参考国内外优秀实验教材,并结合实际实验条件,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构建“讨论—探究—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持续更新实验内容。

将实验课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其规范化、专业化、思维化,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先进性、代表性和科学性[6]。通过实验项目的实施,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实验课堂注重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开展实验课教学,结合实验讲义、PPT课件、视频动画、实物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手段,将课程思政融入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反思总结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联系。此外,实验课堂采用分组任务的形式,每组分配2~3个任务,要求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操作和设计,共同完成实验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实践课堂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和收尾阶段,包括试剂配制、培养基灭菌、枪头装盒、实验台面清理、仪器归位等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分子生物学的整体实验设计方案、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实验素养,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4.建立合理有效的实验课评价体系

以往实验课仅凭实验结果评价学生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片面。因此,在思政思维的引导下,教师应着重关注实验报告的写作内容,特别是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和反思总结部分,认真考查学生的基本认知、操作技能、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子生物学实践环节的严格规范训练,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六)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

为构建分子生物学课后作业实践运用体系,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通过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显性教育,并利用课程网站发布预习任务和思政议题。例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分子生物学课程微课比赛,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赛,围绕分子生物学发展史、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社会生活相关案例、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研究技术等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6],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能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现状和科技前沿,主动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从而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同时,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中的有效应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营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依托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依托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和研究平台,将科学研究融入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专业导师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课外科研活动,参加科技竞赛、技能比赛、专业赛事等;采用Capstone课程、毕业论文、导师制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担任实验室助理或科研助理,学习实验技能,培养实验素养,并参与教师教学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

四、建立“过程+多次+能力”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教学评价机制,遵循“过程考核、多次考核、能力考核”的原则,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评价体系应涵盖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核三种形式。其中,期末考核试题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知识,着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增设开放试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能力,认识其在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

针对性地设置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形式,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度、团队协作、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隐性元素纳入考核范畴[9],形成“过程+多次+能力”的考核方式。采用线上线下作业、线上讨论、课堂面授、双线评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实时反馈和提醒。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强化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检验,推动评价体系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而改变传统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9]。

五、结语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深化思政教育工作。专业课程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的思政内涵,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实施嵌入式思政教育。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通过“思政+”引领六融入教学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这一改革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9-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张松涛,卲惠芳,姬小明,等.课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探索[J].决策探索(下),2020(9):45-46.

[3] 马克异,牛东红,李文娟,等.将“课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32-233.

[4] 刘丽莉,邹择芬,汪露,等.“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6-11.

[5] 张帆涛,蔡险峰,陈雅玲,等.例谈《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43):56-57.

[6] 罗晓婷,许春鹃,洪芦燕,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1,41(10):2307-2314.

[7] 林英,司春灿,罗嗣佳妮.思政元素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2):53-57.

[8] 郑梅竹,陈明惠,王文丽,等.分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4):93-95.

[9] 陈香凝,高迎莉,丁祝进,等.思政内涵融入《分子生物学》SPOC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2):167-169.

[责任编辑:梁金凤]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融入实践策略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52:09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04:56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7:13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28:30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6:21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