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4-06-14 16:36:09李文静栗觅
大学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信息化建设互联网

李文静 栗觅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教育行业带来了冲击。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具有时空受限、个性化缺乏、知识获取途径单一等不足,“互联网+”技术为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了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29-0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加速深度融合,催生出传统行业新的发展生态,使其优化升级转型以适应当下的新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在此环境下,“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1],它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有助于推动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成为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2]。

传统教学采用线下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教师能够在授课过程中有效捕捉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反应,并及时地调整授课方式、进度及内容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吸收与掌握。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具有强交互性这一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其受授课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知识获取途径单一等缺点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2年11月,“互联网+”的概念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被提出[3]。2015年,我国将“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其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并于2019年两会将“互联网+教育”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5]。这为传统教育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推动教育与时俱进。

(一)“互联网+教育”的机遇

首先,“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教学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学习,提高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其次,“互联网+教育”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升其学习效果。最后,“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推送丰富的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在给传统教育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线上教学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从面对面的形式转变为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字、声音、视频等的交流,师生之间更多的是知识和信息层面之间的交流,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 教学手段与教师素质有待优化,以适应新教育形势的要求。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同时了解、学习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学生的学习专注度、深度有待提高。“互联网+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然而,对部分学生而言,课堂的学习及教师的面对面授课弱化后,可能会因受到网络环境干扰等而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同时还会因学习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和完整而影响学习深度。

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新业态,对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方法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学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深度,强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从优化平台资源管理、教学模块设计、课程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构建课程学习平台,丰富教学活动

教师借助慕课、雨课堂、智慧树、日新学堂等课程学习平台,发布教学单元的课程资源、预习任务、在线研讨内容、课后作业、考试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通过课程学习平台采用课堂签到、投票、随堂练习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在线下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同时,借助学情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知识点掌握情况,助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集中性的学习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形成互补关系。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既能够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性强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又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助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定制化课程建设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课程资源分类放入课程资源库,方便学生获取丰富的线上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点设计或制作相关教学案例,建设在线教学案例库,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全面把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对课程资源进行模块化整合与划分,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加强定制化课程建设。

(三)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全流程、全方位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学情,同时借助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数据、其他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实现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全流程、全方位评价。

可见,恰当运用新技术、新办法,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跟踪式过程性评价,既有助于更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有助于根据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效果及时制订或调整更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电工技术I”课程是北京工业大学为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本科生技术基础课程,在北京工业大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依托于日新学堂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对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反馈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设计,如图1所示。下面结合该课程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内容进行具体说明,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控制电器,掌握电机起动、反转等控制电路设计方法等。

(一)课前准备环节

在课程开课前,教师分析学生专业及学习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及计划,收集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料上传至课程学习平台,同时发布课程预习任务。例如,课前在日新学堂平台上发布电机控制相关的课程微视频,使学生了解学习本章内容的意义;布置的预习内容为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使学生熟悉该节课内容,为后续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按照预习任务的要求,完成教学视频的观看及相关资料的学习,记录课程重难点,完成预习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借助课程学习平台与老师互动。

(二)课堂授课环节

课堂授课环节中教师采取线下课堂讲授为主、线上互动考评等为辅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课堂讲授,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利用动画呈现常用控制元件(开关、接触器和继电器等)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电路的控制作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控制元件工作原理及控制电路设计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依托于日新学堂平台,结合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反馈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及在线测试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通过线下课堂学习和线上课堂活动,能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可据此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课后反馈环节

课堂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日新学堂平台发布课后作业或思考题,巩固该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或思考题并将完成结果传至日新学堂平台,教师据此了解学生对该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设置讨论题“电机的制动如何实现?”作为该节课的课后思考题,学生在课后进行回答并上传平台。这道讨论题为该节内容的拓展,可在该节内容电机反转控制的基础上打开思路进行回答。这样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对电机反转控制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学生对反转控制电路应用方面的认识。此外,组织开展课后在线答疑,借助日新学堂平台讨论区功能或微信群等,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教师通过综合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在线答疑情况,结合日新学堂平台对学情数据进行相关评价,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材料及授课内容。同时,学生可以依托于日新学堂平台复习教学视频,巩固课程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电工技术I”课程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授课及课后反馈环环相扣、形成闭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顺应信息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面向“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建立并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电工技术I”课程为例,将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反馈等环节分别进行设计并形成闭环,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旨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于艳君.“互联网+”下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28-29.

[2] 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4-7.

[3]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概念[J].中国地市报人,2015(3):5.

[4] 成栋.“互联网+”引领下的智慧医疗发展探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4):24-31.

[5] 邓敏杰,张一春.互联网+教育评估:内涵、优势与可能路径[J].数字教育,2019,5(6):8-13.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信息化建设互联网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6:50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5:30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19:12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关于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24:57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2:24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