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自古以来,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先民胼手砥足、披荆斩棘,共同开拓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城——丽江华坪,是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一隅,头顶着同一片蓝天,脚踩着同一片热土,在特有的这片热土上,华坪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华坪,我的家乡,素有中国芒乡之称,在我不知道它的面积、人口的时候,我便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家乡人民的热情好客。作为土生土长的华坪人,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我们,已经没有温饱的困苦,而许多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种下芒果这棵致富树。华坪的芒果始种于1965年,而芒果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伴着华坪芒果产业发展出生的我,历经着华坪芒果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经历着华坪如何一步一步念好“山”字经,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果”。
我所在的荣将镇龙头村是华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芒果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次从家到镇里的中学,除了公路两旁是茂盛的树木,放眼望去基本上是成片成片的荒山,零星的土墙房坐落在荒凉的山坡上。
那时候总听到父母提及的词是新农村建设,在村里发放的书籍中,有新农村的面貌描写和生动的图片。毫无疑问,那时候心里的新农村是宽阔的路直接铺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是统一风格的屋舍,青瓦白墙的独栋小洋房,屋舍坐落在果园里,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汽车。
那时候总在心里想,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的那天,应该还有好几十年吧。但是村里的变化,随着时光的洗礼,一点一点地从最初那个质朴的孩子,变得亭亭玉立。
“要想富,先修路。”确实也是这样,村里的变化,最明显的便是从路开始。记得小时候,到达家家户户的路基本上是羊肠小道。除了对面老一辈修的一条公路外,基本上都是泥巴路,村里的人不论是赶集,还是把家里的东西拿到街上卖,都要走很长一段泥路、小路,才能坐车。记忆犹新的是,我家周围便只有一条50厘米宽的小路,有的地方更窄,坑坑洼洼的,我最怕的就是晚上走这样的小路,记得好几次我摔倒在坎下。后来,随着家乡不断地发展,特别是我家旁边修建了一座小型电站,路终于挖到了我家屋后。
路修到屋子后面,最大的变化就是,爸爸妈妈和周围的叔叔伯伯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芒果了。当时大家听到同村的果子山有几家种植大户种了上千棵的芒果,于是大家便在自留山上种芒果,我家被修电站占用的荒废的田地也都种上了芒果。
后来随着芒果树的长大,每年芒果的产量越来越大,我们住在路周边的几户人家,商量着每年芒果收获的季节,把路修一修。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一幕便是,每年卖芒果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推车的情景。那时候的路虽然通畅了,但是是泥巴路,所以每年下雨的时候,路面都会被冲刷得满目疮痍,即使是卖芒果前一天修了修,但是万一下了一点点雨,路就特别滑,运东西出去特别吃力。
和我们几家的情况一样,当时大部分人家的芒果种出来了运出去特别的麻烦,有靠人背马驮运出去卖的;有像我们几家,有一条原始的路,通过自家的手扶拖拉机少点少点地运到大货车上;最好的就是路到了果园里。
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家种植芒果的技术越来越好,芒果的产量越来越高,在政府的招商引资和推介下,家乡的芒果规模越来越大,价格也逐步好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要把芒果种植好,首先就是要打通芒果走向外面的路,其次就是把芒果的品质提升,种出好的芒果。虽然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做起来这还是一条比较艰辛而又漫长的路。
不过漫长艰辛的道路上,如果弥漫着温情与希望,那么美好终究战胜一切恐慌。在发展壮大芒果产业这项事业上,华坪各族儿女始终将这份温情贯彻始终。其实,这也许是深入骨子里的团结奋进,镌刻在往昔岁月里的从容。从小时候记事起,我觉得周围叔叔伯伯,是亲人,也是邻居,亦或是从来没分过家的一家人。大到建房子、小到栽种几畦小菜,大家都是互帮互助的。
那时候的我,感觉周边的世界有一种纯粹的美,相处在一起的人都是掏着心窝对对方好。在这方宁静的世界里,大家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让自己的家人更幸福。不知道这是一种精神血脉的延续,还是这种团结奋进、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一直长存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身上。
单单从现在华坪芒果产业发展壮大之后来看,能维系好一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然也是华坪的每一位果农精心地付出,也将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光大。卖芒果的日子,周边的邻居都来帮忙,去袋子、摘芒果、装果、背果,亦或是把打包好的果子搬运到车上,大家始终都是不遗余力的帮忙,让一年的收成画上圆满的符号。
其实,在华坪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只是芒果产业,还有柑橘、雪桃、花椒、茶叶等高原特色产业,丰收之际,都能看到不同的民族相聚一起,共同劳作,把辛劳化作手中的努力,把幸福写在微笑的脸庞。
我记得最深刻的是,一次到县里的另一个乡镇永兴乡永兴村三股水自然村采访的时候,当时茶园里有傈僳族、彝族、汉族同胞,大家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在茶园里忙碌的情景。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三股水自然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了几十亩的茶,每到采茶的季节,都比较繁忙,周边习好村的彝族同胞又没有种植茶,种了桑葚,所以,采茶季大家便三三五五地相邀到三股水采茶,周边村组不忙的村民也会到这里帮忙。
所以,每到采茶的时节,在青青茶园里,便能看到几个民族共同劳作的和美画面。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与品格的延续与弘扬,不论在什么时代,团结奋进的画面最是感人。也许也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温情,让不少特色产业在华坪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截止2023年底,华坪县芒果种植面积达45.9万亩,县域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鲜果产量44万吨,农业产值28.6亿元,芒果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果农人均鲜果收入32640元,芒果已经成为华坪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曾经上中学时每周路过的荒凉的果子山,现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子山。如今的龙头果色天香乡村振兴示范点,宽阔整洁的道路直通山顶,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大别墅,大家开着汽车种芒果,而且依托万亩芒果示范基地打造了芒果庄园、芒乡文化馆、示范民宿、“两山”精神展示馆等,逐步将果子山打造成集科研、标准化示范种植及观光、采摘、沉浸式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全国一流标准化芒果种植示范园。
欣欣向荣的产业,离不开在华坪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各族儿女。在华坪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民族,早在秦汉时期,这块土地就纳入了中央版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著民族与汉族移民共生共荣,团结发展,书写着一部辉煌灿烂的华坪史。所以,今天的华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群众,依旧用热忱的生命,书写着华坪团结奋进的史歌。
华坪人民家喻户晓的雾坪水库,便是史歌中壮丽的一个篇章。第一次抵达雾坪水库的时候,我被这座大山深处的水库深深震慑。特别是聆听着修建雾坪水库的故事,华坪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像流淌过心尖儿的暖流,久久冲荡着我的内心。
因伐木作业不幸光荣牺牲的陈凤贞和王桂莲留下的姑娘坟的故事,每次到姑娘坟前缅怀的时候,她们的精神感染着我。还有破石时被巨石夹在石缝中光荣牺牲的徐加明、由22名青年妇女组成的标兵“铁姑娘排”、以雾坪水库为家连续在雾坪工作31年的“左叔叔”左明杰、失去一只眼睛还不退出雾坪建设的郭爱元、为支持水库建设举家搬迁的宁蒗县彝族同胞289户1044人……雾坪水库修建过程中先后不幸有78位民工伤残,39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有这样一批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雾坪水库壮丽的诗篇。
43载春秋,华坪县几代人践行“红旗渠”精神,同心浇筑了惠泽万家的世纪工程。远眺平静的雾坪水库、站在姑娘坟前、聆听着建设者们的故事,时空交错间,草木枯荣,春风又起,那个时代的筑梦人用他们的精神点染着后世的逐梦人。
可以说雾坪水库的建设史是一部浓缩的华坪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奋斗史,更是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雾坪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将来。
“华坪儿女多壮志,敢引银河下九天……”吟诵着《雾坪颂》,让我想起了身边的榜样——张桂梅老师。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她一直在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作贡献。她扎根华坪数十载,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截至目前,共为2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11万余公里的家访之路,道画着民族团结的温情力量和深刻内涵,也点燃了大山深处贫困群众教育脱贫的希望。
每次不论是到女高参加党性教育,还是参加张桂梅老师出席的活动,听她讲述创办女高的经过,遇到的种种挫折,还有家访途中的所见所闻,心里面总会酸痛。有时候实在难以想象,张桂梅老师瘦小的身躯经历着那么多坎坷,而身上却一直有一股不服输的力量,她的精神无不感染着每一位前行的人。
有时候总在想,华坪精神是什么?看看身边的榜样张桂梅老师,我想,张桂梅老师的崇高精神是新时代华坪精神的生动诠释。从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回族五品守备李凤林、为西藏和平解放牺牲的中将朱世贵、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女县长贺九氏、再到为山区民族教育呕心沥血的楷模张桂梅,华坪民族团结的四大人物,用生命奏响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青黛含翠,时光暖暖,蔬果飘香……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放眼美丽华坪,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村民安居乐业。在如诗如画的村落,群众生活一年一个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每年的节庆或者少数民族节日,亦或是重大活动,舞台上,华坪各族群众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传达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共同劳作的和美画面,也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演。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傈僳族的阔时节,还有芒果文化节、旅游文化节,乡村举办的漂流活动、采桑泼水活动等等,无不展示着瑰丽的民族文化,增强着各族群众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曾经在书上看到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已经从跃然纸上到现实生活中,而且不只是新农村的建设,大家从之前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已经逐步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美丽宜居的乡村,建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种上三三两两的果树,品着自己种植的茶,聆听着鸟儿悦耳的歌声,吮吸这空气中香甜的花香,大家在歌声中、民族舞蹈中,也传递出对幸福生活的真情感恩。
民族团结,是华坪永恒的主旋律,2019年华坪县人民政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1年1月19日,华坪县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县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单位32个,市级示范单位59个,县级示范单位58个。相信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华坪县将以有形有感有效的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也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家齐心浇灌培育的新时代民族团结之花,在芒乡大地常开长盛。
责任编辑: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