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花发海棠树,万叠山朝普济门。
这是清代丽江有名的“松竹梅兰四举人”之一的举人王竹棋所作,此联意境深远,为丽江十三寺对联中的最佳之作,至今仍悬挂于普济村后山上的普济寺中。
2024年5月5日,立夏。恰逢假期,回普济村,看望父母,拜访亲友,同时也找村长找一些数据资料。
普济村居于丽江坝西部,属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办事处中济居委会,丽江市古城以西约五公里西山(芝山)脚下,背靠西山,东接中济村,南连中信村,西隔山与玉龙县拉市镇恩宗村相接,北与兴文、开文、龙泉等村隔田接壤,与茶马古道重镇束河仅两公里路程,历史上称“束河八大家”之一。
五月的丽江,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上白雪皑皑,山下的坝子里却是暖阳高照,和风拂过青青的麦田,随处可见的蔷薇花爬满了农家小院的墙头。
独自一人驾车,从城区出发,一路向西,直至马鞍山下,再转向北。
车子穿行于西山游路,路两边都是农田,或是结满红红果子的樱桃园,或是刚刚落花的油菜籽,农人们在田地间忙着采收大蒜。背着背包骑行的游客立于田间或花树下,以雪山田野农舍为景在拍照。
一路上,都是一幅与丽江城区截然不同的田园风景。
看着雪山慢慢地隐入群山之中,只露出一点山头时,普济村雄伟的大门已经映入眼帘。这座大门仿普济村历史上的“魁星阁”而建,古朴的门楼,两边有长廊,“中国传统古村落”牌子悬挂于门柱上。
下午三点,阳光正盛,长廊上坐着很多村中的老人,老姐妹们在闲聊,下棋的两个老头正陷入深思,观棋的人却已经争得面红耳赤。远处传来了一阵笛声,是纳西古乐中的“到夏来”,我猜想那一定是我们村的网红——古乐队的队长姚寿祖。我朝石榴公园里的风景湖望去,姚老师正一个人对着湖水吹笛子,早已进入忘我的境界。看着这一幅人、景、乐共融的景象,脸上已不知不觉布满了笑容。
看着我走过来,老人们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说何必大老远的从城里买来这么多东西,家门口的超市里什么都有,肉、米线、新鲜菜都能买到。听了老人们的话,我都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普济村发展的节奏,也跟不上老人们思想转变的节奏。
三年前的普济村,在我的眼前一一闪过。
三年前的普济村
普济村,纳西名叫“普曲坞”,位于丽江坝西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纳西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同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村落。
普济村为丽江西山一线各相邻村寨来往的必经之地,民风纯朴,民俗古朴,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丰富。普济村以美景享誉丽江,“普济十样景”,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普济村美景的盛赞。普济后山上有一座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的普济寺,由普济村人和典即典僧募集善款所建,藏名“舍培兰辛林”,意为“解脱修行院”,是云南省现存最大的铜瓦殿,属藏传佛教嘎玛噶举派寺院,位列滇西十三大喇嘛寺之列,为僧侣谈经论道重要场所,也是历代文人聚会之所。寺中还有丽江著名文人王竹棋、王运恒等的遗墨,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济村与佛教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普济村人筹善款修建了四座寺庙,普济村的历史上还出现过十位活佛高僧。此外村中尚存“恒吉”(村庙,曾经存放丽江刊刻的“大藏经”)、“楞究都”(煮茶的地方)”、“署古丹”(祭祀自然神的地方)”、“趴蹉丹”(举办法事的地方)、“喇嘛丹”(供养喇嘛的田)、“白马跳箐沟”、“魁星阁”(礼门)“里空”等诸多的历史文物遗迹与名木古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丽江旅游业的兴起,许多村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济村虽然是一个文化名村,村落发展的局限与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一方面普济村离主城区约五公里,与城区相隔未能列入丽江城市发展规划范围之内,相比与城区相邻的村子,普济村发展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村两委班子思想保守,未能与时俱进规划村庄的发展计划,在申报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主动性不足,与普济相邻的束河古镇、中海村、茨满村立足村庄优势,发展产业的时候,普济村还处于观望状态,不敢尝试新路子;再一方面,村民的意识落后。过去的普济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普济村的村民还没能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依然停留着靠山吃山的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模式。
直至2020年年底,普济村依然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但村庄环境脏乱差,经济发展滞后、村民意识落后的村子。尤其是随着猪肉市场需求的增大,生猪价格不断攀升。为了追求一时利益,多数村民盯上了成本低、出栏快的泔水猪养殖。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房前屋后大建猪圈,短短三年时间,普济村泔水猪养殖户就达到30余户,占全村户数一半以上,村内生猪存栏达几千头。村内原有的菜园、果园被肆意破坏,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养殖粪污乱排现象十分突出,空气中弥漫着泔水、粪污等刺鼻气味。所有走进普济村的人,都会掩着鼻子离开。曾经美丽宜居的传统村落一度沦为被附近村庄视为落后的农村,曾经把女儿嫁到普济村为荣的人们,都在告诫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要找普济村的人。
想到这里,心里忍不住一阵悲凉。
三年的砥砺奋进
“阿姐,你又回来看父母了?”正沉思间,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村长和茂根正匆匆迎面走来,身着一身纳西服装,脸上带着笑。
“村长,你又去做讲解员了?”我问他。
“是的,今天来了一伙外省的客人,他们全部都是村长、小组长,来参观我们村,我讲了两个小时,嗓子都讲哑了,村长们还在不停地问,这些外地村官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对普济村短短几年就发生的大变化也感到不可思议。给我留了电话,说是以后还要再来。阿姐,你给我几本关于纳西族文化的书,我要好好的学习一下,不然人家问我的时候,我还真答不上来么。”
“你还有没有事要忙?要不陪我去村子里转转?看看咱们村的变化?”每次回家,总是匆匆来去,今天刚好有时间,想详细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
“刚好客人走了,我准备找村里的小伙伴们商量一下修建房车营地的事情,不过,这事可以等到晚上再商量,走,我今天也当当您的导游,看看普济村还有什么宝贝可以挖出来。”和茂根是一个性格开朗,沉稳踏实的人,虽然年纪不大,在村中却很有威望。
“阿姐,您看看这里。”我们走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墙体公益广告前。
“我记得以前,这里是一堵围墙,因为主人住在城里,年久失修,都是土基墙,快要倒塌了。还有一条排水沟,夏天下暴雨,山上洪水冲下来,一个村子都是淤泥,我家都淹了好几次。没有雨水的时候,养猪户就把粪水全部排到水沟里,臭不可闻。现在,埋了排污管道,也没有人养猪了,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树木花草,到处鸟语花香,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普济村,以为自己穿越了。短短的三年,我们普济村竟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你的功劳可真不小。”听到我的话,和茂根不好意见地笑了,一个劲地摆手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云南省也启动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古城区政府果断采取了城市餐饮行业泔水统一收集、转运、处理。这对以泔水猪养殖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普济村来说,真的是一次大打击。唯一的致富门路断了,普济村该何去何从?产业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致富?村两委班子也在一直寻找帮乡亲们致富的路子,但是,这谈何容易?”
“我记得2021年2月14号,村里召开了一次会议,你还邀请我参加了。我记得那天,会议开始前,你让全体村民先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候,我觉得非常惊奇,还拍摄了一个视频。”想起那天的情景,我不由得一阵激动,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参加农村里的户长会议,在会议前,全村人民激昂地唱一首红歌。虽然唱得不是很标准,但乡亲们都唱得严肃认真,我相信这绝对不是首创,应该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
“阿姐,不愧是搞文化工作的,对这些细节也记得清楚。用文化凝聚人心,这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方式。您也知道,我是一个退伍军人,我在部队里接受过五年的教育,部队的严格的纪律养成的习惯,用在哪里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2021年初,普济一组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村民都觉得应该让年轻人来挑大梁,进村两委班子,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我就当选为居民小组长,我暗暗告诉自己,作为曾经的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战斗,另一个是准备战斗’,作为村干部,就只有一种任务,就是‘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面对普济村‘发展三问’,我们坚定地认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于是,那次的会议,我们才邀请了您跟其他在外工作的普济村人,请大家都来出谋划策,制定普济村的未来发展规划。”
这三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普济村,也一直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规划。因为前期工作做得扎实,普济村申报的项目规划得到了束河办事处及古城区政府、市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和茂根干劲十足,率领着年轻的班子成员,在服从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聚焦“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定位,按照“村里的事情村民议”的原则,就“普济村的环境要怎么整治?基础设施要怎么建设?怎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如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一系列的问题,反复召开党员会、户长会进行广泛协商讨论,初步确定了以路网提升、绿化美化为主的村庄建设规划。并借助政协“协商在基层”“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邀请上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进行广泛协商,进一步明确村庄发展目标、优化了规划方案。
方案做好了,接下来的路更难走,乡亲们都在怀疑,这一群毛都没长齐的小孩,能办好一个村长的事情?大家都不信。但是,这些全村人眼中的小孩,却用自己的能力与担当,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这三年,你也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不容易啊!”我们走到了小菜园里,菜园中长满了鲜脆的生态蔬菜。
“确实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召开一个户长会议,拖拖拉拉一个小时人都到不齐,商量点事情,大家都一副无所谓不信任的样子,说到要修村道让路,拆除猪圈,不准排放污水,有人吵吵闹闹,有人哭哭啼啼,这些我都能理解,也相信自己只要没有私心,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情,大家都会对我改变看法,也会支持我的。于是,我就先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复古井‘愣究都’,这是以前全村人的饮水之源,这里有故事、传说,有文化,也有一代人的回忆,修复古井就是为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再建了这个小菜园,这里是以前生产队的粮场,要致富,先修路,修路就要占用菜园、果园,乡亲们没地方种菜,就来这里种,每家种一样,家家都可以来采摘,天天都可以换着吃,还能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来普济村旅游的人来品尝原生态的菜品,真是一举多得。然后,我们开始规划景观湖、石榴公园、百果园、普济寺徒步栈道、儿童游乐园、‘哈布萨特’烟火普济烧烤营地、民宿——这一步步走下来,普济村完全变了样,村民对我们村两委班子的工作,越来越支持。”
和茂根一边走,一边说,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山脚下,一条笔直的栈道已经呈现在眼前,松涛阵阵,送来古寺悠长的钟声。
普济村的未来梦想
“现在,普济村的基础设施已经差不多了,但普济村的未来发展还是一个大问题,你有一些想法吗?”
“是呀,这几年普济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开始,2021年被列入丽江市美丽乡村,2022年被评为丽江市民族团结示范单位、丽江先锋示范点、云南省级绿美村庄,2023年4月,被列入国家AA级旅游景区。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来普济村,其中也有许多的名人,如前几天来的郑强教授,还有全国各地来普济村交流经验的团队,都对普济村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村振兴规划的第一步,我们已经走好了,接下来的路子怎么走,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村两委班子也讨论了好几次。”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绕回到村口,村前的景观湖,如两面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以及池边的绿树红花,还有湖边古色古香的亭子,湖面上波光粼粼,微风拂面,如游画中。
“阿姐,现在,我们普济家家户户都在起新房子,有的要开民宿,有的要开特色餐厅,还有茶室、书店、星空营地——村民们都劲头十足,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一定不能让乡亲们失望。我觉得我们普济村的最大优势,第一就是文化资源非常有特色,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文化名人,还有许多历史文物遗迹、名木古树、民间文艺和民间工艺也还在村中传承,我们村的古乐队、民间歌舞队都在坚持练习,还有许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村中也有许多年轻人喜欢文艺,我们村现在有‘百人合唱团’、‘青年乐队’、‘阿丽里歌队’、‘普济古乐队’等演出团队,每个节日都在组织文艺演出,非常活跃。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保留得非常完整,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节目也在编排,以后普济村发展乡村旅游,每个村民都会是家乡的代言人。另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村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自古以来,普济村自古以来就有民族包容心,坚持民族平等,除纳西族以外,还有世居的藏族、白族等民族,还有婚迁至普济村的壮族、苗族、傈僳等民族。从外地嫁入普济村后,与普济村人和睦相处,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热心公益事业,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同心协力建设普济村。虽然有这么多的民族聚居在一起,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民族纠纷事件,尊老爱幼、敦友睦邻蔚然成风,是丽江有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下一步,我们准备建一个村史馆,或者是普济文化陈列室,也准备引进一些文化项目,把我们村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有了这样的村落历史文化沉淀,有这么好的国家政策扶持和发展机遇,我们文化名村普济村的‘名头’,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三年前,我们制定的《普济村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正一步一步实现原定的目标,两年后,我们普济村又会有新的变化了。”站在普济村的门牌前,我们再一次望向这个美丽、整洁的村子。
“当初,我们在规划里提出,要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产业转型富民工程、基础巩固便民工程、环境整治宜民工程、基层治理利民工程、社会保障惠民工程、党的建设带民工程。这六大工程,已经启动,但以后还要再继续深化。我们村两委的目标是将普济村打造成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纳西族民间文艺展示中心’、‘农村生态文明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我们不仅要成为丽江的文化名村,也要让普济村走出丽江,走得更远。”
夕阳的余辉,照在和茂根充满自信的脸上,照射在普济村高大的门牌上,也照耀着北面的玉龙雪山,四周青山连绵,村前的田野里麦浪起伏。向东望,便是高楼林立的丽江城。也许是见此情景,丽江玉泉诗社的杨习源社长,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象岭为屏迎瑞色,玉龙相拥舞苍穹。
南依文笔抒豪气,春夏秋冬景不同。
未来普济,又将是一幅如何美丽的画卷?普济村人,又将书写怎样的诗篇?我满怀期待。
责任编辑: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