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另一种生活

2024-06-13 00:00:00杨艳川
壹读 2024年6期
关键词:小康县城孩子

夜幕降临,每次经过小康三期,都能看见小广场上的一群男女,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圈,在打跳。这是少数民族在嫁娶和重大节日才跳的一种集体舞蹈。

音乐的节奏是欢快的,他们脸上,也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他们沉浸在音乐中,手脚并用,扭动着身子,跟着音乐的节律移动步伐,载歌载舞。有戴着罗锅帽的彝族大妈,有戴着毡帽的摩梭大叔,也有穿着流行服饰的汉族嬢嬢。一群人在那儿尽情地跳,还有一些人在旁边围观,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十年前,他们还与大堆的土豆同住一个房间,或是睡在火塘边;那时,他们出门只能靠两条腿走路,买盒火柴买根蜡烛都要翻几座山,才能找到小卖部,现在走出小区门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进入超市,病了痛了马上就可以去医院,孩子上学更近了。

十年前,无论他们当中的哪个,都不敢相信,他们会一夜之间,从山旮旯搬到县城,从乡下人一下子变成城里人,从住木楞房到住楼房。他们做了几代人的梦,在一场脱贫攻坚战中,居然实现了。

十年前,小康家园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苞谷地,到了秋天,农民们收了苞谷,就只剩下一片荒芜,寒风吹拂着枯枝败叶,夕阳下,偶尔能见到一两头牛漫不经心地迈着步子,啃食野草。

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宁蒗将全县居住在“六类区域”18.3%的农业人口全部搬出大山,其中县城的3个安置点就安置了建档立卡户两千多户,一万多人。在全省脱贫攻坚来说,都是一个大手笔。

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高楼耸立,街道宽敞整洁,环境绿化优美,小区周边皆是商铺,人群熙熙攘攘。那是一幅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11个世居民族都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搬迁户生活的细枝末叶,直到单位的挂钩点调整到小康三期幸福家园,我才走入小区。这是一片五层高的建筑群,绿化很好,地面干净整洁,这里有党群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也有篮球场。设施一应俱全。

遇到坐在凉亭下闲聊的搬迁群众,其中一个深有感慨地说:“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种一些荞麦、洋芋,雨水那些不好的时候,还得饿肚子!现在这个日子,真的是好了,新房子亮堂堂的,不怕风、不怕雨,干完活回来,还可以洗个热水澡,想着以前的居住条件,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啊!”

另一个老者说:“以前被慢性颈椎病折磨着,医院远,疼了就忍着,不能下地干活,现在搬到这里后,都没有去医院检查,小区组织了医生专家来小区坐诊,给我免费看病开方,还现场给我推拿,最近按照医嘱,我的颈椎病好一段时间没有发病了,人都精神了不少!”说这话时,老人眼里放着光。

据说,政府在进城安置点选址时,就充分考虑水、电、路、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了小凉山一贯制学校、宁蒗第三幼儿园;新建了体育馆、河滨走廊和公园;进城安置一期二期内设卫生室,进城安置三期新建农贸市场、残疾人托养中心、敬老院;搬迁了中医院,改扩建了泸沽湖大道。进城安置点离县医院、中医院、中小学幼儿园、超市、农贸市场都很近,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楼房,真正让“一方新的水土养一方人”。

大山,属于这些离开大山的人,他们在闲聊中,常常把曾经居住过的那个小山岗挂在嘴边。倘若不说,仿佛那些村庄就会偷偷溜走,仿佛这些人就成了故乡的逆子,仿佛他们就是来路不明的人。走了一个,又来几个,春天小区的凉亭,显得格外热闹。

我挂联的是清泉社区幸福二组2栋3单元的5户,都来自永宁坪乡的自然村落,现在全部都是脱贫户,杨务国家搬到县城后,两口子就近务工,做保洁,赡养年迈的父母,两个孩子就近在三幼读书;金涛家是6口之家,靠当护林员、在县城送外卖维持生计,三个孩子就近念中学;沙拉根老两口患慢性病,儿子儿媳搞建筑,孙子孙女在念书,成绩不错;肖锋两口子在江苏打工,做足疗,收入不错,家中老人带着孩子念书,典型的留守儿童……

他们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在看电视,孩子们在做作业。

几家的老人都说,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辗转回到永宁坪老家的土地上,种下土豆、荞麦,然后等待着秋天的收获。他们把带着泥土气息的土豆和荞麦,运到县城,搬进小区,抬上楼房,填饱肚子,让日子殷实。

无一例外,无论他们种地,或是打工,无一例外地都想经营好这个小家,把子女培养成人,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城里人。

他们说,刚搬到县城那会儿,政府和小区派人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日常生活,开展家庭用水用电、交通安全、卫生健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引导他们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在小区成立了“安置点管理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留守老人和刚进城不熟悉县城环境的人提供了便利,不出安置点就可以办事。

为了方便管理,加强邻里关系,社区将同一自然村或是相邻自然村的人安排在同一栋楼,同一个单元,把乡村的版图,浓缩在这小区里,犹如嵌在县城的村庄。在这里,他们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谁家有个什么大小事,都主动搭把手,帮个忙,共渡难关。

我从楼梯下来,走在小区里,耳边还在回响着刚才跟他们的对话,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朴实、坚韧、乐观、积极向上。他们幸运地成为这个小县城的一份子,小心翼翼地做事,不屈不挠地活着。

他们见面寒暄,喜欢攀亲戚,从那些蜘蛛网般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寻找交集。他们试图从中寻找到血脉的某种瓜葛,抱团取暖。那些沾亲带故的人,就是他们存在的最好证明。

在之后的日子,我会格外留意那些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穿着黄马甲在大街上捡拾垃圾的环卫工人,在巷口卖烧洋芋烧苞谷的大娘,在街边摆摊叫卖的小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在单位小区看门的保安,他们其中的一个,或许就是小康三期的新市民,他们正在为生计奔忙。

有的年轻人,不甘于一辈子待在宁蒗,他们离开这里,留下老人、孩子,从小康三期出发,到遥远的城市打工挣钱,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去大城市增长见识,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争取掌握一门新技术,寻找致富门路。有的人学到了一些新技能,返乡,回到宁蒗创业。

他们身处异乡,便多了一份牵挂,带不走的故乡,变成两处乡愁。不仅关心山村亲人们的生活,还要关心小康三期家人的生活。

每当我在对挂联户的回访中,得知他们哪家庄稼丰收,哪家找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哪家孩子学习上有了进步,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哪家有人考到机关事业单位,我都打心底替他们高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短期的脱贫靠就业,长期的发展靠教育,一个普通家庭有孩子考上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整个家庭就彻底摆脱了贫困,进而带动整个家族。

在一个周末,我特意到“留守儿童之家”,看到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据介绍,小凉山学校正在开展“梦想成就未来,家校共铸辉煌”活动,组织党员教师深入易地搬迁安置区——“小康三期”,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周日上午为266名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周末作业辅导、体育活动、社交等方面的服务。我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幸福家园的未来。

离开故乡的人,他们充满怀恋,与故乡产生精神瓜葛。忙完一天的事情,闲下来,他们便三五人成群聚在一起,谈论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村庄,谈论村庄的天气、山河、森林、牛羊、庄稼,以及那里生活的亲戚朋友们。农民是最懂大地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四季轮回耕种。暂时回不去故乡,他们便会在梦里,在闲谈中,在回忆中回到故乡,在那片熟悉的故土上流连忘返。

夜幕降临,易地搬迁安置点广场的音乐如约响起,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圈,开始打跳。他们早已习惯于小县城的生活,早已融入到多元文化里。

远处山坡上索玛花开得正艳,春风拂面,和谐幸福的笑声正从小康三期传出来。

责任编辑:尹晓燕

猜你喜欢
小康县城孩子
县城的发小,过得比我好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军事文摘(2023年16期)2023-09-04 07:12:12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06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