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自2008年建校以来,已经历经15个年头,培养了2000余名山区女孩,并让她们圆了大学梦。学校也从一个条件艰苦的新生学校,变成了全国知名的一所特色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来自滇西北山区,有傈僳族、彝族、傣族、纳西族、苗族、白族、景颇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因此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被誉为云南少数民族女孩实现大学梦想的摇篮,学校也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
一、一所女子高中的诞生
2008年8月8号上午九点,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教学楼还没有完工,首次教职工会议在儿童之家二楼小教室召开。17名教职工全部到位,就这样,一个新的队伍诞生了,大部分都是新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当时我是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和美术教师。会后,张桂梅带领大家到女子高中看教学楼施工进度,为了赶在开学时能顺利举办开学典礼,教学楼装修完成一层,我们就打扫一层,紧接着就把采购回来的物资摆放到相应位置。8月30号,教学楼完成施工,拆掉脚手架,我们的准备工作也全部完成。共五层呈“T”字形布局的一幢教学楼,每层4间,共20间教室,没有其他功能房。一楼打通靠南的一间教室作为教学楼门厅,其他三间分别作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二楼四间,靠西面的一间作为学生洗漱间已经安装好洗漱台和水龙头,其他三间作为学生宿舍,每间居住30多个学生。放在里面的高低床,已经由教师铺好床上用品。学校采购的生活用品也放置床头,床上放着写有学生姓名的字条,就等学生到校就可以直接入住。不用花时间整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楼居中的一间为校长室,由张桂梅和我在这一间办公,靠南的一间为教师集体办公室,靠东和靠西的两间为女子高中1班、2班的教室。四楼分别为男教师大宿舍、女教师大宿舍、总务处和储存室。五楼的几间做杂物间。一座教学楼就是一所高中,没有厕所、食堂,这些都到邻居学校——华坪县民族中学解决。
8月31号,学生入学完成报到。虽然学校条件和设施极为简陋,但一所高中毕竟如期开学,张桂梅多年心愿基本达成,忙得满身是汗、全身是灰尘的她,脸上露出喜色。但全校师生不敢稍作休息,因为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开学典礼,省、市、县领导及几十家媒体都要来,场面会十分隆重,全校师生忙到午夜两点,才准备完毕、解散休息。
9月1号上午九点,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开学典礼如期举行。来自全国、省、市、县的新闻记者、各级领导、全校师生以及受县里安排的各大单位的几十家单位代表,都到达女子高中教学楼前的临时建成的操场上。学生们忙着把桌椅、板凳从教室搬到空地迎接嘉宾的到来。盛大的开学典礼结束后,标志着女子高中全校师生进入了正常的教学状态,一所高中算是建成了。但摆在学校面前的困难却接踵而至。很多没有想到的挑战与困难都纷纷摆在了校长张桂梅的面前。第一方面是学校师生生活的困难,因为没有宿舍、厕所,所以100名学生就挤在三间大教室里边,一度十分拥挤。加上学校也没有洗澡室等设施,带来的实际困难也就不言而喻;我和五个男老师挤在四楼的一间大教室里边,他们刚好结束大学生活,马上又转入到了另一个集体大宿舍,仿佛还没有走出大学校园一般。六个女老师也挤在另外一间大教室里边,相互之间只能用一块布暂做遮挡,弄出一个不算私密的空间,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第二个困难是设施的困难,没有厕所和食堂,全校师生都只能到邻校的民族中学打饭吃、上厕所。夜间学生上厕所,则由居住在一楼楼梯转角处的两位保安护送到邻校的厕所去上。第三个困难,是教学的困难,由于一线教师几乎全部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高中课堂,面对学生,他们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他们只能一边学一边教。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能够迅速的适应进度要求,学校实行六天坐班制,没有课的老师也要到办公室全天坐班,包括星期六在内,只有星期天的半天时间,老师才可以离开学校到外边去采购必要的生活、教学物品。学生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到教室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吃早点,晚上络绎不绝到老师的办公室去请教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教学上的困难。只有一个月最后才放“月末假”两天,学生才能见到家长。靠着时间加汗水的苦干,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学校教学工作艰难前行。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办学经费。
因为女子高中实行的是全免费的办学模式,它是全国建立的第一家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学生人来到学校,什么都不带,所有的经费都要由学校列支,包括教材、教辅、学生的生活用品等等,全部要由学校的经费来开支,包括一部分学生到食堂打饭的生活费都要由学校解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学校的经费就捉襟见肘。
于是,校长张桂梅离开女子高中,到外地去争取经费,我就成了学校的临时主管。第一次管理一所高中,也有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每天早起晚归,和学校的师生们共同度过了苦苦相熬的一段时间。可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张桂梅突然回来了。那是一个下午,我坐在办公室里边打印着材料,她提着熟悉的黑色的公文包,穿着黑色的外衣风尘仆仆走进了办公室。看得出来,张桂梅的神情愉悦,精神状态很好,似乎心情不错。刚一坐下,张桂梅就说:“马海,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出去运气不错,找到好些好心的领导和机构,学校下一步的困难也有被解决的希望。过不久,省里边重要的领导就要来我们学校,看我们学校的办学情况,到时候我们学校的很多困难就可以解决了。”
听了这个好消息,学校的老师们都很高兴,翘首以盼的日子很快到来,11月底就确定了这个消息是真的。
2008年12月,云南省好几位领导,在市、县两级多位领导的陪同下,到女子高中视察了学校的教学和建设情况。张桂梅当天心情十分激动,带着领导们一会儿走上教学楼四楼,一会儿又走到待建的工地,指点着展板上的蓝图,描绘着学校的未来和前景。张桂梅汇报完毕以后,省里领导表态,将划拨经费给学校,并当面安排市、县两级机构配套经费。这样一来,近两千万的经费就安排到位,即将兑现,还号召全县煤矿企业的老板及全社会捐资,全力支援建设学校。学校二期、三期工程的经费以及后面的发展经费就有了着落。
张桂梅心上压着的最大的一块石头就落下来了,有了定心丸,最大的困难——经费的事有了眉目,下面让张桂梅最担心的就是教学。为了摸清100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张桂梅决定开展家访。
二、家访路上的故事
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我随张桂梅老师家访四年,车程、步行共计一万余里,一路所见,今犹难忘。路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2008年12月20日清晨,我骑着一张半旧的摩托车从女子高中校门驶出,拉着校长张桂梅老师向华坪县城北域进发,开始了第一天的家访。我骑着我那张半旧的摩托车,带着张桂梅家访了十多天以后,走了大致十七、八家学生的家庭。张桂梅心情越来越沉重,看到的是千疮百孔的山里女孩的家,她们的家庭都非常的贫困,有的甚至超出了张桂梅的想象。张桂梅决定把家访工作义无反顾的做下去,要把100家学生家庭的家访在半年内完成。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也是一个阳光的事业。由于摩托车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十分危险,有一天,张桂梅对我说:“马海,你的摩托车就放在学校吧。我们不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家访,不安全,对你不利,如果在山路上出了安全事故,你也不好交代。我们就租车进行家访吧,你去大街上,联系一下出租车司机,给200元一天,我们家访就坐车去。另外我再叫上一个人,三个人也好有个照应,也好有一个见证。各自做各自的工作,你就做好引路、做笔记、拍照记录,我让记者李敏加入我们的队伍,负责拍视频记录。”
于是,家访的成员由起初的张桂梅和我两个人,变成了张桂梅、李敏和我三个人,各司其职,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家访。
在通达乡家访的路上,张桂梅、我和司机柯师,还有李敏,行进山路去白姑河。车过通达乡一个叫瓦谷的地方,山路崎岖,落日擦山。坐在后排的我和李敏,因疲倦已经昏昏欲睡。坐副驾的张桂梅和柯司机,一路聊着山里的事情。
路边一群羊进入我偶然睁开的眼睛。羊群消失在车后一百多米。张桂梅又朝反光镜看了一眼,看见一个放羊女孩在路边闪过。车子继续开了一段,张桂梅说:“柯师停一下车,那个女孩好像很熟悉。”车停下,张桂梅继续在回忆。突然,她叫出了一个名字,对了,张桂梅说:“就是她。”立即叫司机倒回去。
路边,那个蓬头垢面的放羊女孩,呆呆地望着我们。张桂梅走过去,喊女孩的名字,女孩也认出了张老师,一下子哭了起来,抱着张老师,哭得很伤心。我和柯司机站在旁边,望着她们,也不知道其中故事。
过了一阵,张老师才问起女孩的情况。我们才得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是张老师孤儿院的孩子,在孤儿院生活了一段时间,被亲戚带走了,后来辍学,在此牧羊。张桂梅说:“不行,你跟我走,不能这样毁了。”随后张桂梅给女孩亲戚打了电话,让女孩留了地址,说过几天来接她。“母女”依依惜别。过几天,张桂梅就把女孩接到孤儿院,让她继续读书。后来把女孩送到艺术学校就读,完全改变了女孩命运。
这就是山路奇缘,那天那个女孩若不在路边放羊,张桂梅如果不经过那里,就没有后来女孩走出大山改写命运的故事。
我们家访的地方,有一个叫茅坪子的高山傈僳族寨子。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住着傈僳族三兄弟,老大贺有禄,成天喝着酒;老二贺有福,会制作乐器;老三贺有德,跛足走山野。也许都是有禄有福有德之人,平生清寒至极却都娶上媳妇,在大山深处白云窝里安了家。屋后百丈崖是金沙江和雅砻江分水岭,贺有禄蹲在酒碗旁边,为张桂梅讲述三十八年来百丈崖飞下的滚石。
第一块是1972年的春天,滚石从天而降,越过三兄弟的木楞房直奔厕所大门而来。蹲厕的贺有禄听见山崩地裂,飞来的巨石堵住厕所的门。贺有禄最后是从房顶破瓦而出,看见巨石和屋檐一样高,贺有禄用手锤凿了三个月,碎了巨石铺出门前一条羊肠小路。
第二块是1990年雷雨夜,摧枯拉朽之声从屋后迸溅而出,三兄弟睡在一张床上,猜测着雨夜的不速之客。天亮了,院子中间卧着一头“牛”。此后,三兄弟轮番骑“牛”,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直到娶了媳妇。贺有禄指着院子中间那灰色的“牛”,说那个风雨夜飞来的牛,还睡在那儿,好像真睡着了。
第三块是老三贺有德娶媳妇的第二天,圆滚滚的石头从崖顶剥落,像火星冲破黎明的曙光,洞穿堂屋停在火塘边。
贺有禄说三块滚石像是有眼睛,有惊无险地留下时光记忆。
张桂梅说:“你们三兄弟名字取得好,姑娘一定考个好大学,让三兄弟像三块滚石一样,飞到北京去看看太阳。”
2010年底,我随张桂梅校长家访女子高中学生家庭,进入第三个年头。这天,我们从中心镇龙洞村家访路过,偶闻一个村干部说起一个故事。他说:“就在田坪村永华公路下边悬崖石洞,住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在此住了二十年了,不知从何处跑来这里的,老婆婆有点失忆,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的来历,张老师您要不要去看看?”
张桂梅说:“怎么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事?独居山洞二十多年,就没有相关部门和领导来过问吗?”
村干部说:“有啊,先是周围的村民随时来给她送点吃的,后来村干部来关心过,民政也来看过,让她去敬老院生活,老婆婆执意不去,任何人都把她请不动,她执意要在山洞居住,人们也就作罢。”
张桂梅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独居山洞,生活多艰难,再说,这不给党和政府形象添加负面影响吗?不行,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说完,就让司机把车开到去山洞的岔路口,大家一伙人下车,走羊肠小道去往山洞。村干部在前面带路,我和志愿者吴天扶着张桂梅老师,行进在崎岖的小路上。走了一会,看到一壁山崖,崖下一个洞穴,洞口几根木杆支撑着一块塑料布,洞口进去就是老婆婆居住地。
看了一会儿,洞内无人。只见一些简易的生活用具:木板搭成的床,铁锅,水桶,一袋米,一桶菜油,一些木柴……
我们正说话间,一个头发斑白、身体瘦弱的老婆婆背着一壶水从山沟里慢慢走上来。村干部说就是她了。我们赶紧把老婆婆扶过来,帮她卸下水壶。张桂梅老师开始问她,可是老婆婆用浑黄的眼睛,看着面前这个说普通话的人,一脸茫然。
村干部说,一般人很难和她搭上话,你一问,她总是哭泣。只记得有一次她说是从盐边县走过来的,只记得自己姓赵,其他再没有下文了。
张桂梅走进洞一一打量老婆婆的生活环境,一时眼眶湿润,说:“你们看,一个老婆婆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二十年,打雷下雨天,多么不易!这和山顶洞人多像啊,好在现在还是好人多,能经常给她送点吃的。”
张桂梅走过去,拉着老婆婆的手说:“老人家,您别在这里住了,您跟我去县城,我们送你去养老院,那儿好,您别在这儿受苦了!”
老婆婆听完,在那儿掩面而泣,喃喃自语,大家都听不懂她说什么。我在一旁想:这个忘记了自己名字、忘记了自己来路的老人,这些年不知经历了多少苦难,也许是子孙不孝,也许是遭遇不可言说的苦痛,但凡有点希望,谁又愿意晚年离家出走呢?
在张桂梅的一番劝说之下,老婆婆突然拭干眼泪,愿意和我们一起下山进城,她要收东西。张桂梅说:“除了你的衣服,还有一袋米,其他的都不要了,政府会给你添置。”
“山顶洞婆婆”终于要离开她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了。
大家不得不感慨:这就是缘。这些年若干人来动员老婆婆去福利院,她就是不去,张桂梅一来,她就同意了。这也许是张桂梅身上散发着一种善缘。
走出去好远,老婆婆住的山洞逐渐隐在山崖下面,看不见了。我们的车就在前面,一伙人扶着老婆婆进了车里面。那一路入城,老婆婆吐了十多次,一张车停停走走,终于到了老婆婆该去的老年之家。
后来张桂梅去看过老婆婆几次,但再也没有提起此事,以至于我也忘了这件事。前几天路过“山顶洞婆婆”曾经居住的山洞附近的路边,才想起此事,回来顺手写下这个故事。在华坪福利院职工那里,我了解到,当年被张桂梅义助的“山顶洞婆婆”,到福利院后被称为“福婆婆”,又生活了10年才过世。山洞20年,福利院10年,这就是山顶洞婆婆变福婆婆的故事。
三、学校走向正轨
女子高中建校的前四年,可以说是建校的初期,也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四年。那时候万丈高楼平地起,全凭师生一草一木、一文一纸共建一所学校,从无到有,走上正轨。那时候,由于女子高中是新建学校,全社会都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很多人也不看好女子高中的未来。加上全校的老师都是新手,没有经验,教学完全靠苦干硬拼,师生没日没夜的把精力与时间放在学习上,跟书本较劲。三年后,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高考。首次高考,全校老师都没有底,尤其是张桂梅,她作为女子高中的建立者,心情也是十分忐忑。想着女高第一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大家似乎都做好了考砸的心理准备。可是等高考成绩公布出来,却有点出乎人们意料,让全社会眼前一亮,因为2011年7月,女子高中首届96名毕业生,高考成绩十分优异,超出了预期,比一些建立了很多年的高中学校的成绩都好。优异的成绩让女子高中在全社会面前一下子就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第四年的招生也有了巨大转变,学生的素质、录取分数线开始明显提高。报考女子高中的学生的分数线也恢复了正常,让学校首先从生源素质、师资配备、管理经验都走上了正轨,全社会也对女子高中刮目相看了。
2009年的5月,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二期工程按期开工,包括教学楼的一部分、学生宿舍、老师宿舍和食堂,同时开工建设,紧锣密鼓,在第二年底就全部建成。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张桂梅带着全校师生开始大搞绿化、美化。让我和张晓峰把教学楼的墙壁、角落、食堂背后的挡墙、教师学生的宿舍的空墙全部画上了墙绘。张桂梅还创立了以党建促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特色模式。学校的党建工作抓的十分出色,逐渐成为了丽江市先进党支部和云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的示范点。每天让全校老师唱革命歌曲,每天佩戴党徽,读经典著作,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写心得体会,全校工作虎虎生风,有声有色。张桂梅安排我在二楼的走廊墙上画了党旗,写上了《入党誓词》,还写上了大幅标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每天,党员在这儿宣誓,学生在国旗下举办团活动。学校党建、团建工作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到了2012年,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三期工程也开始动工,就是足球场部分的建设。学校工作完全走上了正轨,学校的四楼也开辟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外地的教育工作者也纷纷自愿到女子高中来义务支教。从一楼到五楼,捐款者的名单做成了绿色的牌子挂在了墙壁上,每天让过往的学生感恩社会,不忘记社会对学校的资助和帮助。
今天,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已经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典范,继续在大山里,书写着壮丽的故事……
责任编辑: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