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军民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课程,为了保证学习效率,教师应贯彻落实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的基本学情为依据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其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先简要分析了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然后针对具体的应用策略展开论述,旨在充分发挥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引 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由关注分数逐渐转移至培育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更是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科目之一.基于此,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调整授课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的方式传授新课知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中理解课程内容的深层次内涵,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解答习题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挥引导式教学法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引导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新课知识展开研究,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逐步向课外知识拓展,具有开阔眼界、丰富文化积累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与其他同学分享独特的想法或观点.使学生经过自由讨论对课程内容有了全新认知,最终转变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有效调动他们的探究热情,凸显引导式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可见,此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桥梁,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对新课知识展开自主探究,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在兴趣的驱使下高效解决各类问题.
(二)强化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理解其中内涵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给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的运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自主探究新课内容,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之上展开深入研究,掌握理论知识的内涵,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顺利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引导式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实践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课前预习,增强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完善的自学能力,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即便进行课前预习,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无法准确分析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所在.基于新课标的指引,教师应提高对预习环节的重视程度,采用引导式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一定任务,根据他们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方法预留适当的练习,使其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指明预习思路:第一,粗读,先粗略浏览课本知识,知道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第二,细读,认真分析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结合现有的知识积累进行深入思考,亲自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单独标记不理解的地方,便于在课堂中展开针对性研究,以此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则要提前准备好预习纲要,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向,久而久之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好铺垫.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为例,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并会正确计算两三步式习题.教师提前准备好预习大纲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在课堂中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答案不统一的及时向教师请教,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经过自主研究总结出解题技巧:算式中若是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若是同时包含四种符号,要秉持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可以通过画简图等方法厘清思路,促进解题效率的提升.在预习环节应用引导式教学法,可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切实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课前预习是落实引导式教学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增加对其基本学情的了解,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使引导式教学更具针对性,从根本上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发散思维
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学习实效性.而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保证课堂效率,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将课程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认真思考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多元化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建立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既能锻炼发散思维,又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要想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导入过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锻炼发散性思维,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衔接新旧知识,构建学习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探究新课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通过实际演练唤醒记忆,并将其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衔接新旧知识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根据教师的指引积极复习所学内容,认真聆听每一个指令,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第一,听清学习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听懂新旧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总结出不同知识的切入点,尤其是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第三,听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在多元化的练习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循序渐进的指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阐述本节课的收获,以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
衔接新旧知识意味着学生在引导式教学中要拓宽学习思路,跟随教师的提示挖掘现有知识储备和新课内容间的关联性,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其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助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所学内容,强化运用技能
及时总结与反思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讲完新课知识后,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行组织语言并加以表达,不仅能够树立学生自信,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通过总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总结出他们的薄弱项,教师要根据这一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反思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改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培养他们总结知识的能力,包括归纳各种题型、构建知识框架等,在具体引导时可以给出相应的总结方法.例如,反复比较不同的知识点,挖掘它们的关联性;通过看书、看笔记的方式回忆所学内容;学会列举重难点知识等.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为例,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随机抽取几人作答:有的学生说自己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两个物体的位置;有的学生说自己感受到了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自由讨论中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明确日后复习的重点所在.教师根据他们的阐述总结出不足,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例如:
通过总结与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薄弱项,在教师的个性化辅导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如此一来,在针对性例题的指引下,学生便能明确本节课重难点所在,并根据习题反馈总结不足之处,将其作为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经过教师的耐心引导,顺利突破课程重点.这样的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引导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引导的方式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锻炼发散思维的同时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数学课堂的不足,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充分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以实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雷萍芳.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2(8):117.
[2]林新会.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35):67-68.
[3]王欣.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幻画报,2021(1):230,232.
[4]徐周增.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4):63.
[5]刘顺霞.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2020(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