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4-06-13 02:34明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问题链应用策略初中数学

明正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渔”代替“鱼”,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乐学习.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观、价值观、学习观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浅层学习相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而问题链则是促进学生思维走向深度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初中数学教学中适用的问题链类型,从多维度探究了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链,旨在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发展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链;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所谓“链”,指的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链条”.问题链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根据课程内容,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问题”的纽带,并以知识结构为主线细化问题,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而问题链则是教学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合理运用问题链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适用的问题链类型

(一)引导式问题链

教学活动本质是经验传递的过程,教师要结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式问题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有一定导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类型的问题链多应用在新课讲授环节,在特殊习题讲解中也可以使用,为深度学习和探究做铺垫.

(二)递进式问题链

初中生多来自当地各区的小学,由于班级、教师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差异会造成学生有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即将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一类型的问题链应用途径较广泛,可以应用在新课讲授、习题讲评、单元复习之中.教师可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总结式问题链

总结式问题链更多应用在课堂小结、单元小结和总复习等场合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一类型问题链能助力学生回顾单元知识,并将新知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链的策略

(一)立足学生认知起点,自然连贯知识

有效设计问题链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正所谓“学贵有疑”,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才是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关键.对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问题链的设计,并立足学生认知基础,确定和完善问题链的内容,将零散知识串联起来,以此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中心对称”教学为例,为了保证问题链的有效性,教师在提问时应立足学生认知特点设置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自然.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教学主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那么,谁能说一说旋转的性质呢?”利用问题引入旧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并继续提问:“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旋转方式,叫作中心对称.请大家认真观察老师手中的三角形,发挥想象力,想一想:若是绕着一个顶点旋转180°,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此,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最后,当学生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后,教师继续提问:“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比分析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定义、对称点等知识,从而进一步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师只有以学生认知为基础来设计问题链,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在探索中揣摩出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基于预设考虑生成,灵活调整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每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备课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往往在备课时做各种准备,甚至是预设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应,但教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很多时候情况会脱离教师的预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反馈对问题链内容加以调整,使课堂内容贴合学生学习需求,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平移的定义,探索平移的性质,教师可以灵活调整问题,使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首先,在课堂初始,教师可通过引入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了解平移的定义,同时,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平移图形,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图形平移前后的区别,从中提炼出平移的特征.随后,教师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任选方向和距离平移三角形,利用对应点之间所连线段平行、所连线段相等的性质,描出原图形顶点的对应点,再依次连接平移后形成的新的图形.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意识到所连线段在位置、长短方面的关系.同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三角形正确的对应点,导致平行后的图形与平行前的图形有明显的区别.此时,教师应调整后续问题的提出顺序,给予学生针对性引导:“同学们,平移前后图形的点应是一一对应的,请大家仔细检查,看看标出的点是否一一对应,如果不是,应该如何改正呢?”最后,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发现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保证准确完成图形平移.基于此,教师在利用问题链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现学生存在偏差时一定要及时调整,通过问题干预将学生思维重新引回到“正途”,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有序引出问题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要让其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新课标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情境,并引入生活化元素,避免课堂教学脱离实际.对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逐渐引出问题,将情境贯穿整个问题链,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并为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景区来创设情境:“景区A与景区B之间相距10km,景区B与景区C之间相距25km,景区C与景区D之间相距10km.请问,若小明与小红相约在景区A见面,早上9点同时从家里出发,沿着景区路线赶往约见地点,其中小明从景区D出发,乘坐的是时速为36km的汽车,而小红从景区C出发,乘坐的是时速为26km的电动车,当小明追上小红时,是否会经过景区B?”学生在刚听到这一问题时,会觉得题目条件杂乱无章,无法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由此,教师可以引出问题链,设计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分层次来引导学生思维,内容如下:

【简要分析】阅读题目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小明和小红是否同时出发?从家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相同吗?二人乘坐的交通工具速度相同吗?

【深层探究】题目中提及了哪几个变量?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能否尝试用函数表达这种关系?

【解决问题】若用s代表路程,t代表时间,能否用同一个解析式来表示小明和小红的行程?如果不能,解析式应该是什么呢?

基于此,教师先设计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在梳理题目的同时简化其中的数量关系,为后续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而后再提高问题难度,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情境内容,将问题与函数知识相关联,最后再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函数知识来列出小明和小红行程的解析式,得出小明行程的解析式为s1=36t,小红行程的解析式为s2=26t+10.

(四)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强化问题探究

小组合作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来理解和内化知识,并发展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保证合作学习小组划分的合理性.同时,教师可借助问题链来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有效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沟通能力.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其以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养,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其划分为多个合作学习小组,而后组织学生展开简单的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请试着说出几种.”此时,学生便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如“自来水管道破裂,浪费大量水资源”“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用水冲”“洗衣机水位过高”“用干净的自来水拖地,没有循环使用水”“睡觉之前、出门之前或停水期间,忘关水龙头”等.由此,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问题探究中,且回答的内容也是之后探究活动中的主要方向.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合作探究任务:“请围绕小组成员提出的浪费水资源现象展开调查,并结合数据分析水资源浪费情况.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有的小组将探究地点定在了班级中,设计调查问卷并邀请学生填写,并以画“正”字的方式完成数据的统计,还有的小组将探究地点定在了社区中,将家人、邻居、朋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每个家庭中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完成数据的统计.最后,针对不同小组探究细节不同,教师应设计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思维,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如在活动前提出“在收集样本时,大家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呢?”“收集后的样本杂乱,没有规律,大家是如何整理的?”“整理后的数据应该如何归纳呢?”等问题,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合作探究的任务,并在阐述过程中加深印象,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整合数学单元知识,精准设计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中知识是以单元形式呈现的,且前后章节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基于单元整体目标细化问题,保证每个问题都可以对应单元中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便能通过解决问题对单元知识形成精准把握,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为例,本课是“有理数”章节的最后一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融入其他课时知识,利用问题将零散知识串联起来.首先,教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相关知识后,可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结构:“同学们,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有理数,谁能按照学习顺序,思考一下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可有序回顾课堂所学知识,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单元复习.同时,教师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和互动中完善单元知识,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随后,教师再次提问:“在学习有理数的过程中,大家掌握了哪些运算规律呢?”而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式子,引导学生将思考后的答案写在纸上,进一步加深其对有理数的认识.

(六)利用问题驱动反思,锻铸学习能力

问题链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利用问题链驱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始终遵循以教学主题为导向的原则,让学生主动说出学习中的经验和困惑,以便为后续反思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契机.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完成新知讲解后,应开展总结活动,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首先,教师可组织互动活动,要求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由此,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互动中完成第一次知识总结.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结合互动和讨论结果,请说一说本课中还有哪些学习收获.”“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大家还有哪些问题、困惑或心得呢?”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邀请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再结合其真实反馈调整后续教学方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实现其思维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要求其以写作、手抄报等形式,将课堂所学知识记录下来,并围绕问题链将答案认真写下来,以便真实体现学生课堂所学情况.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课堂总结中的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学生巩固所学的重要步骤,对其未来学习反思有着较大的助益.

结 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问题设计过程,以问题链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呈现完整问题,在互动中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能力.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问题链结构,并在情境的辅助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答案,从而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为平.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策略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2(4):112-114.

[2]顾晓云.初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法的应用[J].新智慧,2022(24):71-73.

[3]徐正勇.初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法的教学应用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1):66-68.

[4]邱丽汶.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3.

[5]章杰,叶昌.初中数学从“解构”到“重构”的问题链教学设计[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2):112-116.

猜你喜欢
问题链应用策略初中数学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