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丹
【摘 要】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积累过程中得以发展提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就是问题的推进。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合理的主问题,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本阅读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的关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承上启下的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把握文本核心,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概念
余映潮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的问题就是主问题。设计主问题引领阅读教学,能够用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创新的理解。
将课堂提问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起着推动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链的形式展开教学,带动学生研读文本,解决语言、人物形象及主题等相关问题,构建课堂的框架,以分问题引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建立文本与阅读之间的联系,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抓住主问题,探究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设计主问题,突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主问题对应主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紧扣重点,抓住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爱上读书,关键是要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发地攻破一个个分问题,最终使问题迎刃而解,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关注到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通过多处对话描写,在对话中抒发情感,母子深情呼之欲出。结合单元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文章题目是“慈母情深”,“我”对母亲的情感到底有多深?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深”字就成了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设计主问题的关键。学生跟着教师的主问题深入文本,自然深刻体会到了母亲的善良与慈祥,以及“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主问题的落实,既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了文章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文本阅读的能力。又如,在教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教师结合单元目标: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设计本课主问题时,让学生去体会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通读文本后,自然地找到文中有关毛主席的描写,并结合情境分析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主问题直击文本中心内容,学生根据主问题,很快掌握了文本的主旨。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避开繁杂琐碎的小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二)紧扣文章题目,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像一个文本的眼睛,是对文章最精练的概括,是教学内容的精髓所在。围绕文章的题目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文本,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帮助学生将注意力快速转移到文本中。紧扣文章的题目设计主问题,开门见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以“鸟的天堂”作为题目?“鸟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说的“天堂”是否一样?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表明了学生对“鸟的天堂”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围绕“‘鸟的天堂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这样的主问题设计阅读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将课文中描述“鸟的天堂”的内容圈点勾画出来,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再如,在教授《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学生一眼就关注到了“魂”这个字,这就是本篇课文的题眼。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如何理解梅花魂中的“魂”?首先,教师出示“魂”在字典中的解释,一指魂魄,二指精神。学生自然对应到第二种解释,再根据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外祖父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外祖父不仅爱梅花的高贵品质,更是借梅花表达对下一辈发扬梅花精神的殷切希望。
(三)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主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是作者为了发挥读者的想象,满足读者的需求设计的,是为了让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尊重每个读者的审美意识。在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这一部分空白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填充,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补充文本的空白处,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例如,在教授《凡卡》这篇课文时,作者对凡卡的命运没有进行详细介绍,这正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发挥想象,思考凡卡最后的命运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在解决这个主问题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如下铺垫:凡卡没有将地址写清楚,送件的时候,邮差是醉醺醺的,爷爷很有可能收不到凡卡的来信,那么凡卡的命运还能改变吗?学生在通读文本后,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的生存状态,通过合理的想象,续写凡卡的命运。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小说中情节对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再如,在教授《丰碑》一文时,教师针对文末这样一句话设计主问题: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就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空白。这样的队伍和丰碑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最后胜利了吗?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之后,根据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这样的留白处设计主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充满趣味性。在文本内容的空白处设计主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关键性作用。
(四)关注课后习题,设计主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课后习题,从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是最好的切入点。在教每一篇课文时,笔者都会关注课后习题,从课后习题入手,植入课文内容,让教学有侧重点,让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教授《跳水》一课时,课后习题是这样设计的:课文很多地方都写到了水手们的“笑”,在文中将这些语句找出来,思考这几次“笑”与本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笑”是本文的线索,教师可以围绕“笑”设计主问题。学生在文中找到水手是怎样逗猴子的、猴子是怎样气孩子的、孩子是怎样追猴子的等一系列解决主问题的次问题,在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孩子的心理活动,从而自然地解决了课后习题。又如,在教授《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课后习题有一题是这样设计的:课文对闰土进行了三次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根据这个习题,在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找到文中相关语句,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就浮现在了他们的眼前。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课后习题中的关键字词,也可以直接用课后习题作为主问题。
(五)延伸课外知识,设计主问题
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提倡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新增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更是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了语文课程。问题是思维拓展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选择感兴趣的书目深入研读,学生可以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将自己的思考或是疑惑标注出来。教师可以设置一节答疑解惑课,全班一起探究,将书读透。这不仅能够促成师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本,还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主人公是谁”“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样一系列的发问,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思路。
例如,教学“快乐读书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推荐书目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发生的过程、最终的结果等。学生可以依托这些结构化的问题进行高效阅读,架构对整本书的认知。除了这样总领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就阅读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提出小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例如,学生在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难免会碰到一些不理解的科学术语,这时候就需要利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譬如联系上下文、上网查阅资料等,查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走进文本,读完之后,还可以想一想:这本书讲得有道理吗?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在阅读的过程中是深入思考了的。把这些问题放到课堂上或在组内进行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说导读主题中,学生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思维导图,梳理小说中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理清故事的脉络。
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展开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主问题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设计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悦”读“阅”美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陈爱萍.如何找准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J].华夏教师,2019(15).
[3]卢十英.关于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与“小问题”[J].小学教学参考,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