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军波
摘 要:素养立意下的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这要求知识的适度抽象化与内容结构化。初中历史学科基于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从课程标准和素养培育要求出发,以内容结构化和载体情境化为基本导向,在单元主题统整基础上进行作业整体设计,在实施中进行作业质量分析和反馈跟踪,从而明晰作业设计流程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素养立意 单元作业 统整优化 迁移应用
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来整合教学内容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教学策略,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作业要根据单元内容特点及其要考查的核心素养侧重点进行设计;测试体量或作业任务量要适当。”[1]
一、主题统整,概念内嵌:单元作业的融合特质和迁移特性
单元既指教材的自然单元,也指素养单元,即围绕素养达成的一个集合。[2]基于单元教学的作业(下文简称单元作业)是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学习任务群。[3]故单元作业是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习任务群,具备融合特质和迁移特性。
(一)主题统整,纵横融通:单元作业的融合特质
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范围。[4]单元作业以主题来统整课程内容,具有融合特质,为从量上精简作业,质上提升作业提供了更多空间。
表1呈现的特征来看,单元作业兼具较好的针对性和充分的结构性、纵向层次性等最佳设计特质。因而,单元作业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外历史的基本进程和阶段特征,帮助学生建构起结构化的课程认知,突出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二)上位提炼,概念内嵌:单元作业的迁移运用特质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习,强调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应用。知识的迁移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学到结构化的“专家结论”,更要形成学科性的“专家思维”。要求学生经历从“具体—抽象”实现概念的上位提炼,然后在不同情境中辨识概念,联结具体情境。主题是概念的基础,概念是主题的内核。两者形成机制和划分标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单元。林恩·埃里克森和洛伊斯·兰宁对于概念从知识和过程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建构,如图1所示:
知识的结构 过程的结构
图1 知识和过程概念结构图[6]
过程和知识是互补的,而且有一个共生的关系。[7]知识附着于技能和策略之上被运用过程之中,才会改变其惰性特征。单元作业以主题统整,以概念的内核,具备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要素特征,有利于学生抓住任务群中陌生情境的本质特征从而进行知识迁移。
二、整体架构,依标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的流程要素与操作方法
初中历史学科的单元作业,是在单元主题的统整下,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要素,以概念为迁移要素的系统性作业设计。
(一)系统架构 要素凝练:单元作业的设计流程
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围绕课程标准为设计原发性内容,参照具体学情,倡导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选材、设问的情境化为基本导向,在作业实施之后,重视发挥作业的诊断作用。具体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单元作业设计流程图
图2既体现了单元作业设计基本流程和步骤,也包括单元作业的组成要素和实施质量分析指标。核心操作要义是以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为设计依据,将之综合纳入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之中,使作业内容与目标一致,情境创设与问题协同,遵循素养导向和难度适切原则。下面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进行说明。
(二)课标分解,目标导引:单元作业的目标确定
单元作业目标是单元作业设计的起点和落脚点。单元作业目标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标准之外,还要发挥单元的统整特性和迁移特质,在单元主题统整基础上抓住核心概念提炼单元目标,锚定核心素养侧重点。
从表2可见,将新文化运动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主题下,能以更宏观的视角把握其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这也是单元作业目标有别于课时作业目标之处。可见,单元作业目标是单元作业设计的导引性要素,具有贯穿设计全流程,关照设计全要素的地位。
(三)模块划分,要素协同:单元作业的设计规制
单元作业在作业样态上是一组学习任务群,其设计要依据目标,设计大任务,然后划分模块,将大任务分解成子任務,明晰子任务的关键要素,实现要素协同。笔者创设了历史学习情境,以北京中学生小李和上海中学生小陈相约在各自城市探访新民主主义革命旧址,开展革命主题研学活动的单元作业,编制设计如下:
表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编制设计表
研学主题 任务模块 研学地 单元
史事 研学
大任务
研学京沪·走读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杂志北迁
清夜闻钟 《青年杂志》上海编辑部
《新青年》北京编辑部 新文化运动 完成一份主题研学任务单
运动南渐
席卷全国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复旦大学(五四校钟) 五四运动
南北汇聚
光荣建党 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所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
上述设计框架,呈现了单元作业的任务群,即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北京、上海两地的研学活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重要史事进行单元统整,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内在关联和叠加意义。
(四)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单元作业的任务设计
单元作业的具体设计是在结构化的问题情境创设中推进的,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结构化的问题链设计,是子任务聚敛成任务群的关键。单元作业的模块一如表4所示。
表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模块一内容
情境模块 研学第一站:杂志北迁 清夜闻钟
模块一以《新青年》编辑部遗址的研学,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辅之以文献史料,让学生理解到重要事实之中不同主体的评说,进而提炼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其中赋予情境材料学科性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后续模块的设计也通过问题设计,以“革命遗址走访和相关史料阅读”的结构完成研学任务单,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水平。
在完成单元作业学习任务设计后,单元作业设计需要回溯填写统计属性表,表格结构下:
表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统计属性表
模块 作业
目标 作业对象 作业类型 预估难度 分值 预估
时间
全体 部分 客观题 主观题 易 中等 难
通过单元作业统计属性表可以对单元作业的目标、作业对象、题型、难易度、完成时间等进行直观呈现,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作业结构,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三、质量评价,素养立意:单元作业设计的实施质量和价值归旨
单元作业的设计质量影响着单元作业目标达成程度,单元作业的价值归旨体现着单元作业目标的育人指向。
(一)量表应用,诊断优化:单元作业的质量评价
单元作业的质量分析,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用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价成本较大,对教师能力要求比较高。定性分析,是用量表对单元作业进行评价,对一线教师来说容易操作,如下:
表6 单元作业质量分析量表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单元主题
题目内容
答案或评价标准
题目质量分析 目标指向课程 情境创设真实 表述科学准确 设问明确有梯度 难度容量适切
分析情况
优化完善
单元作业质量分析量表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纵向维度,体现着单元作业各个组成要素的评价;二是横向维度,体现着单元作业要素进行细分评价。横向维度是否延展细分,要视设计者对单元作业的核心要素遴选而定,体现着设计立意。
(二)学为中心,素养立意:单元作业的价值归旨
單元作业不仅具有作业设计的最佳特质,而且也具有作业价值发挥的最佳特质。首先,通过学科主题来统整作业,一方面可以发挥系统编制作业的结构优势,合理设计作业体量,设置作业难度,减少课时作业带来的重复练习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课时作业中史事孤立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其史事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认识历史基本趋势和大趋势。其次,主题统整过程也是概念凝练的过程。通过单元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概念,有助于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迁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总之,单元作业设计是新课程标准视域下作业改革的关键,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聚焦单元作业设计,也是在课程的系统实施中拓宽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2—63、56页。
[2]刘徽:《大概念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7页。
[3]於以传等:《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6页。
[5]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上海教育》2019年第15期,第33—35页。
[6][7][美]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9、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