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标题是优质、便捷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师宜从宏观视角明晰教科书叙述主线,并贯穿模块教学的“始”与“终”;从中观视角明确教科书单元叙述主题,粘连并贯通单元內及单元间课与课之间的罅隙;从微观视角概述课文主旨,在“破”与“立”的交互式研读中厘清课文结构,构建基于课文标题的“主线+主题+主旨”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将课文标题教学价值的探索落到实处。
关键词:统编历史教科书 课文标题 教学价值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标题用词精准,语义明晰,是教科书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要求深度思考及课文内容高度凝练的显性成果,是优质且便捷的教学资源,蕴含着极高的教学价值。历史教师若能合理开发和运用这一资源,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结构化思维能力,又能促成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笔者从宏观概览明主线、中观概括明主题和微观概述明主旨三个层面,简要例谈我们的想法与做法,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
一、宏观概览明主线:模块教学的“始”与“终”
教师备课首先要通读教科书文本内容,而课文标题应为阅读的重中之重。在通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科书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模块的“纲”与“要”,可以理解为教科书目录中的“单元标题”和“单元导语”,它们构成了教科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对课程标准内容的精要诠释;若具体到“课”,课文标题及子目标题便是所在课的“纲”,而辅助栏目中的“学习聚焦”则是相应子目的“要”,二者相辅相成,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模块的纲要式叙事体系,为阅读教科书提供了得力的抓手,理应高度关注。笔者依据教科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了一个复习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摘录教科书目录中的“单元标题”,并结合“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的相关内容,概括本模块的学习主线,并陈述判定依据。师生合作将模块主线拟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并陈述主要评定依据是“标题中关键词句的出现频次”和“教科书主要内容”,举例说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标题中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活动课标题中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文字信息,而且教科书内容聚焦于“统一”“多民族”“国家”三个核心概念有序展开。教师分析本模块按时序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个部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贯穿这一模块的主线,具体分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和“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集中叙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完善和衰落五个阶段,中国近代和现代史则聚焦于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从“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怎样完善社会主义”三个环节依次铺陈,凸显了活动课“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这一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一发展进程中选取一个时段,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教师例举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可以理解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完善”阶段,具体来说:元朝空前辽阔的疆域及为实现有效统辖而开创的行省制度是对“统一”的最佳诠释;“多民族”既体现在两宋时期“辽”“西夏”和“金”的制度建设,他们因俗而治或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积累了相互借鉴的有益经验,又体现于元朝空前统一局面下民族交融的空前强化如“回回”的形成等历史事实;“封建”则集中体现在北宋初年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化解了自秦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以中国近代史部分为例,具体阐述“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话题,指出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渐次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在种种尝试宣告失败的历史境遇中,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并瓦解的世界大势,我们理性地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设计充分依托教科书标题资源,既适用于学期末复习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式追问以引导学生明晰模块主线,也适合于新学期伊始教师以讲述式铺陈为学生勾勒模块基本线索,若能在“始”和“终”首尾呼应地两次运用,定能让学生体味到阅读课文标题的无穷魅力,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
二、中观概括明主题:单元教学的“粘”与“通”
单元教学是当下历史教学中绕不开的热点话题,课文标题是搭建单元学习框架的有效利器,现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说明之。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本单元共三课,分别为《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集中叙述了19世纪后半期晚清政府所面临的“危局”与社会各阶级为“破局”而进行的探索。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科书单元标题中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两个“题眼”,我们初步拟订以“危局和破局”为主题设计本单元教学。
在不打乱教科书叙事顺序的前提下,本单元教学仍然以“课”为基本单位依次推进。具体来说,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对课文标题“鸦片战争”的追问组织教学,依次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主问题:“‘名与‘实:是‘鸦片战争,还是‘通商战争?‘成与‘败:‘是制度落后,还是技术陈旧?‘是与‘非:是‘屈辱条约,还是‘万年和约?‘破与‘立:是‘固步自封,还是‘奋起抗争?”[2]这既能凸显课文标题在本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又能引导学生在层层释疑中生成自己的历史见解与主张,也正面回应了课标教学建议中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第16课题为《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四个子目,紧扣“探索”与“侵略”两个“题眼”,内容庞杂,据此,我们从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视角将本课内容整合为“殖民地: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殖民者:列强侵略的加剧”两个部分,以标题关键词“探索”和“加剧”为设问切入口,分别以“为何要探索?如何来探索?探索有效吗?”和“为何要加剧?如何来加剧?加剧有何影响?”等问题链组织教学,既能充分发掘课文标题资源的教学价值,又能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还精简了课文知识结构体系,便于提升学习效益;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既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又隐含着下一单元的开启点,单元教学中的“单元”应凸显贯通意识,鉴于此,我们将本课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下进行检视,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识‘变:世纪之交的世界与中国;应‘变: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探索;思‘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的中国出路”,既能从世界史视角考察世纪之交中国的危局与探索,又能从破局的思考中探寻到危机中的“转机”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新探索”,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并发动从属于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铺垫,真正践行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即贯通意识。
基于单元标题拟订学习主题的教学尝试,既能充分发掘课文标题资源的教学价值,有效粘连单元内课与课及课文内部子目与子目之间的罅隙,又能适度延伸教科书自然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将模块主线与单元主题以标题为接榫口实现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构建,切实增进教学效益。
三、微观概述明主旨:课文教学的“破”与“立”
课文标题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即模块标题、单元标题和子目标题,如果从课的视角探寻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就需要教师以课文标题为灵魂,厘清子目标题之间以及其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教科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精炼的课文知识结构体系,在打“破”教科书原有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另“立”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框架结构,现以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说明之。
本课是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起始课,集中叙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衰落”时期的政权更迭概况,共有“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子目,子目标题关键词有“政治制度”“海上交通”“沿海形势”“内陆边疆”“明清易代”等,可以概括为“制度”“海疆”“陆疆”和“明清易代”,与前朝相比,明朝海疆地位凸显,这既与本单元主题“版图奠定”相关联,又与“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大势密切相连,因此教科书编写专家在叙事中前置了“海疆”以凸显其重要性,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塞防”轻“海防”的传统边疆政策有异,鉴于此,笔者充分运用标题关键词将本课内容整合为“明朝政治”和“明清易代”两个环节,在“明朝政治”教学环节中,着力突出明初中枢机构的演变及存在的隐患,为清初制度调试做好铺垫,并从疆域奠定的视角重点阐述了海疆境况和陆疆形势,突出明清两朝在祖国疆域奠定上的历史继承性,将课文教学内容置于单元主题之下次第展开,在“明清易代”部分则适时援引第13课《清朝疆域图(1820年)》,与《明朝形势图(1433年)》进行对比阅读,在朝代更迭的史实铺陈中增进对疆域奠定的深度理解,这既密切了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的联系,又关照了单元主题“疆域奠定”,还印证了模块叙述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统一”的深刻内涵,可谓一箭三雕,这也足以证明统编教科书课文标题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化体系,是值得一线教师深入发掘的优质课程资源。
对课文标题及子目标题的有机整合既要基于课标和学情,更要关联单元主题和模块主线,做到“破”要有理,“立”要有据,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切实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意识。
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本的灵魂,一般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视觉的醒目性和高度的概括性。[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标题也同样具有针对性、醒目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是教科书文本体系中散存的粒粒“珍珠”,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值得我们从宏观视角深度发掘其共通性的意思表示,以凝练出模块叙事主线,在学习活动的“始”与“终”两度运用,形成对教科书内容的整体认知;从中观视角明晰单元教学的主题,围绕主题组织教学,在有效“粘”连课文与单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达单元间的有机接榫点,形成关照主线的单元教学模式;从微观视角概述课文叙述主旨,依据标题关键词组织教学,将课文内容置于主旨勾连主题并链接主线的体系化网络中有序推进,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综合视域出发,构建基于课文标题的“主线+主题+主旨”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将课文标題教学价值的探索落到实处。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页。
[2] 盛刚、夏勇:《问题引领下的高中历史复习课设计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7期,第22—24页。
[3]邵秀芬:《如何挖掘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0期,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