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颖
河北白瓷在中国白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邢窑和定窑作为北方白瓷的代表,在从唐到金时期开创了“南青北白”的格局。目前,有关邢窑与定窑的对比研究颇丰。近年来,随着对井陉窑的考古探索和相关认识的加深,河北白瓷的历史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其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称“河北四大名窑”。作为同以烧白瓷为主业的窑址,井陉窑与定窑相距不远,烧造历史脉络重合部分多,所烧产品相似,一度难以区分,所以有必要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对两窑进行比较研究。
提及河北陶瓷,在窑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主要是邢窑、定窑、磁州窑以及井陉窑。其中,邢窑、定窑、井陉窑均以烧造白瓷为主,磁州窑则多白地黑花器。邢窑自北朝创烧,于隋唐时兴盛,至唐末五代渐趋衰落;而从烧造历史上来看,定窑与井陉窑更为相似,加之产品特征相近,两窑相距也仅有百余千米,故以烧造历史为脉络,对两窑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
发展脉络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境内,集中分布在涧磁村、北镇村和燕川村、野北村两片区域,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属定州管辖。关于定窑的创烧时间,学界一直有争议,目前尚未定论。现有隋代说、初唐说、中唐说、晚唐说以及中晚唐说。从2009年到201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对定窑进行了全面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判定定窑创烧于中晚唐。之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针对定窑早期窑址的问题又进行了调查发掘,并发现了隋代后期遗物。这说明定窑在隋代已经开始生产。
许多学者对定窑的发展分期和兴衰历史做了研究。从宏观历史框架看,定窑自中晚唐始便开始模仿邢窑烧制细白瓷,所以其烧制起点较高。随着邢窑走向衰落,定窑逐渐取代邢窑的地位并形成自身特点。至宋时,定窑更是不断发展达到鼎盛,居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金占领中原后,定窑并未衰落,反而占领北方市场,发展依然兴盛。其衰落是在元代以后,后人可以从历史文献和传世器中窥其一二。直到1922年叶麟趾先生到曲阳境内进行实地调查,采集瓷片进行化验分析,才基本确认定窑遗址所在地。
井陉窑位于今井陉县与井陉矿区,主要分布在绵蔓河及其分支甘陶河、小作河流域。井陉与曲阳相同,古时基本上也是定州辖区。井陉窑创烧于隋代,比较特殊的是其发展历史并非呈抛物线形,遵循创烧、兴盛、衰落这一发展脉络,而是呈曲线形,发展过程中有高有低。井陉窑在晚唐五代和金代迎来其烧瓷的两个巅峰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但并未断烧,一直延续至今。
各期比较
隋唐五代
2009年定窑发掘出的最早遗存为9世纪遗存,并未发现更早的遗存。之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涧磁村西北附近枣树地遗址出土少量年代较早遗物,通过对比,推测时代为隋代后期。但此遗址包括定窑其他核心窑址并未发现初、盛唐时期的遗物,且没有连续烧造的考古痕迹支撑。井陉窑早期烧制历史与此非常相似。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期,初唐至中唐也未发现遗存,出现了与定窑相似的空白期。隋代定窑发现遗物较少,从釉色看主要为青釉、白釉和黑釉,又以青釉器占大宗,达到90%以上;从器型看,钵占一半,碗次之。井陉窑这一时期的产品也较少,以青釉器为主,器型为碗、杯。两窑在这一时期都出土有腹部圆曲的青釉碗,足为饼足微内凹,足墙或直或斜削,胎呈灰色,外壁施釉不满到下腹。
两窑在晚唐五代都迎来了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两窑产品此时期都出现了高质量的细白瓷,据分析,应是受周边的邢窑影响。定窑此时以生产白瓷为主,其细白瓷产量占据白瓷产量的一半以上。白瓷开始有较多的花口器,装饰以素面为主,但也有印花和一些简单的草叶纹。胎呈白色,坚致细密,釉色白中泛青,发现了薄胎细白瓷、“官”款和“新官”款精品白瓷。与定窑不同的是,这一时期井陉窑并非以生产细白瓷为主,化妆白瓷与黑釉器发现的数量较多。但其白瓷也体现出较高的制作水平,白胎坚致细密,釉色光亮微泛青,有薄胎细白瓷生产,亦发现有“官”字款碗和瓷片。中唐以后烧造出三彩器,以绿、棕、黄为主,质量较高。在器型方面,定窑种类更丰富,以碗为主,另发现有盘、瓶、钵、罐、盏、执壶、盒、炉、枕、碟等,井陉窑可见碗、盘、瓶、钵、罐、执壶、盏托等。两窑的许多器型具有相似性,如唇口碗、玉璧足底碗、五曲式花口碗(见图1)、侈口圆肩白釉执壶(见图2),定窑的执壶柄上多结带状饰物。部分黄釉器上有锥刺纹、席纹,在定窑,这种纹饰主要出现在碗上;在井陉窑则多装饰执壶(见图3)。
定窑和井陉窑均有三彩凤首壶(见图4)。凤首壶自初唐开始流行,三彩器也是唐代盛行的器物。三彩凤首壶集合了三彩技艺、金银器技艺,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定窑白釉器、三彩器均有凤首壶造型,造型模仿粟特银器,均为细长颈,椭圆形鼓腹,喇叭形高足。相较于定窑的凤首壶,井陉窑凤首壶的颈更长,溜肩,下为较矮的圈足。定窑的凤首表现在壶口,井陉窑则是壶盖捏成凤首形,这与定窑白釉凤首壶类似,后者也是壶盖捏塑凤首。定窑器身为大片绿色,间有黄色,壶腹饰有戳点纹和席纹,相较于井陉窑,釉色更为流畅;井陉窑有釉色不均现象,这一点在两窑生产的三彩塔式罐上也有体现。
宋代
宋代是定窑的大发展时期,随着邢窑的衰败,定窑迅速发展,并形成独特的风格。首先,器物釉色伴随烧瓷燃料由柴到煤的转换发生变化,由之前还原焰气氛呈现的白中闪青转变为氧化焰气氛呈现的白中泛黄。其次,白釉器产量大大增加,薄胎精细白瓷逐渐成熟,定窑取代邢窑成为北方主要的白瓷产地。再次,定窑还生产有紫定和黑定器,质量高产量少,属于高端产品。另外,支圈覆烧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器物产量,同时使得这一时期器物出现口沿无釉的现象。最后,刻划花、印花等装饰方法应用到器物中,其中,纹饰以莲瓣纹、蕉叶纹、萱草纹、缠枝花卉纹、蝶纹等居多。“官”款、“新官”款、“尚食局”、“尚药局”、金装定器的发现表明此时期定窑生产出了一批制造精良的御用器。
井陉窑在这一时期没有较大发展,承续前一阶段,发展较为平稳。井陉窑目前刊布出来的这一时期出土器物较少,常见白釉、黑釉、粗胎类器物,器型以盘、罐、花口钵、执壶、枕为主;另有刻划花、印花、点褐彩装饰器物。另外,井陉窑在此时期生产的天威军官瓶独具特色(见图5)。宋代,井陉是天威军驻地,据此推测,天威军官瓶应是井陉窑专为官方制作的盛酒或储水器。此外,考古发现的芒口器说明井陉窑此时期也开始使用覆烧法。釉色白亮、泛黄器物的发现表明此时期井陉窑也经历了烧瓷燃料由柴到煤的变化。
这一时期,两窑相似的器物有白釉折腹盘,盘口或敞口或侈口,内壁刻纹饰,以莲纹常见。莲瓣纹在两窑器物中都可见,且多为三重莲瓣或双重莲瓣(见图6)。
金代
金代,两窑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其中,定窑的繁盛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上,这一时期定窑仍以生产细白瓷为主。白瓷的釉面大多白中泛黄,说明这一时期基本上都以煤为烧瓷燃料。定窑的胎釉质量较之前有所降低,但仍生产了一批制作精良用于贡御的器物,如发现了“东宫”款器物。这一时期定窑器物种类较少,以碗盘为主,且大部分器物为满釉芒口。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支圈覆烧法成为主要的装烧方法,产量也极大提高;另外,部分低档产品采用涩圈迭烧,内底可见涩圈。这一时期定窑器物装饰与前代相同,仍以素面为主,伴有刻划花和印花装饰,粗化妆白瓷上有点褐彩装饰。
井陉窑在金代迎来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生产规模、产品数量、产品质量上均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井陉窑仍以烧造白瓷为主,另生产有大量黑釉、酱釉、黄釉等颜色釉器。井陉窑的白瓷与定窑相比胎釉较为粗糙,胎色泛灰,釉色泛青灰,但其所产精细白瓷与定窑不相上下。井陉窑的器物种类以碗、盘、罐等生活用器为主。装饰有刻划花和印花,同时独创剔花填彩、戳印填彩、刻划花填彩等装饰工艺,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见图7)。在装烧方法上,井陉窑的细白瓷多见芒口,猜测应和定窑相同,均采用了支圈覆烧法;化妆白瓷器、黑釉器等粗瓷器多见内底涩圈,应是采用了涩圈迭烧法烧制。
两窑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繁盛发展的局面。这与女真族入主中原后采取温和手段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河北地区的经济得以较快恢复和发展有关。这一时期两窑的器物种类以碗、盘等日常用器为主。这是因为支圈覆烧法的广泛应用,使得器物尺寸形制统一,能够大量生产,但有些其他类型的器物无法使用此方法装烧,故种类较之前有所减少。印花装饰较之前更为流行,主要集中在碗、盘类器物上。印花整体给人一种华丽繁密之感,但繁而不乱,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且印花题材较为相似。常见的有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水禽纹、鱼纹、龟鹤纹等,还可见云纹、回纹、卷草纹等配图,也有一些纹饰目前仅在本窑器物上出现,如定窑的夔龙纹(见图8)、井陉窑的荔枝纹(见图9)等。
元及以后
金朝末年,伴随蒙古兵的南下,北方窑场遭遇了巨大破坏;加之,元朝审美风格改变,青花瓷、颜色釉逐渐占领市场;另外,元朝的统一使得南方质优价廉的瓷器大批行销北方。这些都给北方的窑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使其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定窑的窑场规模缩小,窑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燕川区。生产品种以青灰釉瓷和黑釉瓷为主,黑釉器一般施釉不及底,另有化妆白瓷、双色釉瓷、素烧和三彩器,精细白瓷基本消失。器型种类较少,以碗、盘、罐为主。产品质量粗糙,器物个体普遍偏大,胎体也较厚重。碗多敞口曲腹,高圈足大碗,个体较小的碗一般口部微外侈,腹多双曲;盘多敞口或微外侈,圈足和挖足较浅。装饰以素面居多,双色釉黑彩绘花装饰是这一时期定窑器物的一大特点,也可见极少量印花装饰。在装烧方法上,以涩圈迭烧为主。随着定窑精细白瓷烧造的结束,定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井陉窑器物整体呈现出古朴、粗拙的风格特点,虽也有白釉器生产,但数量少,质量粗糙,釉面泛灰,内底有涩圈,有的釉面上有褐彩装饰。受北方窑业整体衰落的影响,井陉窑也基本结束了自身风格产品的生产,转向生产磁州窑风格的产品。其产品包括题字款器物,质量粗糙,以褐彩题写定烧者的姓氏,再挂透明釉装饰。明代井陉窑也烧制贡品,多为缸坛之类;到了清代则有青花制品,花纹朴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综上所述,两窑都以烧白瓷为主,隋代即创烧,当时生产的器物都较少,以青釉器为主;目前未从两窑遗址发现初唐和盛唐时期的遗物;晚唐五代时期,两窑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开始了以生产白瓷为主业的烧造历史,之后定窑一直持续发展,在宋金时期达到顶峰,金代以后衰败,井陉窑在宋代发展较为平稳,在金代迎来第二个烧造巅峰,到元代衰落,但窑业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两窑在创烧时期都受到了周边邢窑的影响,且由于距离近,古时同属定州管辖,有可能存在匠人流动互通的现象,所以两窑工艺、装饰技艺等基本相同,甚至有些难以区分。但整体来看,定窑产品质量优于井陉窑,各时期定窑烧制细白瓷所占比例较井陉窑大;两窑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虽都生产过供官府使用的器物,但定窑有“尚食局”“尚药局”“东宫”款器物,井陉窑也有特为“天威军”烧制的“天威军官瓶”。受目前井陉窑详细发掘资料并未刊布的影响,无法更加深入地开展对两窑的对比研究,希望以后随着资料的日益丰富,能对两窑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