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关亮,李婷花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为了在高校中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传承水平和质量,实现“活态传承”,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多方位、全因素融入高校的教育,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得以在传承方式与方法、形式与内容、传承理念等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下简称“传承基地”),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确定100所高校作为传承基地。邢台学院是教育部2020年认定的26个传承基地之一,传承内容为“邢窑白瓷”。
邢窑白瓷作为邢台市最显性的地域文化,是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代表。邢窑白瓷在陶瓷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中的“北白”即是邢窑白瓷。邢窑白瓷不仅在隋唐时期作为皇家贡品,充实皇家“大盈库”,出口中亚、西亚等国家,更开创了中国有色瓷的历史,为粉彩、青花瓷等瓷器品种奠定了素胎基础。邢窑白瓷工艺水平先进,烧成温度最高达到1400摄氏度,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平,即使放到现在,也属于高温瓷。其器型简约饱满,充分体现了“大唐气象、中国精神”的特质。
邢窑白瓷传承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开展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辐射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不需要课程的支持。根据建设要求,需要在高校内进行选修课的设置,要求设置为2个学分、36个学时,在邢窑白瓷课程建设中,需要组织邢窑白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向基地高校大学生授课。
课程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与安排的总和,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邢窑白瓷课程是知识与经验的汇总,是方案和实施的结合。通过实施邢窑白瓷课程,通过课程形式组织课堂,向学生传递白瓷文化,推动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实施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转型方向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要在应用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和课程中得以呈现,使人文素质教育融于高校课程内。作为高校,最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是具有文化的独特性,邢窑白瓷作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形式,同时也作为邢台学院的文化名片,可以在邢台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为学校增强文化内涵,助力转型发展。
邢窑白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理念和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器型上看,邢窑白瓷雍容大度,多为丰肩短颈,圆唇鼓腹,如白瓷梅瓶,瓶口小而饱满,瓶腹饱满大度,体现了一种健康蓬勃的精神,犹如一个健硕的彪形大汉,更像一位将军。邢窑白瓷胎体白色,釉色透明,自内而外泛出温润如玉的白,白中泛青,是一种近乎中性的、宁静的冷色调,其釉色和形体互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邢窑白瓷显得既丰满安定,又华贵典雅。
邢窑白瓷这种健康、温润、宁静的文化审美特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指向。在当下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通过课程建设,弘扬邢窑白瓷文化内涵,传承其精神内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传递这种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倡导的“活态传承”。
邢窑白瓷文化课程的构建,对邢台学院相关课程的创新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目前,在邢台学院,与邢窑白瓷相关的课程大都集中在工艺美术专业,其所开设的工艺美术史、拉坯、釉上彩、制模等课程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也都需要改革发展。邢窑白瓷传承基地课程的构建,一方面为相关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因为基地课程需要到社区、到中小学去普及;另一方面,对相关课程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训的机遇,可以使这些课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达到转型发展的要求。
邢窑白瓷课程要立足传承基地建设的需要,兼顾高校文化建设及区域文化推广的需求,构建多维度、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包含高校选修课的课程,也包含社区和中小学普及的课程以及网络课程,最大程度满足邢窑白瓷传承基地建设的需求。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目标都是通过课程内容得以实现,邢窑白瓷课程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邢窑文脉、邢窑白瓷类型、邢窑白瓷制备工艺、邢窑白瓷传承发展、邢窑白瓷创作实践、邢窑白瓷作品欣赏,这几部分内容循序渐进,由远及近,涵盖了理论与实践、文化与工艺。
邢窑文脉部分属于是概述和引导,主要内容包括邢窑发生、发展的脉络,邢窑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取向,邢窑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化审美内涵。邢窑白瓷最早见于北朝晚期,北方的工匠们选用含铁量较少的原料制坯,提高胎体的白度,从而开启了白瓷烧造的历史。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隆,邢窑白瓷也迎来了黄金时期,这时期的邢窑白瓷制瓷工艺达到了顶峰,其工艺水平在当时独步天下,无论从烧成温度,还是器形釉色,都具有独特性,因而被奉为“大唐官窑”,“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烧制出“类玉”、“类冰”的白瓷产品,与南方的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邢窑形成的白瓷体系,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定窑、磁州窑等,并为后代出现的有色瓷奠定了基础。
邢窑白瓷的类型部分,一方面是对在较长的发展时期内邢窑白瓷所涌现的品种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是对不同类型白瓷的艺术特点、烧制工艺及其成型的时代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阐释。
邢窑白瓷品种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粗白瓷到化妆白瓷,再到成熟时期的细白瓷、青白瓷等,特别是邢窑白瓷的珍品“透影白瓷”。隋代透影白瓷,其胎薄如纸,釉润如玉质,置物其中,其形清晰可辨,究其工艺特点,形成的因素一是原料中氧化钾的含量高,呈现出温润的白色;二是原料中钾长石的粘度高,才能做成薄如纸的胎体;另外,其烧造温度1280摄氏度左右,一次烧成。从历史角度看,隋的统一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各种手工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客观上为邢窑白瓷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技术支撑,加之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邢窑白瓷工艺水平持续提高提供了外部保障。
邢窑白瓷制备工艺部分,主要介绍分析邢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的不同之处,包括拉坯、装饰、吹釉等工艺方面的独特之处。邢窑白瓷的成型工艺主要有手捏成型、拉坯成型、印坯成型三种。在装饰方面,大家对邢窑白瓷的印象是“色白、素无装饰”,其实很大一部分邢窑白瓷是有装饰的,其装饰方法主要有堆纹刻画、刻划、压印等,此外还有点彩装饰。
邢窑白瓷的传承发展部分,要介绍邢窑白瓷的发现、发掘以及研究的过程,介绍邢窑遗址的位置和发掘的现状,阐述邢窑白瓷在当代的研究成果和仿制的过程以及邢窑白瓷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取得的突破。当前,邢窑白瓷仿制已取得成功,并且涌现了邢定瓷业、弘传陶瓷等一批邢窑白瓷企业,且有所创新发展,如邢窑白瓷刮痧器的研制成功。
在国家文旅政策的引领下,邢窑白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已逐步与旅游文化相融合。邢窑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016年,成功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邢窑白瓷工艺传承与创作培训班”;2019年,邢窑博物馆建成开放;2020年,邢台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2年,在内丘东沟村筹建邢窑白瓷小镇,吸引艺术家入驻,提升邢窑白瓷的知名度。这些举措都是邢窑白瓷传承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邢窑白瓷课程内容中,需要有包括邢窑白瓷制作各个环节的实践体验方面的内容,实践是为了加深对邢窑白瓷文化的理解,对邢窑白瓷工艺流程的进一步认识。到社区、中小学进行邢窑白瓷文化的宣传普及,可以进行简单的体验活动,如拉坯、画瓷等。一方面通过体验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体验也是理解邢窑白瓷文化的过程。
邢窑白瓷作品欣赏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器物在课程中展现,也是抽象转化为形象的过程,即理论性的知识都要通过物化的瓷器来呈现。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有出土的典型器物,也要有当代仿制的作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也要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另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要能够在课堂上得以呈现。
邢窑白瓷课程结构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简入门而至精通,在邢窑白瓷课程结构上可以分为四重境界,即初入门径、登堂入室、渐入佳境、徜徉忘返。
由远及近,逐步培养学生对邢窑白瓷文化的兴趣,使其认知邢窑白瓷这种地域文化,领略其内涵,进而喜爱我们的地域文化。初入门径,学生大都对邢窑白瓷文化比较陌生,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去认识邢窑白瓷文化,方式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设置课程的参观体验环节,使学生对邢窑白瓷有直观的体验,视觉的、触觉的,学生在视觉美与触觉美的感受中,进入邢窑白瓷文化的大门。登堂入室的阶段,是学生掌握邢窑白瓷知识、领会邢窑白瓷文化内涵、学习制作邢窑白瓷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烧制方法、装饰方法等,逐步对邢窑白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课程设置上,要学习拉坯、修坯等制作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进入佳境,在这个阶段,需要有一定深度的课程,如参与烧制、到博物馆体验。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邢窑白瓷制作的过程和步骤。徜徉忘返境界是自然生成的,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邢窑白瓷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邢窑白瓷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生产中,使其更多的接触到邢窑白瓷制作的深层次问题,如原料采集、改进、烧制技术创新发展等。
邢台学院作为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在校内需要进行选修课的开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以通过四方学子,可以使邢窑白瓷文化向更广阔的时空传播。按照教育部对基地建设的要求,选修课需要设置一定学分,使课程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这样可以使邢窑白瓷文化得以常态化持续性传播。
课程情感目标,通过邢窑白瓷文化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较全面了解邢窑白瓷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且还可以使他们从邢窑白瓷文化中汲取美的力量,进而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和维护的情感。使大学生理接受邢窑白瓷所散发出来的优秀理念,运用邢窑白瓷文化蕴涵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课程要求大学生对邢窑白瓷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以及文化主题品格进行较为全面的、正面的理解,对邢窑白瓷文化中蕴含的哲学、宗教、生活、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初步了解。能够理解邢窑白瓷在陶瓷史上的地位,认识邢窑白瓷对中国陶瓷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邢窑白瓷典型的代表性的器型,
课程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邢窑白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工艺特点,理解邢窑白瓷营造的生活方式,并能将这种生活方式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对邢窑白瓷文化的所悟所感,用当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给周围的人,传达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培养有品格的行为习惯。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全面性,能体现邢窑白瓷文化的整体面貌。课程结构要具有科学性,授课方式和模式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所选范例要具有典型性,能代表邢窑白瓷各个历史阶段的工艺水平。目前已在邢台学院校内开设选修课两门,分别是《邢窑白瓷鉴赏》和《邢窑白瓷文化概述》,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基地建设的要求和预先设定的目标,大学生对邢窑白瓷文化的热情度也有明显提高。
在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普及性的课程将邢窑白瓷文化传播到社区和中小学。这种课程要简单明了,删繁就简,还需要编制以绘本为主要形式的相应教材。作为一种手工艺形式,邢窑白瓷工艺制备都是形象化的,这些内容通过形象化的绘本传递最为适合。
邢窑白瓷文化进社区、进学校主要以活动的形式进行,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与社区、学校达成邢窑白瓷共建基地。在社区的活动以普及为目标,以知晓、了解、体验为目的。在中小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邢窑白瓷作为邢台区域优秀文化的代表,可以作为校本课程中的乡土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基地可以派人作为校外辅导员进校参与教学,也要定时组织邢窑白瓷进校园活动,以专业的设备技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邢窑白瓷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邢窑白瓷文化的理解。作为传承基地的邢台学院,邢窑白瓷资源较为丰富,有“邢窑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张志忠教授,有邢窑研究所、邢瓷博物馆、邢窑文化园等场馆,并且还设有工艺美术专业(陶瓷方向)。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再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双措并举的方式,把一部分群众和中小学生请进来,做进一步较为深入的研学,使这些学员变成燎原之星火,带动更多的人学习邢窑白瓷文化,关注邢窑白瓷文化。
当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这对于构建邢窑白瓷网络课程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对于网络课程来说,学生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邢窑白瓷课程资源来说,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教学内容会被利用得更充分和个性化。另外,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异步交流,不同时空的学生都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
与选修课程不同,邢窑白瓷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其受众面,不再局限于本校学生,而是广大的网络用户,对之有兴趣的网络用户都可以学习该课程。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章节结构也要适应网络需求,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邢窑白瓷网络课程资源,力求使课程包容面宽一些,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也要照顾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要进行调研,分析学习者的社会背景、生理、心理、生活节奏等影响课程学习的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筛选教材,组织内容、设计形式。
邢窑白瓷网络课程建设需要组建团队,网络课程的本质是邢窑白瓷资源的应用与开发,因此需要专业的教师、工艺美术大师、邢窑白瓷传承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组成团队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一个集体智慧的工程,不但需要具备邢窑白瓷方面知识的人才,而且还需要熟悉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版面设计等领域的人才。
邢窑白瓷网络课程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撑,要选择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万门大学等。需要平台全程参与到邢窑白瓷课程建设开发中来,以保证课程的内容和格式符合平台传输的要求。在形式上要尽量使用多媒体素材,以增加课程的内涵。在内容上尽量把知识具象化,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去承载,删繁就简。在学习氛围上要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
确立正确的网络课程建设宗旨,在OBE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避免网络课程成为教材搬家。网络课程是为学习者搭建一个平台,为其提供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资源。邢窑白瓷网络课程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邢窑白瓷课程内容用网络化的语言去表达,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把最新的前沿的邢窑白瓷学术动态传达到网络课程中,要建立学习资源库、图片库、视频库、课件库、网络链接等,为学习者提供多维度的学习信息。在邢窑白瓷课程的内容上,要适时更新,以更为前沿有效的资源替换已有的资源。课程指导教师,要与学习者及时互动,点评学生作业,发放最新的或学生需要的个性化资源。要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以动态评价为主,利用微信、客户留言、管理员信箱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
邢窑白瓷作为邢台市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文化价值无可替代。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邢窑白瓷在陶瓷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弘扬传统地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邢台学院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在文化辐射、科学研究、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建设任务之一的课程建设,正在遵循正确的方法一步步推进,目前已经构建起了课程体系,完善了课程内容,组建了课程团队,并编写了教材。邢窑白瓷课程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传承基地建设中来,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其散发出的创造力是可以超越这个时代的,有他们参与到传承基地的建设中,邢窑白瓷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我们相信,通过课程建设,传承基地会越来越好,邢窑白瓷文化在新时代也会有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