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丹
现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孙思邈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孙思邈相关研究领域发文的作者较分散,未形成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发文机构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整体合作并不紧密。数字人文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将计算与数字技术融入人文学科,运用新方法、新视角和新技术解决传统人文研究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学科的交叉领域进行更广泛与深层次的研究。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和道士,被后世尊称“药王”,其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千金要方》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道,是我国首次对医德原则和规范的系统论述。因此业内学者围绕孙思邈生平、医德、思想及《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方剂用药及医学思想展开了大量研究。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孙思邈”为检索词,专业检索式为“主题=孙思邈”,检索时间范围自199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5日,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论文,得到检索结果1097条,对检索结果去重、勘误、逐一筛选,去除征文、通知等重复及无效文献,最终得到相关数据共976条。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法,通过对所研究文献特征量的统计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其现状、分布规律与发展趋势。科学知识图谱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以可视化的形式揭示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与演进规律等。本文使用CiteSpace对孙思邈相关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机构分布、学科结构、热点变迁等进行统计分析,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示和解读孙思邈相关研究的研究进展、热点及演化关系。
文献数据分析
核心作者分析
从图1所示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益平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9篇。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群发文阈值为M=0.749(Np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发文数),得出M约为2.28篇。根据上限取整原则,发文数大于等于3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可知孙思邈相关研究领域核心作者为21人,发文量为85篇,占总发文量的8.7%。如图1所示,在核心作者合作网络中,最大合作关系网络由马如龙、郭靖辉等5人组成,占比仅为1%,主要致力于孙思邈养生理论的研究;以黄昆和郭太品为代表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为《千金翼方》针灸部分疾病和经穴分析;此外,还有杨建宇、蒋力生等发文量较多的核心作者。
0.0038的Density值表明网络密度较低,说明孙思邈相关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关系较为分散,未形成凝聚力较强的作者合作团体。
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有助于快速了解研究机构分布和机构合作情况。图谱中不同的节点代表不同的机构,机构名称字体的大小与机构发文量的多少成正相关,节点间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联系,连线越多表示机构之间的联系合作越密切。如图2所示,研究机构以医学类院校和医院为主。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中,在同一机构内,有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普陀医院的合作;同一地区不同机构间,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和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合作;不同地区间,有云南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可以看出,孙思邈相关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较少,多为机构独立研究,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有待加强。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总结,可以体现文章的核心内容;高频关键词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关键词频次越高,代表关注度越高。本文取词频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生成N=251,E=416,Density=0.0133的孙思邈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发现频次排名前15的关键词分别为孙思邈、大医精诚、千金方和养生等,如下表所示。除关键词的词频外,中心性的高低也是分析关键词重要程度的标准之一,中心性越高,则该节点在研究中越重要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按照中心性排序,所得关键词依次是孙思邈、大医精诚、千金方和医德等,如下表所示。两种排序方法得出的关键词虽存在一定差异,但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长期以来,孙思邈、大医精诚、千金方、养生和医德等关键词是孙思邈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主题。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根据关键词共现的结果,由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自动聚类标识形成知识子集,得到聚类图谱,通过Modularity Q值(聚类模块值)和Silhouette S值(聚类平均轮廓值)来衡量聚类效果。本文所绘制的聚类图谱,Q值=0.5352,S值=0.869,表明图谱聚类效果合理,具有一定分析价值,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孙思邈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最终生成9个类别,分别为#0孙思邈、#1大医精诚、#2千金方、#3养性、#4千金要方、#5千金翼方和#6用药规律等。
孙思邈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大医精诚思想研究
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是我国首次对医德思想的系统论述,被奉为医者行医的修养准则。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为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术风范,学界深入诠释大医精诚思想内涵,探讨其现实意义、实践应用和对当代工作的指导启示。狄碧云、吴婉莹、焦阳等总结大医精诚医德教育的时代价值,探索从建设传统医德队伍,开设传统医德内涵课程,体悟传统医德精神医疗实践,优化传统医德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基于大医精诚的新时代中华传统医德育人体系,培育具有仁心仁术的新内涵医学人才。黄秋玉和陈旻通过探析大医精诚的形成背景和思想内涵,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医改背景以及医疗环境中存在的道德困境,提出医德建设新路径。
孙思邈养生思想研究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相当长的篇幅包含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书中所述养生之道实用且涉及各个方面,在当下仍对公众的日常生活有指导和实用价值,成为学者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牛文民、刘智斌、郭靖辉等从节情以养德性、节欲以颐心身、节名利以除烦恼三方面对《千金方》养生内容做了概括总结,对孙思邈养生理论做了源流探析。钱文文、辛宝、马诚等通过解读孙思邈食疗养生观的形成原因和所蕴含的科学意义,探讨淡食养生观念对现代养生研究的启示与价值。
《千金方》研究
《千金方》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素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当代学者围绕《千金方》开展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有的展开版本研究,例如,以《千金要方》不同版本理、法、方、药的异文为例证,分析异文所蕴含的学科性内涵的差异和所展示学术思想的差异;也有学者研究《千金方》中方药组方特色、疾病辨治分析、治法方药和辨证应用等,例如,刘博和郝征通过分析书中对胸痹的论治,认为孙思邈在对胸痹内治法创新的同时,还开创了熨法、针灸等外治法治疗胸痹,对临证辨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结合技术发展,运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千金方》进行深度分析,如探讨《千金方》治疗心悸的用药和配伍规律。
孙思邈《伤寒论》思想研究
孙思邈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并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思想运用于诊疗实践,对传承和弘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其学术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琼和伍红梅指出,孙思邈通过归类概括治脾胃诸方适用范围、总结病状和病证治疗方法等方面,为后世医家研究运用《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杨文喆和张再良认为,《伤寒论》经孙思邈大力提倡弘扬而逐渐为世人重视,伤寒由诸说并存到独宗张仲景,应以《千金翼方》为其开端。
宗教和传说故事相关研究
孙思邈在撰写《千金方》时博采众家之医学思想与经典,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儒家和少数民族医学等。例如,朱建平总结了《千金方》中记载的佛教传入所带来的以印度医学为主的域外医学,如四大说、万物是药、万病丸、医方、养生保健等。陈明华指出,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儒佛道并立融合的局面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还有学者系统地研究了与孙思邈相关的传说故事,例如,宋珍民和王妮通过整理历代文献中孙思邈与虎有关的文学故事、宗教故事及涉虎典故等,分析了在清代民间药王孙思邈信仰中“坐虎针龙”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
研究现状及建议
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仍有待加强
从分析结果可知,孙思邈相关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养生、医德、食疗及著作等方面。研究内容深度不足,多停留在基于孙思邈思想展开理论体系建设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的论治思想方法研究探讨阶段,实证研究偏少。对此,应加强对孙思邈思想及著作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方法创新。如进行可视化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使孙思邈思想理论和著作成果更好地应用与服务于中医药振兴发展与信息化发展。
孙思邈相关研究热点存在规律性与分散性
通过分析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发现,两者有较大比例重合,在大医精诚、养生、医德、用药规律和孙思邈著作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关键词的中心性整体较低,多为0.01,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孙思邈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规律性与分散性,表明学者在孙思邈相关研究方面未形成体系且缺乏创新突破,未能紧跟医学界关注焦点和发展趋势。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学界应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将研究与新时代中医药战略政策相结合,提高对孙思邈思想理论和著作成果的重视程度,展开多学科交叉协作研究,推动孙思邈相关研究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延伸。
研究机构和地域间差距明显,应加强机构协同合作
根据作者和机构共现图谱可知,我国开展孙思邈相关研究的机构集中在陕西、北京、江苏和上海等地,研究机构和地域间差距明显。未形成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研究团队,缺乏交流与合作。关于孙思邈相关研究应尝试建立各地区机构间合作机制,为学者间交流合作打开通道,加强团队建设,为研究带来活力,促进学术创新发展。
2023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古典医籍数字人文方法实践重点研究室项目。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